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在多元媒介竞合背景下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促使微短剧的类型题材日趋丰富多元,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聚焦社会议题的内容成为时下平台和受众的热门选择。创作者通过对叙事逻辑和文本的主观调适,建构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美好幻境,让大众在云端的仪式互动中释放内心欲望并审视自身。

    微短剧在保证叙事脉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叙事时空,并提高人物行动密度来厘清叙事逻辑,力求让观众迅速捕捉故事的创作动机、戏剧冲突并获得情感共鸣。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悬疑短剧和轻喜短剧也常利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预叙出与结果相同或相悖的画面旁白以营造奇观效果。这种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

    由于叙事篇幅的限制和用户的广泛性,微短剧通常以微小叙事映射深刻主题,以此抵抗资本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异化危机。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

    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寻求社交支持,能够缓解生活倦息,进行精神抚慰,但是,身体感官却在长期的快感刺激下日趋钝化,从而让异化的审美范式走向失控状态,致使受众在资本市场逻辑的支配下沦为盲目、短视的个体。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技术催生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具有极强的“网感”特质。“网感”是对网生代思维和观剧习惯的敏锐追踪和适应。人们在超负荷的视听接受行为中出现了注意力涣散等问题,身体解放、外部信息干扰和影像的可操控性逐渐使“散视”成为一种惯常现象。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但也会因叙事逻辑链条的破坏造成文本“意图性”的削弱。网感是方法而非意图,我们不能长期以低级媚俗和哗众取宠来曲解其内涵,微短剧既应葆有个性,以风格化的元素来贴合网感叙事,也应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准来维护内容质感。

    (摘编自张智华、吴云涛《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

    材料二:

    2023年8月30日,由抖音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打造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网络微短剧注入了一股清流,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赋予文物生命,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创意手法既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剧简洁动人,情节紧凑,符合移动时代用户碎片化、快捷性的信息消费习惯,也为网络微短剧的创新化创作展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可观的盈利空间。

    《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3月,与博主“夏天妹妹”准备微短剧的制作。可见,这种个体化的制作方式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还释放了大众影像的创作活力。

    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短剧共有3集,总片长仅17分钟。在抖音上线5天后,播放量突破2.5亿次,并且收获近2000万次赞,正片上线仅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

    在叙事层面,网络微短剧的感官化和娱乐性为《逃出大英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在短短几集之内,便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前两集中,化作人形的小玉壶与中国记者张永安的相遇,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在融合古风、甜宠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第三集由表及里,通过一封封“家书”所展开的海外文物与中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作品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文物归还、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考。在角色塑造上,该剧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以可爱、亲切的形象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可见,作品以文物拟人化为创作手法,将原本冰冷、静止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它们能够以更加亲切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具“网感”的制作方式,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严肃的历史文物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而这种热潮的兴起,与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作品在传播方面依托于数智化平台,将影视的观看、评论、分享等交互功能集成于同一界面,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该剧也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该剧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数字时代新兴影视形态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子竞《网络微短剧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转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谈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网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微短剧迎合了当下社会下受众的审美需要,其叙事方式、题材特点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引起共鸣。 B . 微短剧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议题,通过艺术加工在主观审美意象中建构一种生活幻境,呈现出浓厚的生活质感。 C .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源于网络博主对网友意愿的积极回应,主创者在个体化的制作方式中展现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活力。 D . 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可以赋予文物生命和情感,拉近文物和年轻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精准传播,获得出色的传播效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短剧体制虽小,但仍能发挥社会认识和价值引领功能,映射问题,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 B . 受众观看短剧时通过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活动,让自己获得了微短剧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 C .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是因为它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且获得官媒的表扬。 D . 材料一则注意到微短剧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材料二着重分析《逃出大英博物馆》成功的原因。
    (3) 下列选项各介绍了一部热播微短剧,其中最不能体现“网感”的制作方式的一项是( )
    A . 《开挖掘机怎么了》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剧中角色的自嘲与自我吐槽来展示内心活动,尝试与受众对话,讲述了职校学生勇敢追梦的故事。 B . 《吃饭才是正经事》采用“贪吃蛇”结构,以第一人称方式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串联七位主角眼里的世界,凭亲切的表述拉近角色与受众的距离。 C . 《谷雨奇遇记》以谷雨采茶这一节气习俗为背景,借鉴《桃花源记》的意境,在剧中巧妙穿插呈现了采茶、炒茶、制茶、品茶等传统民间工艺。 D . 《我坦白》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基础,通过受害者和施害者双方的“坦白式”自述,讲述了网络暴力、杀猪盘等悬疑纪实故事,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
    (4) 材料一第4段提到“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爽”是受众表达观看微短剧体验的高频词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种体验的原因。
    (5) 国家广电总局即将举办“年度优秀网络微短剧评选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探索、叙事表达、审美体验这三方面制定几条评选标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

    “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

    “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

    就在那时,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一条鳟鱼扭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嘿呦!”他们说。

    小伙子又把枪口对准了空中。这事真挺奇怪的,人们被空气包围着,正是这几米的空气,把他们和其他东西隔开。然而如果用步枪瞄准的话,①空气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直线,是一条从枪口到被瞄准物之间绷直了的线 , 这会儿,枪正瞄准了一只小鹰隼,它在空中翱翔。在扣动板机的时候,空气仍是清朗而空透的,但在这条直线的另一端,小鹰隼像石头一般落了下来。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这会儿正是松鸦出来的时候,他开了枪。他在原地又找到了一个目标——一只睡鼠。从栗树下,他看见一只蘑菇,他一枪把蘑菇炸碎了。②这样,从一个目标跑到另一个目标,真是个有意思的游戏,也许能这样周游整个世界。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这扣子,开了火。

