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

    材料二: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

    材料三: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断层式发展,当前“部编本”中小学教材出现,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B、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B、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课内讲解倾斜。 C、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请结合材料,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节选自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有删改)

材料二: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中国和韩国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美国研发经费继续位居首位,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量的30.8%。

2011—2014年主要国家及全球研发经费     单位:百万美元(当年价)

数据年份

国家及全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

134443

163148

191205

211826

16.4

美国

429143

453544

456977

2.1

日本

199795

199066

170910

164925

-6.2

德国

104956

101993

109515

109941

0.16

法国

62594

59809

62616

63826

0.1

韩国

45016

49225

54163

60528

10.4

英国

43868

42607

43528

50832

0.5

全球

1325026

1368363

1395802

5.2

(节选自北极星环保网《一组图读懂<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

材料三: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企业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白晓光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节选自《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高端》,201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记者: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

    徐一平:要落实创新驱动,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一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让科学家的手和企业家的手握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胡凌云:要加快研究以大学集聚区为核心引擎的“知识创新硅谷”孵化器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设,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永续动力,为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创新植入的引擎与突破口,为高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土壤。

    高美琴:形成高端人才群体是我们创新发展至关紧要的前提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给他们提供一切我们能够提供的条件,使他们尽可能释放聪明才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从观念、投入、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学习制度,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节选自《“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2015年3月11日《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

    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世。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节选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乙】

    今天,当我们悼念美国独立战争中杰出的政治家亚当斯先生,并发扬美国革命传统的时候,亚当斯先生为支持美国独立而大声疾呼的人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生死存亡,我都举手衷心拥护《独立宣言》。

    的确,在开始时我们的目标并不是独立。但是,上帝为我们安排了结局。英国的不义行为迫使我们拿起武器。他们视而不见自身的利益,反而我们得益;他们一味固执己见,直到我们看到独立的希望。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奋力争得独立,因为它属于我们。

    既然天意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推迟《独立宣言》的诞生呢?难道今天还有人如此软弱,竟希望同英国达成和解,并以为这种和解会保护北美的安全与自由 , 或保护其本人的生命和名誉?

    请问那位在座的先生,还有那位坐在您身旁的年高望重的同事,难道你们二位不都是遭受仇视,惩罚和放逐的对象吗?如果英国人继续当政,而你们又无望得到王室宽恕,你们二位除了作为歹征,还能有什么结果?如果推迟独立,我们究意是想继续这场战争,还是放弃这场战?难道我们打算服从英国国会颁布的包括波士顿港法案在内的所有议案吗?难道我们心某情愿地同意毁掉我们自己,而听凭我们的国家和权利遭到践踏吗?

(节选自丹尼尔·韦伯斯特《永远独立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T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蓝皮书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高于2015年4.9个百分点,高于2014 年15.8个百分点。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8.68%,而同期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9.15%。

    蓝皮书指出,近几年,以上海和江苏为表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省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此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第三产业占比都已经超过了50%,上海更是突破了70%。

    蓝皮书指出,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大旅游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所谓“大旅游时代”,绝不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简单的叠加拼接,而是要借力“大旅游产业”,“盘整山河、贯通产业、振兴文化、实现发展”。西北地区在地理上有共通的特点:高海拔高温差,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少数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小集中大分散特点明显。历史上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地位在当代更是意义非凡。

    (摘编自《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

    材料二:

地区

项目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

北京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189.2

2406.7

2794.3

3072.3

3570.5

占GDP比重(%)

12.3

——

13.1

13.4

14.3

上海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269.76

2500

2833.08

3020

——

占GDP比重(%)

11.29

11.5

12

12.1

——

广东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706.5

3011

3552.3

3648.8

4256.63

占GDP比重(%)

4.74

4.84

5.24

5.01

5.26

江苏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330

2701

3001

3167

3488

占GDP比重(%)

4.3

>5

——

>5

——

浙江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1581.2

1880.4

2187.8

2490

3200

占GDP比重(%)

4.56

5

5.45

5.81

5.8

   

    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稍显缓慢。古老的黄河文化、浓郁的回乡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等诸多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加合理科学的顶层设计。对于像宁夏这样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的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扎实做好“基本功”,注重与当地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或者同一资源主体多地区恶性竞争。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当一个地方政府引进并发展某个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其他地方政府也会低成本地跟进模仿,以更低廉的成本或更优惠的政策诱导,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的动力机制。

    我国文化企业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

    (摘编自高宏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

    材料四:

