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韶关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课外阅读

锁 链

①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②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提前来了,照说他每月初一、十五各来一次,大家都已习惯了他的节奏,如今冷不丁突然冒了出来,显然是出了什么新鲜事。

③上一次他打破节奏跑来,已是三年前的事。那一次,他带了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猫头鹰,8000元卖给陈九爷,九爷买下来乐了不到两天,猫头鹰就让猫给吃了,气得老头一口气没上得来,当场挂了。经过这件事,人们对林红嘴的突然到来,竟莫名有了一些警惕,生怕他又掏出什么不祥之物。

④林红嘴哪知众人心思,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⑤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

⑥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儿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⑦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 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

⑧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

⑨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 不信可以打赌!”

⑩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蠃,反之则输。赌资 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⑪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走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⑫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人想尽办法,却似用竹刀砍石头,没有半分进展。

⑭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赌局进行到4小时45分的时候,鹦鹉几次将空空如也的食盒和水盒磕得当当直响,显然是饥了、渴了。众人看到获胜的希望,紧急行动起来,在它目光所见的地方,又是倒水又是撒玉米和瓜子的,鹦鹉的小眼变得更加鲜亮,它收翅下蹲,一副随时弹射起飞的架势。

⑮众人屏住呼吸,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如众人期望的那样,脱爪展翅,飞向食物。

⑯“时间到!”公证人一声断喝,宣布赌局结束。林红嘴连本带利收下2000元钱,得意地开始收拾鹦鹉,给它加水和食物。

⑰有人不甘地说:“你是不是给它爪子上涂了胶水?”

⑱林红嘴抓起鹦鹉,把它拿到众人面前一晃,鹦鹉不情愿地离开支架,众人一瞧,鹦鹉的双脚干干净净,并无异物。

⑲林红嘴得意地说:“既然赢了你们的钱,不妨让你们长长见识。这鸟儿叫墨西哥鹦鹉,驯养它可是有窍门的,从小就让它站在木棍上,随时抽掉木棍,让它摔在地上,摔得它不敢放手,直到它翅膀长硬了,也不敢松手,所以,它绝不会放手去飞。听说有人买过一只,一次出差忘了给它喂水,几天后回来,鸟儿已饥渴而死,但桌上水食都是齐全的,离它不足五米。别的鸟锁链是拴在腿上,这鸟的锁链却是拴在心上,虽然看不见,却十分牢实。大伙儿不要往外说去,我还指着往外去打赌、挣几个稀饭钱呢!”

⑳那天之后,鸟市上少了两个早起的人,一个是司法局副局长老吴,他终于辞掉抱怨已久的工作,当律师去了; 另一个是久不升职的技术员小陈,据说是创业开公司去了。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鸟贩子林红嘴突然提前到了鸟市,引起了大家注意。

发展

大家发现鹦鹉会说外语,又发现鹦鹉没有锁链锁着,觉得奇怪。

高潮

结局

尾声

赌约后,鸟市上少了两个早起的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从描写角度品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这篇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作简析。提示:可从行文构思、叙述方式、叙事视角等方面思考,写出两点即可。
(4)、请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锁链”的含义及作者以“锁链”为题的创作寓意。

【链接材料】  《锁链》通过表现市井人物的生活,讲述人生寓言,具有传奇性和劝世思想,结局发人深省。

——第十七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授奖词

小说的好处,一向就是市井巷语,或用微言大义,或以通俗讲法,表明作家的立场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文艺评论家·江冰

举一反三
阅读迟子建的《哑巴与春天》一文。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的黑,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地,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嚅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兼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 , 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带甜味的花裙子

马亚伟

       ①同伴们都有一条花裙子,那种俏皮的小碎花,五颜六色,散落在白色的底子上,一朵朵盛开着的,是孩子们一份份的满足和欢乐。小伙伴们穿着花裙子,会仰起脸,闭着眼,忘情地转圈圈。

       ②可是,我还没有。母亲说,等甘蔗卖了钱,就给我买花裙子。

       ③那个时代,甘蔗是少有的经济作物。父亲要在田里忙,卖甘蔗的任务落到母亲头上。母亲那时应该是二十六七岁吧,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很羞涩。

       ④母亲用小拉车带上几捆甘蔗,把我放在甘蔗中间,上路了。这是母亲第一次去卖东西。路上,母亲的脚步飞快,我在颠簸中察觉出了她的紧张。到了邻村的集市上,母亲却踟蹰不前,远远躲在人群边上。她没有胆量像别人一样扯开嗓子吆喝一阵。吆喝,是招徕买主的重要方法,可是母亲羞涩得不敢开口。走过来一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母亲就紧紧盯着人家。她的眼睛在说,买棵甘蔗吧。她的嗓子,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上了,连很小的声音都发不出。没有人停下来,哪怕只是问一下价钱。母亲眼巴巴瞅着人一个个从我们面前走过。半天过去了,甘蔗一根也没卖掉,我们只好回家。

       ⑤我以为,母亲从此会偃旗息鼓,与卖甘蔗彻底决裂。可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她捏着我的脸说,快起来啊,卖了甘蔗,要给你买裙子呢!

