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密山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最优秀的学生》,回答小题。

最优秀的学生

①那年那天,我被一个很不显眼的学生感动了。

②那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报名阶段,我们班有两个项目一直没人报,动员也不行。其中一个是女生 100 米,这个项目成了本班的一大羞事,从来拿不了名次不说,还出了几个笑话,比如被甩得太远干脆坐下不跑了,比如被喝倒彩站住哇哇大叫起来……反正我们班的女生都恨透了这个项目。

    ③那天自习课,我正在办公室里愁这件事,一个女生喊报告进来,红着脸很认真地说:“我想报100米”。

    ④我有点吃惊,看着她一时无语。她又说:“放心,我会跑出好成绩!”

    ⑤我怕我的异常反应有伤她的自尊,忙说:“好吧,我考虑一下,你先回去吧!”

    ⑥她转身走时又说了一句:“老师,相信我!”

    ⑦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她的请求。张梅,女生中最不显眼的一个,黑胖憨厚,而且肢体动作显然比常人迟钝一些,她从来没违反过任何纪律,但也从来没有迸发过任何光彩,学习成绩排在后15名,没参加过任何赛事,在班级赛跑中她也是跑得最慢的一个,成绩尚未达到及格线。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无可指责也无可指望的憨厚孩子,平日也不大留意她,单独说话这还是第一次。

    ⑧可是,就这一次,我发现她的言语和姿态里有一种奇特的东西,一时理不清,但让我感动。想来想去,我决定答应她的请求。在班会上我对她提出了表扬,果然,全班哄笑起来。我发现她只是笑了笑,起身说:“谢谢老师!”

    ⑨运动会中,我最关注的就是女生百米了,我知道张梅取得名次是不可能的,究竟在关注什么,我自己也不大明确。终于到女生百米比赛了,我在终点张望着,内心有一种莫名的紧张。起跑时,张梅就迟缓了一步,前方各班的巾帼名将们几乎没有差距,狂风一团,张梅一开始就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第一名冲线时,她离终点至少还有40米。全场气氛却异常热烈,笑声、叫声海啸一般。

    ⑩我紧盯着张梅的每一个动作,很快我看懂了,真正感动了:她拼尽了全力在跑,她几乎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是尽最大努力完成比赛,当跑道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反而发挥正常了,更有拼搏的劲头了,没有怯场,没有逃避,而是越跑越快。这时,全场喝倒彩的学生不约而同静了下来,显然,全都感到一种赛事之上的奇特力量!

    ⑪张梅跑到终点后,直接跑到计时人员跟前问:“多少?”计时人员报:“16秒08!”张梅一听欢呼起来:“好啊!太棒了!……”这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对计时人员解释:“她是最优秀的!她上次的百米成绩是17秒67!”

    ⑫就从那次百米赛开始,张梅成了我最关注的学生,也成了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我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她一直在进步,虽然非常缓慢;她一直很刻苦,虽然成绩一直落后。她是唯一不崇拜明星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学习一般却认真参加中考而且多方打听成绩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学生。她离校时还憨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的百米现在15秒08了!谢谢您!”

    ⑬14年过去了,张梅现在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总裁,连锁公司8家,拥有近亿资产,并成了济达八方的“爱心天使”。就目前来说,当初这个最不显眼的学生已成了最优秀的学生。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张梅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4)、张梅的成功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丝路明珠﹣﹣喀什

刘小方

       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远离海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喀什,是内陆干旱和极端干旱的典型区域,热浪里孤独的行者身影、茫茫戈壁中蜿蜒远去的碛道、瀚海沙漠中响起的驼铃等的确是前往喀什的常见景观;但事实上,绿意盎然的林木、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湿地、奔腾交错的河流同样也是喀什的风貌。

       ②越是靠近人烟辐辏的市镇,绿的面积与浓度就越大越高。喀什噶尔河自帕米尔高原而来,从西南向东穿越喀什境内,平均河宽40米,滋润和哺育了乌恰、疏勒、伽师等多个绿洲。叶尔羌河从东北的喀喇昆仑山山口而来,向西流经喀什并形成许多分支,浇灌出全疆最大的叶尔羌绿洲群。除此之外,还有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吐曼河等十余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喀什大地上纵横流淌,区域内河水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喀什,这个丝路上曾经最重要的国际商埠,正是因为诸水的环绕,才能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奇,并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华丽转身,成为联通中亚、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③有水就有生命,冰川融雪所成之河在喀什干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聪慧的先民们用淋洗土壤的方式排除戈壁盐碱地的盐碱,他们用砍土镘、箩筐等简陋农具,肩挑背扛地在盐碱地上开挖数百千米的排灌系统,用数年时间将盐碱地开垦成数万亩耕地,形成连片绿洲。

       ④100多年前,来到喀什的英国人斯坦因就曾惊叹于喀什人利用河水开垦浇灌出的大片绿洲:“因为气候干燥,所有这些沙漠田地之上的形态都呈现一种显著的整齐性,无论在任何地带,行人到处可以看到同样的小麦、玉米和棉田,微呈台状以便灌溉,同样的曲折小道,两旁植着白杨垂柳,同样的园亭或者果圃,出产和欧洲相同的丰富果品,足以诱致行人。”现在,没过人头的玉米田、齐腰深的棉花地、望也望不到边的西瓜田在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更加宽广。但要知道的是,与内地河流相比,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的来水特点,每年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水势凶猛难以驾驭,经常发生冲溃堤坝、冲毁农田的洪灾。干渴缺水的同时还得防洪抗洪,听上去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喀什人千百年来与水共生的真实写照。

