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鲜花课

乔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彩纸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进了安检区。

    ③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的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⑧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⑩终于啊终于,他送到了我这里。

    ⑪“谢谢。”我接过来。

    ⑫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

    ⑬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⑭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⑮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⑯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他给我上了经典的一课。

(有删改)

(1)、根据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内容。

情节

“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

男人挪动箱包和鲜花过安检

不由得笑起来

男人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

居然有些紧张

(2)、第⑥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严肃”都写出了中年男人的神态,请写出你对这两处“严肃”不同的理解。

①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

②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

(3)、联系上下文,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鲜花课”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 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 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 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 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报警的植物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在街区四处弥漫。往日喧嚣异常的闹市如今人烟稀少,警察都全副武装,戴上了防毒面具在岗位上指挥交通。那些不得不出门办事的人被刺鼻的味道和烟雾呛得泪水直流。仅仅7天时间,就有七百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疤疮,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十,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④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向水体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使水体氮、磷元素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实验证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水域里,24小时内可以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和321克锶,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等。 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发生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阅读,回答问题。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明。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④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⑤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气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⑥“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儿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里哩!”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啦!”

    ⑧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⑨“什么?爹?”

    ⑩“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卧镰

杨天斌

①农历处暑之前割完了最后一垄麦子,镰刀便上墙了,挂在屋檐下,弯弯的刃口闪着骄傲的亮光,像一枚银质的奖章佩戴在农家院的胸口上。从大暑到立秋,镰刀在麦地上游走,割完了一垄麦子又一垄麦子。镰刀在割麦秆的时候,镰刀在太阳下流着汗淬火的时候,镰刀。始终是好样,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满地里都是它痛快的切齿之声,满地里都折射着它弧形的光亮,满地里都挥散着它刃口上沾着的麦香泥土香。此刻,镰刀和人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伙伴。

②几年前,我拎着一把镰刀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割麦、割荞、割麻、割油菜、什么活都要在腰里别上一把镰刀。一把镰刀的寿命不过几年光景,割着割着就磨秃了,逢上坚硬的东西还会损掉刃口,如此一来就要到青灰的磨石上去磨一磨,让它重新找回锋利。有时候缺了刃口的镰刀仅凭磨一下是不济事的,还需要到铁匠铺“轧”点钢,蘸一蘸火。

③记得有一年,父亲为生产队护秋,为堵截一只偷刨洋芋的獾,被獾锋利的牙齿咬去了镰刀的一角。

那一刻,我从未看到镰刀是那样沮丧过,像晒蔫了的芋秧一样打不起精神。回到家,我提着镰刀蹲在门口的大青石上,兴冲冲磨了半夜。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悲戚的响声让人不忍卒听,就像受了伤的病人在呻吟。山村的夜很安静,风不动,树不摆,大地和人以及村庄都乏了,都在悄无声息地睡眠,满地只有虚拟的月光朦胧地照着,我在月光下不停歇地磨着镰刀,我看到镰刀在我固执的磨砺中薄下去,露出了锋芒,但拿到眼前仔细一看,刃口仍然露出缺了的一角,丝毫也没有补回来,最后我终于失掉再磨下去的信心,不得不做放弃的打算。天亮后我用半截草绳提着它,来到铁匠铺。等到铁匠将它重新回了炉,它才像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

④一把镰刀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它在使用过程中,割掉了数不清的植物,最后终于被磨秃了,再也咬不动任何东西,可它尚能通过磨砺、通过淬火、回炉,重新找回锐利,找回青春。那么人呢?人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断在使用自己,把自己使唤老了、磨成了弓腰驼背,但人却不能使自己重新回到20岁前,再活一次,这样想来,人比镰刀更悲哀,更值得珍惜。天底下大概没有一个农人怕把自己使唤老而拒绝劳作。有一个词组叫“人书俱老”,那是书法艺术中的特指,说是练书法者到老境,人与书艺都达到顶峰,书艺老到。可作为农人,恐怕即使农活技艺达到顶点,也不行了,再也提不动一把锄头或一把镰刀了。

⑤由此说来,庄稼还是够厉害的,时光也是够厉害的,庄稼能用它脆弱的茎秆把镰刀磨光、磨秃,最后变成一把无用的废铁。而人也会被时光使唤老,像一台到了使用期限的机器,闲置在墙根下“晒暖暖”,人和镰刀都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⑥镰刀小憩的一天终于来了,庄稼人称作卧镰。麦子收上场之后,镰刀便暂且搁置起来,挂在了墙上。庄稼人把麦子打碾后,装进粮仓,便从繁忙中走出来,走上街道,互相打问麦子的收成,脸上都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和轻松,他们穿着短袖的汗衫,坐在秋凉后的门墩上,任减弱了热力的阳光把疲倦抚平,古铜色的脸上尽管缺少水分,但他们仍说笑着,享受着繁忙夏季之后的悠闲。挂在墙上的镰刀也安静地低下头来,像离退休后的老人用回忆打发时光,然后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隐褪光亮,披上一身铁锈色。到来年,等我们重新起用时,也许它已是一把不能再使用的镰刀,只能弃置在墙角与废铁为伍。

⑦我总认为,挂在农闲中的镰刀是一种再好不过的休息,可镰刀压根不会偷懒,也不领情,把它们闲置就等于要了它的命,那在岁月中零落的铁锈可否看成它们不甘寂寞的眼泪。这时候的农人头脑异常清醒,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得像一把锈蚀严重的镰刀,失去生命的亮色,与其被闲置着终了一生,不如点亮余热,那样我们会释然地撒手:我这一生没有白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