       ⑥因为来得早,母亲占了集市最热闹的位置。一会儿工夫,人渐渐多了。突然,母亲喊了一嗓子:“卖甘蔗了!”我吓了一跳,急忙从车子上跳下来。母亲一定也被自己吓了一跳,脸涨得通红。她的声音,细长尖厉得有些失真,这是我听到的母亲最大的声音。我再看母亲时,她额上已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⑦接下来,母亲把一捆甘蔗戳起来。她又开始吆喝,一声,又一声。声音一次次被集市上的喧嚣淹没,又一次次响起来,像一株倔强的甘蔗,在风雨的摇撼中一次次挺立,终于站稳了脚跟。母亲的声音,竟然越来越自然,表情也越来越从容。

       ⑧想来人的某些心理障碍,就像一堵高耸的纸墙,看似森严,一咬牙,冲破而过,忽的便柳暗花明了。其实,那只是一道自己设置的虚无的障碍。可是这一冲而过的力量,一定是另一种更为有力的精神支撑。母亲的精神力量,是我的花裙子,是农家的日子……很多时候,生活会把人的潜力逼出来,做出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许多年过去后,母亲在集市上卖水果蔬菜,已经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还会热情地与人搭讪。

       ⑨毫无疑问,这次卖甘蔗,母亲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我不知道,那一季甘蔗成熟,我们卖了多少钱。我只知道,母亲卖甘蔗越来越轻松。她说,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买裙子。我的憧憬,便带了甜味。

       ⑩裙子终于买回来了,虽然那时候天已经不热了,我的喜悦却在升温。我幸福地把脸贴在裙子上,新鲜的棉布的气息,清淡好闻,袅袅飘来。

       ⑪似乎,裙子上还有甜味。是母亲那些甘蔗的甜味,一缕一缕,细细密密,织成了我的花裙子。裙子穿在身上,我学着同伴的样子,快活地转着圈圈,忘情地舞起来。花裙子迎风而舞,甜味也飘散开来……

(选自《润·文摘》2016年第6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不矮小

    ①第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12岁那年。

    ②“六一”前夕,学校照例要举办一台联欢会。选节目那天,她哭着回了家。老师把她在几个女孩子之间换来换去之后,无奈又失望地摇摇头。比同班的女孩子矮了半头的她站在舞蹈队伍里显得极不协调,伙伴们已长成婷婷的天鹅,而她依然是只瘦弱的小鸟。

    ③她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长高了,就她不长。妈妈没意识到落选的事对女儿的伤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你要是随了妈就好了,谁让你随了你爸呢。”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从那天起,她才注意到父亲竟是如此矮小。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

    ④那个不愉快的儿童节过后不久,她的小学时代结束了。曾经向往的中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愉快。在这所小镇唯一的中学里,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因为父亲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她正在操场上和同学快乐地打球,身边走过的老师或同学会说,她长得真像她父亲。这时,快乐会瞬间飞远。语文课上,她的作文被老师夸奖,同学们的羡慕和赞许会让她充满欢喜。下课后,老师夸她:“这丫头好文采,随你父亲。”最后这一句,让她心里的欢喜打了折扣。她挺挺娇小的身体,委屈着,为什么我要像父亲。

    ⑤蔷薇花开了落,落了开,她也花一样长得清纯,个子更显得玲珑娇小。她考进城里的大学后,除却离家的新鲜,还有个小小的快乐,那就是耳边不会再有人说她像父亲了。一日,她被同学从操场上叫回宿舍,是父亲来了。(A)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临走时,父亲又回头说:“丫头,记着吃饼干啊,每天都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哪里没有卖饼干的?不要再给我送了。”

    ⑥假期回家。一进门父亲就问:“丫头,饼干吃完了吗?”说着又抱出几袋一样的饼干。“您就不知道换个牌子呀?干吗让我天天吃这个?”母亲望望父亲说:“丫头,你爸听朋友说有种赖氨酸饼干,孩子吃了能长高个,他就跑到城里四处找。这不,好容易才买到,立刻就给你送去了。”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B)以后的日子里,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的,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⑦又是蔷薇花满院飘香的季节,她带回一个高大俊朗的男孩。忙忙碌碌的父亲在男孩的身边显得更加矮小,可父亲脸上的欢喜就像阳光下的蔷薇花,笑盈盈地开满了小小的院子。

    ⑧黄昏,她送男孩出门。男孩很认真地对她说:“你爸真好。他对我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以后你们如果吵架了,你可以怨她懒,可以说她娇气,但是,你永远都不许嫌她矮。”

    ⑨瞬间,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莹莹的泪光中回望,缤纷绚烂的蔷薇花旁,父亲的身影被一抹夕阳拉得修长……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阅读《饮食不宜过烫》,回答问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如此恶性循环,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