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报警的植物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在街区四处弥漫。往日喧嚣异常的闹市如今人烟稀少,警察都全副武装,戴上了防毒面具在岗位上指挥交通。那些不得不出门办事的人被刺鼻的味道和烟雾呛得泪水直流。仅仅7天时间,就有七百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疤疮,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十,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④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向水体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使水体氮、磷元素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实验证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水域里,24小时内可以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和321克锶,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等。 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发生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1)、文章开头写伦敦氟气泄露事件有什么作用?

(2)、植物是如何进行报警的?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回答。

(3)、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第⑤段划线句子用打比方的方法,只是为了说明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②第⑥段中划线的“竟然”和“可能”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竟然”一词,说明在地震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植物会发出预警;“可能”一词,说明植物报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4)、请根据本文中介绍的关于植物会报警的情况,谈谈我们如何科学地利用植物的这个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假币》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娟紧紧攥着一张百元假币,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徘徊。好像眼前浮现的是父亲无奈的目光。这可是父亲上磨肩膀下磨脚板换来的。父亲已经64岁,按理应在家中安享天伦。可是父亲命不好,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娟。现在娟已经工作,但娟所在单位不景气,家中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只得靠父亲当挑工赚点钱贴补家用。可这次,工头却付给父亲一张假币。父亲找工头理论,工头说父亲无理取闹,诬赖好人。父亲哆哆嗦嗦拿着假币,坐在门槛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息。娟不忍,主动要来假币,说有办法花了。海口夸下,但到何处花呢?

      在一座斑驳的老桥上,娟看到一位身穿黄色雨衣的老伯蹲着,他面前摆着红色塑料盆,里面爬满龙虾。于是,问好了价钱,称了五斤。就在掏钱的一刹那,她想到了父亲,任劳任怨的父亲至今还劳累不辍。面前这位老伯,深深的皱纹也爬上了额头,同样苍老,同样为着生活奔波。娟不忍欺骗,在自身利益和良心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她递过一张十元钞票。老伯谢了又谢,说真的遇上了好人,又说赚点钱很不容易,他妻子还患上了肝炎住院。娟觉得庆幸,似乎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一百元虽然没花掉,心情顿时开朗了好多。

      告别老伯,娟再次拿出假币,仔细认真地凝视着,迷茫而无奈地望着街市上一家家店铺。该去骗谁呢?

      娟来到一家小服装店,一位老婆婆在看店。娟看中一件连衣裙,价格也比较便宜。正准备用假币付账时,进来一个小姑娘,她对老婆婆说:“婆婆,学校又催我交校服钱了……”老婆婆很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轻轻地叹了口气。闲谈中娟得知,小姑娘的爸爸死于交通事故,妈妈也下岗了,这小店是全家惟一的生活来源。娟颇为同情地望着老婆婆和小姑娘,重新掏钱。

      假币依然被娟紧紧攥在手心,假币沉沉地压在她的心上,就像父亲的扁担压着父亲的脊背。娟将假币放平,内心矛盾重重,她真的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时一阵风吹过,假币从手心滑落,在空中翻了几翻,跌进水洼里。娟紧盯着假币,心也随风被掀起。她看见假币一点一点被水浸没……娟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

      回到家中,娟对父亲说,钱花了,还剩九十块。父亲沉默了,并没显出很开心的样子。

      娟不知该说什么。转过身,泪水从眼里涌出来,酸酸的,涩涩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宽容是一种爱

       ①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②宽容是一种爱。

       ③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④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⑤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⑥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抹的一片灿烂的金黄色。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有学会宽容,才能化解烦恼、忧愁。但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⑦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来自时间的检验。

       ⑧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选自《华夏时报》,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近代“问天”第一人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 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试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 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地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 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馆),只管 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 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 ,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