    文化企业应该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分析自身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在整体上去模仿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必须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以避免商业模式和产品上的雷同。

    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具有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要求。从产业形态差异化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仅要求实现不同金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还要总体上适应园区内的互补性,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结构。

(摘编自陈少峰《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  承

卢生强

    草长莺飞的时节,细雨润物无声。

    路上,儿子越想越来气,这多大的事儿啊,害我又要牺牲个节假日。就这两天,电话里,父亲的语气似十万火急样,弄得儿子心烦意乱。父亲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回趟家,就是天王老子找你也没用,我在家好好等着你呢。”

    儿子还在死磕:“爸啊,我真没时间啊,抽不开身呀。”

    “你小子就别找借口了。不是规定的节假日吗?你能有什么事?你必须回来一趟!”父亲说得斩钉截铁。

    “爸,这多大的事儿啊,你就雇个人搭把手不就得了,何必非让我路途迢迢地赶一趟?”

    父亲生气了,声音高分贝地传过来:“你说什么?这么大的事你还说多大的事?我看你真的忘了本了。你小子轻飘飘了不是?你现在真就忘乎所以啊。臭小子,你得给我回趟家,否则我真的找你去了。”最近父亲与他通话,总是呛了火药似的,噼里啪啦一阵急风暴雨。儿子在想:我春风得意的事,怎么在父亲这儿就一股子嫉妒的味儿?哪儿不对劲儿呢?

    早年前,儿子对父亲还是言听计从,渐渐地,儿子羽毛渐丰,就不把父亲的话当回事了。特别是最近,儿子路途坦荡了,就有些飘飘然。儿子想,再这么永远长不大,会被同事耻笑的。

    车子驶进老家的集市。儿子打电话问:“爸,家里都准备了没有?要不要我买现成的东西?”

    父亲回话:“早准备好啦,你们人回来就行了。”

    “爸,就我们俩去吗?”

    “怎么?你不带你媳妇回来?你儿子呢?”父亲颇感意外,满是失落。

    “嗨,我老婆回她爸那儿了,你孙子准备中考呢,在争分夺秒咧。”

    父亲想了想,只好说:“好吧,那就我们俩吧。”

    儿子说:“爸,我除了带我司机,还想雇个人帮忙,我怕就我们俩忙不过来。”

    “什么啊,这事你好意思雇别人干?说出去你不怕别人笑掉大牙啊?不妥不妥绝对不妥。”父亲坚决反对,头摇得似拨浪鼓。

    儿子觉得父亲太过迂腐守旧了,呵呵地笑道:“哎呀老爸,这有什么呀,这在我们城里早就时兴让人代劳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有钱能使鬼推磨哦。”

    “钱钱钱,你小子早晚掉进钱眼儿里去。”一提到钱,父亲特别激动,过于敏感了。

    儿子觉得好笑,心想:父亲许是一生清贫惯了,以至当儿子的每次送钱,父亲总是接得犹犹豫豫,总要盘问几许,好像儿子的钱沾了什么毒似的。父亲总说:“有口粗茶淡饭,有件布衣遮体就行了,人过日子,就得像山泉般清清爽爽地淌。”想着父亲的话,儿子摇摇头。

    儿子让司机把车停下,雇了个人,一起往家赶。

    他们来到一座“豪华”的坟茔前,周围杂草丛生。去年他们送的花圈、纸品虽然遗落了,但是那些骨架还傲然地竖在那儿呢。

    四个人齐动手,满头大汗。之后,父亲让儿子把祭品摆上,父亲说:“清明节不是有国家规定的假日吗?人人都忙着回家祭拜祖先,你倒好,满嘴借口。我问问你,你能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

    儿子呵呵一笑。其实儿子就想跟城里人学,掏钱请人代劳。路途迢迢又难走,实在是懒得回来。

    父亲问:“臭小子,你不会忘了你爷爷生前是干什么的了吧?”

    儿子说:“怎么可能忘?不过呀,你这话都听得我耳朵生出茧子来了。我爷爷当年是公社书记呢。这不,每个清明节都有别人送的花圈。”

    父亲说:“是啊,你爷爷生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你看乡亲们为你爷爷造的坟就是不一样。告诉你,生前再怎样奢侈,终归是一撮黄土为伴,倒是名气源远流长,你看看,你爷爷的墓前,哪年少了别人的花圈?”

    儿子默默无语。

    “好名气是我们为官的根本啊,我们就求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在我们家,只有坦荡做事的人,百年后才能归位祖宗墓地。当年我刚升县长时,你爷爷就是这样告诫我的。”

    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