       ⑤就此,斯坦因认为,“在那种分外干燥的区域里,因为气候的情形,只容许比较大的团体靠着组织极严密的灌溉制度才能生存,这种依靠秩序统治的定居民族特别适宜吸收和传达从远东以及西方来的文化力量”。原来,在这个干旱的大地角落,对水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灵动之景,还关乎生存,更关乎文明的存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 , 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 ,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腹:腹中空虚。⑱极:通“亟”,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班级开展戏剧大赛,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将小说《主角》改编成舞台剧,你一起参与。

主 角

刘立勤

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硬腔硬斗做功难受。A.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不听使唤。”

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B.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的梦,也在凉皮店跑龙套——给妻子打下手。

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看看漂亮的女儿,他想让女儿考艺校,他就和妻子闹,谁劝都不听。

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文学作品阅读

爱折腾的王姐

宽宽

①女儿出生后,我请了一位阿姨帮我料理家务。阿姨姓王,四十多岁,半辈子待在农村,老家有二十亩薄田。来我家打工,是她第一次从村里出来,也是她们村第一个敢独自出来打工的女人。

②王姐有两个女儿。农村重男轻女,旁人劝她:“好歹得再生个男娃,不然老了谁养你。”她不听,“男女都一样,都是自己身上的肉”。不仅如此,她还累死累活地供大女儿念完大学,花光了全部积蓄。小女儿快初中毕业了,王姐狠了狠心,决定出来打工,再给小女儿挣大学学费。村里人说,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你这么瞎折腾不划算呀。她不听:“我不图娃们以后养我,我只求念书让地们有个好前途,以后过得比我好。”

③王姐初中毕业,听说上学时就是个好学生,奈何家里太穷,没法读下去。二十出头嫁人,夫家赤贫,唯一看上的是:“人好,而且那会儿他还是个工人。”离开农村,是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全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只靠那二十亩地。王姐那时就成天琢磨,怎么赚钱,怎么脱贫。

④夏天地里浇灌,一般人家浇一到两次,她和老公勤快,盯得紧,一季浇三四次。秋天收割,同样二十亩地,她家能赚四万多,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冬天农闲了,王姐就去村里的理发店打工,一个月能挣八百。一天从早忙到晚,赚这么点,很多人都不稀罕赚这辛苦钱。王姐不嫌少:“年前忙几个月,能赚三千多,过年的花销就出来了,孩子们的新衣服也能穿得齐整些。”靠着每年多赚一点,零敲碎打地省钱攒钱,婚后第七年,她花尽积蓄,多方举债,盖起了自己的大瓦房。

⑤为了赚钱,她无视任何人的阻挠,保守的村子里流传着她抛夫弃女跟城里人跑了的种种故事,她充耳不闻,决绝地要为自己的家人谋出个好日子。

⑥在我家一年多,我忙于孩子,把大半个家交给地,日常采买全由她打理。每天的花费,地都会仔仔细细记在一个小本上,精确到角,每个月结束拿给我,固执地叫我一定要好好看。我从来不是精打细算的持家高手,过去也常不屑于此,可还是被王姐所掌握的这项技能所震惊。全家一个月的吃喝,竟然不到五百块。

⑦后来发现,王姐持家,绝不会浪费一点食物,她会细细观察每个人的食量和偏好,每道莱每餐饭都力求刚刚好。一棵白菜,每天切一小块炒,常可以吃一周。王姐好学,对新的生活方式,她的态度十分开放。看我做过一阵烘焙,她便决定要学,回去让老公和女儿尝新鲜。她在电脑上对比各种配方试做,中意的配方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做得有模有样。

⑧打工让王姐家的收入成倍增长,半年后,她又开始折腾。她用打工挣到的钱,给家里买了烤箱,卧室贴上壁纸,买了吸尘器。嫌烧炉子烟尘大,她大手笔地拨出一笔“巨款”,把家里的取暖设施改成土暖气——在村里,她是第一家。还跟老公打电话说:“家里得有花地里那一片片的野花咱也摘点插在个瓶子里有味。”

⑨她放假回家,第一次烤蛋糕,村里人来围观,她端着盘子房前屋后地送。那小小的蛋糕,连同家里的变化,一扫人们的偏见。王姐家成了村里“最红火”的人家。

⑩她干活利索,上午干完活,下午就没事做了,又不爱到小区里跟其他阿姨聊八卦,我就给她选书看。开始不过是心灵鸡汤、故事大王之类,没想到她很快看完了,还我书时,说:“能不能再挑些,有营养的。”于是,从张爱玲,到村上春树,后来不需我推荐,她看完就从满墙的书架上自已挑选,看得如饥似渴,看完总要跟我讨论一番……

⑪我从来没把王姐只当保姆看待,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会带来启发。她让我看到,一个原本身处人们所说的“底层”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12.后来我搬来大理,我俩朝夕相处的缘分便尽了。

⑬后来,我听她说回村了,买了收割机,到邻近村子里去帮别人收割赚钱,她还想开个小蛋糕铺子,卖自己做的蛋糕、奶茶。

14.偶尔看她发朋友圈——“干活累了,煮个下午茶”,图片配上自己烤的马芬蛋糕,还有她在城里时学会的现煮奶茶。身旁是笑靥如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城里上班了小女儿也到城里读大学了——已经完全是城里人的模样与气质。她还会文绉绉地感慨:“进城那几年,我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

(选自《人生半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