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功能。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是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西方社交礼仪既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交际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的民族特点、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相关知识,并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对方的生活与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平等与等级观念、时间概念、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等,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认可。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1)、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际要遵循宽容与尊重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D、交际行为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其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以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 B、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指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不良行为的矫治策略。 C、文章解读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寻求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贶的跨文化交际路径的观点。 D、文章指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如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提高社会交际的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们的各种认同,阻止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B、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盲目标榜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C、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帮助和协调,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目标、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际。 D、客观对待对方的生活和语言习惯,求同存异,关注时间概念、语境文化,反对等级观念,都有助于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安阳长春观

    长春观距安阳市约25公里,位于安阳西南的白玉山间。白玉山并不算高,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势如玉龙盘绕,呈太师椅形。长春观整个道观就建在半山腰中,它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顺坡而行。盘古顶在后,左龙山,右龙洞,拱卫左右,洹河从眼前盘桓而过。整个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此地冬有松柏,夏有禾苗,一年四季常青,故名长春观。

    据资料查证,长春观建于唐代,是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长春观最繁盛时期在唐朝,史书记载,当时有个烟霞大师十分了得,他在此主持时,香火很旺。他懂医学,经常为百姓看病,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医道人;他识天象,精通农业,根据气象推测确定该种植什么庄稼,凡经他推荐种植的农作物没有不丰收的。

和长春观有关系的名人很多,赵匡胤就是一个。民女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香愿,不料路遇响马,被扣押于赵匡胤叔父赵景清所在的道观里,后得赵匡胤护送得以还乡。这就是著名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据传故事中的道观就是长春观。

    长春观总体规划长约1500米,隐含“长久长寿”九进院落,通过层层的阶梯和两道让人放下烦恼的108步台阶,使长春观直达云霄。

据资料介绍,昔日的长春观建有转花楼、老君洞、玉皇殿、佛祖殿、关帝殿、菩萨庙和鲁班庙等,规模宏大。只可惜大部分建筑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早已荡然无存了。目前的转花楼等一些建筑多数是附近村民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于1987年自发修建的。重建的转花楼基部全部用汉白玉砌成,檐柱回廊仅用36根木柱撑托,十八间转花楼供奉着女娲、黄帝、轩辕及传说中的神仙像。阁内泥塑造型奇特,蜡像酷似真人,木雕形态逼真,壁画色彩艳丽。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别具匠心。各殿均有楹联,或劝世讽今,或寄意深远,或直抒胸臆,让人在欣赏古代建筑、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味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实乃点睛妙笔。长春观的老君洞,因供奉的是道家鼻祖李耳而得名。该洞建在转花楼的下面,上楼下洞,连成一体。该洞为石券洞,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河南古建筑之一,高7米,阔6.3米,进深18.7米,全用1米厚的汉白玉条石砌成,无梁无柱,极为罕见。当地百姓这样形容:“这座房是好房,一没柱,二没梁,山沟出了巧匠人,窗户留在门头上。”洞内供奉的道教创始人李耳,巍然端坐,而其两侧的对联颇让人玩味:“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人说长春观还有三宝:玉石、中草药和玉泉水。

    先说玉石。长春观地处三山的怀抱之中,而周围的山多由汉白玉和墨玉等许多名贵石头构成。每当太阳东升,周围的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衬托得道观更加雄伟壮观。再说中草药。长春观四周的山石间生长着地骨皮、五加皮、三七等近300种中药材,可以医治许多疑难杂症。

我们重点谈谈玉泉水。此地的玉泉井,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宝泉、神井,附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只要来此饮些井水,病症立马减轻。玉泉井位于海拔267米的半山腰中,井深3.7米,始建于唐,历代皆用。该井地处深山,污染小,又含有锶、钙、镁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而这些微量元素恰是肠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克星。只是医病者一定要有耐心,不是一瓢见效,而要长期饮之。

    由此看来,安阳长春观真可谓“灵山圣水之宝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式医保的运作模式

    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既有政府性质,又有商业性质。在美国,只要年满65周岁就有权利申请联邦政府的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根据年龄、性别、种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等个人情况计算风险分值,进而计算保费的规则不同,联邦医疗保险中最基础的住院保险、门诊保险不考虑风险分值,而是根据个人当前的收入状况计算保费。

    在政府、参保人和医疗机构之间,活跃着数以百计的医保公司。他们在三者间权衡、博弈,力图达到共赢的局面。如果我是一家保险公司,我可能会和政府签订负责10000名参保人的联邦医保合同。我对政府的报价每人每年3000美金,然后,我会与各种各样的医院、诊所、医生集团洽谈协商,再与他们签约,把参保人的日常医疗服务以每人每年2400美金的价格承包出去。

    现在,美国正大力推广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医疗体系。政府为每一家医保公司评分,如果一家医保公司的评分很低,那么明年你不仅会受到政府的处罚,还会失去竞争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互助计划的资格。但如果你的得分很高,政府还会额外给你4%甚至更多的资金作为奖励。

    评分后,政府会把各医保公司的得分和排名对外公开。作为普通公民,我很容易就能从公开渠道查到每家医保公司的好坏,这对患者选择各家公司医保产品产生极大影响。

    所以总体来看,在医保问题上,美国政府选择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如此一来,政府省了很多力气,但医保体系仍然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转。

(选自《南方周末》2016年4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①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②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③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④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⑤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城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