    很快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路边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还可以对准一枚军衔、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不一会他听到自己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身来,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③走着走着,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总不会一直瞄准他吧?士兵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部。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泄气,如果他快速移动的话,就不可能逮着他了。这时,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戴胜。一声响,它掉下来了。士兵咽了口唾液:“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冲过去。”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只鸟儿一起飞过: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看见头盔蹦向空中。枪很快又响了一声,另一只沙雉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该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蹲着,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不试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躺下来,攒足了劲,把手榴弹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飞到抛物线的一半时,它在空中被一枪炸开了。士兵一头扑倒在地,以防弹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时,乌鸦来了。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迟迟没响,也许是乌鸦飞得太高了?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只飞得高和快。终于,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居然打起了松果?

    他一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鸟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那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于是士兵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④就在这时,子弹正好打在他制服上绣着的那只展翅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下。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其他人准备用扔炸弹的方式捕获鳟鱼,这一场景描写意在引导主要人物小伙子出场。 B . 小伙子追击德国兵时依次射中其肩章、帽顶、皮带圈,此处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追击的激烈。 C . 士兵没有听到射击乌鸦的枪声,产生了多个疑问,可见他无意中已经落入了小伙子的“圈套。 D . 小说以乌鸦打着圈地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战胜侵略者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
    (2) 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处:采用借喻手法,把“空气”比作直线,化无形为有形,表现小伙子射击技艺高超。 B . 第②处:“有意思”一句,小伙子把射击看成游戏,写出小伙子对村庄外的世界感到新奇的心理。 C . 第③处:前句写士兵走投无路,情节陡然紧张,后一句又峰回路转: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D . 第④处:“老鹰”是纳粹德国军队的代表标志,这一细节描写隐喻了正义终将胜利。
    (3) 小说从第9段到结尾,写小伙子和士兵的“遭遇战”时同时使用士兵和小伙子的视角进行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文学创作“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请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然谤言流闻于外,陆逊表明瑾必无此,宜有以散其意。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义不言。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

    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胡三省注: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怒盛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兵势无常,在于观变出奇,故曰孝直在必不倾危。)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

    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 , 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也。疑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之合;使公果与子瑜合而有裨于汉之社稷,固可勿疑也,而况其用吴之深心,勿容妄揣也哉!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公曰:“汉、贼不两立。”悲哉其言之也!若先主,则固非有宗社存亡之戚也,强之哭者不涕,公其如先主何哉?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②诸葛瑾:诸葛亮的胞兄,字子瑜,东吴重臣,官至太傅。③孝直:法正字孝直,刘备谋士,终年45岁。④戢:检束,约束。⑤汝霖:宗泽字汝霖,南宋名将,曾20多次上书高宗力主还都东京,均未被采纳,忧愤而死。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荆州A大小B款C与D海内E俱F应G仇H疾I谁J当先后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审,明白。与《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审”意思相同。 B . 非,不合于。与《<论语>十二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 C . 向令,假如。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意思相同。 D . 一,一样。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与《五石之瓠》中“能不龟手一也”的“一”用法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备攻打东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劝他不要因为替关羽报仇而影响了报恩先帝、兴复汉室的大局。 B . 面对诸葛瑾私下向刘备传递消息的传言,孙权认为诸葛瑾为人正派,与自己亲如手足,不会选择背叛。 C . 王夫之认为刘备并非以存续汉朝正统为毕生志愿,也不会为汉朝灭亡而悲伤,而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D . 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没有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所以虽然不认同伐吴行动,还是没有选择直言规劝。
    (4) 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

    ②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5) 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之志不能“尽行于先主”,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 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①鸡犬识新丰:刘邦为解父亲乡愁,在长安附近仿照家乡沛郡丰邑建造新丰,将丰县百姓迁居至此,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②万户皆春色:苏轼自注“岭南万户酒”,古人常将酒命名为“……春”。③寓公:闲居外地的官僚,这里是苏轼自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到惠州,苏轼感到这里似曾相识,恍惚间有回到家乡的错觉,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B . 苏武怎会料到能回中原,管宁打算终老辽东,诗人反用典故表达了被贬惠州的伤感。 C . “会”有“应当”“一定”意,表达了诗人对在此地与高士聚饮、交游的强烈愿望。 D . 此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议论抒怀、表白心迹,以意外的欣喜一扫遭贬的心理阴霾。
    (2) 苏轼被贬谪至此,却感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苏轼发出这种感慨的原因。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别从思妇和游子两个角度写月下离人相思,其中“”从思妇的日常活动入手,体现她不堪月光勾起的相思之苦,妄想排除月光干扰而不得的微妙心理,无理而妙。
    (2) 中医理论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这与《老子四章》中“”的思想深度契合。
    (3) 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汲取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给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细想,这不正是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取长补短,但        ①      , 结果往往低效且无聊;与此相反,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

    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互相“点亮”技能 , 这种既有社交属性、        ②      ,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便有圈内人自嘲这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技能能否交换成功,主要还是概率问题。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则可能( A )。

    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高的技能交换,实则(    B    )。

    ①技能交换看似有武侠小说里交换武功的浪漫,②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③要精通某项技能,只靠交换是换不来的,④除自身潜心钻研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专业的指导。⑤正所谓,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⑥系统学习一门技能,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巨大光束投射下,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披”上了一面五星红旗。 B .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C . 涝、沙、碱三害坑害了兰考人民多年。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驱走。 D .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2)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 简述第3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有时候很想放肆,但最终选择了克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