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嘉定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寸之内尽显锦绣乾坤

    ①“方寸之内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间玩转一纸乾坤”。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鲜艳美丽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②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道:“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花草鸟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有个叫俞敬之的人就专擅名家的字。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③在过去,剪纸通常出于农村的妇女和姑娘们之手。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传达她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④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频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成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知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⑤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表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又名“六合同春”。劳动人民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而“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鹤同春”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⑥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情感,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能够填补创作者精神上的空缺,使沉浸于艺术中的人们忘掉一切烦恼。或许这便是他能在民间顽强的生长,延续至今而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原因吧。

(1)、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关联词:
(2)、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剪纸艺术的以下内容。

②剪纸艺术的风格。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第几段末尾?请阐述理由。

剪纸最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有线条构成的,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要做到阳纹的剪纸线线相连,阴文的剪纸纸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产生了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方寸之内的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 B、唐代《采胜》诗说明当时的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C、剪纸艺术意已形成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 D、剪纸艺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创作者的精神有益。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捡来的手机 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仅仅是左手

池莉

    ①17岁那年秋天,我被下放到农村做知青,几个月之后,被选拔到大队小学教书。第一天上课,学生就不怕我,很多课我都上不下去。校长鼓励我不必怕学生,要我向王老师学习。

    ②我们学校的王老师,男中年人,大个子,宽肩膀,胡子拉碴,少言寡语,非常威严。王老师走路总是甩开膀子迈大步,模样好生坦然潇洒,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我们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凡路上遇见王老师,都要抢先问候,都要为他让路,还要夸他教书教得好。王老师的书,就是教得好,从他班里毕业的学生,算盘打得风流水转,出了校门就可以当一个小队会计。对付最顽皮的男生,王老师一向只用一只手,左手。王老师不是左手力气大,是力气不大,主要是轻重感觉好。王老师用左手把调皮学生的后颈脖子拎起来,从窗口轻轻扔出去,从来没有把学生摔出事情来。贫下中农谁家有一个甚至多个不爱念书的调皮小子,爷娘老子也都是不怕的,大家便都指望王老师整治。王老师这只左手的一扔,多年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③然而,作为教师,仅有武力是不够的。最初,我以为王老师的威信就是来自于他的左手和珠算。后来,我慢慢发现,王老师门门功课都教得好,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他可以一个人包办。同时,王老师还会修雨伞,做木工,打草鞋,箍水桶,烧锡补焊。王老师有一只工具箱,那简直就是百宝箱,他想要钉子就可以掏出钉子,他想要铁皮就可以掏出铁皮,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王老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要过春节了,村里家家户户都请王老师写对联。也总有一些人家会贴别人写的对联,这就更是为王老师提供了比较,贫下中农过春节有的就是时间,又没有什么娱乐,大家成群结伙到处闲逛,挨家挨户比较对联。这一比较,显然还是王老师的字好。四村八里的人家婚丧嫁娶,也都要请王老师去做司仪。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厨子来不了,王老师也当厨子,王老师从打豆腐到红案,都做得得心应手。一般凡有人请,王老师是有求必应。但凡王老师应了的事情,一概都做得利索漂亮。而他自己呢,则又有一条人生的座右铭:万事不求人。王老师是从来不去麻烦任何人的,他自己什么都会做,他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于是,王老师的威信怎么能够不高?谁家的孩子他不敢打?打了家长还要感谢,因为他们认为这就表示王老师重视了他们的孩子。

    ④我17岁的时候,见识了王老师,也是十分佩服的,觉得他做人做得好生响亮和牛气啊!但是,真正认识到王老师的价值,却是在多年之后了。那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了,成家了,在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面前常常捉襟见肘,便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我那乡村小学的王老师。在琢磨中,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想要骄傲又淡定,是何等不容易啊!在那赤贫的年代,王老师仅凭一只小小的工具箱,就能创造与修补着他自己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和乡亲们的生活,他该付出了多少智慧、勇气、精力与辛劳啊!30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唯一一个有气魄有能力掌握自己全部生活的人,唯一一个最贫穷却最有志气的人。有志才可以帅气,有气才可以帅体。因此一个贫穷的乡村小学教师,才会那么的神气,那么的体面,那么的受人尊重。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他都是打赤脚或者穿草鞋,但是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条条道路都恭候着昂首挺胸的他。

    ⑤从王老师身上理解和领会到的道理,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教诲。由此我懂得,一个人无论穷与富,都应该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气才有体面与高尚。有体面与高尚才有真正的美丽。这美丽是一种大美,仿佛太阳、月亮、森林与鲜花,天然大方,超凡脱俗,使自己怡然自得,让懂得它的人赏心悦目。一个人这么活一辈子,便够了。

(读自《读者》2006年第7期,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希望是一根坚韧的拐杖

梁阁亭

    她出生于非洲索马里沙漠的一个游牧民族。12岁那年,仅仅为了5头骆驼,天真无邪的她被父亲嫁给60岁的老叟。眼前的这个猥琐老男人一脸坏笑:“喜欢我的手表吗?你将是我第四任妻子。”望着那双邪恶的眼睛,她选择了在新婚之夜于一片黑暗中逃离,投奔摩加迪沙的外祖母。在荒芜空寂的沙漠中奔走,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助和忐忑。慢慢地脚步越来越重,上下眼皮也开始打架。猛地,她看到前面地上有一片红色。她踉跄着奔过去,借着微弱的光亮,她看到一片玫瑰色的世界,三五成丛,鲜红妍丽,瑰秘神奇,灿烂似火,一朵朵小喇叭状的小花在她眼前随风起舞。这团火激活了她内心的勇气,她采了一朵花拿在手里,舔舔嘴唇,继续上路。第三天早晨,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外婆。外婆告诉她,她手里拿的花叫“沙漠玫瑰” , 是沙漠中唯一能够开花的蕨类植物。摸着外孙女的头,外婆一字一顿:受一些苦一定是为了另外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叫希望。

    在外婆的帮助下,她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给索马里驻英国的大使夫人做女佣。后来,又到一家快餐店打工。面部黝黑的她始终保持微笑,因为有一朵亮丽的沙漠玫瑰开在她的心灵深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一位著名的模特摄影师发掘,最终成为世界名模。38岁时,她成为联合国代言人,活跃在各地。她的名字叫华莉丝·迪里,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华莉丝的人生就像一朵顽强、丰润的沙漠玫瑰,一朵尽情释放希望的沙漠玫瑰。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被诬陷入狱,由一个风光无限的银行副总裁变成一个囚犯,在监狱中饱受种种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摧残。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依旧满怀希望和梦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得“不可理喻”的人,在绝望中生活了20年以后,还能有勇气向狱中的好友瑞德讲述自己出狱以后想要的生活:去墨西哥的泽华塔尼,它位于一片没有回忆的太平洋畔;在泽华塔尼沙滩上开个小旅馆,翻新旧船,让客人包船钓鱼;在日落的时候看星辰,脚踩柔软的沙滩,享受自由的美好。安迪微笑着告诉瑞德:“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人世间最善最美最重要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逝。”正是这种根植于内心的希望,支撑安迪用20年的时间挖了条在瑞德看来600年也办不到的隧道,然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穿过自己挖的隧道再爬过污垢的河流,在污水中洗掉他所有所谓的“罪恶”,在彼岸洗净重生,奔向他的泽华塔尼,他希望中的人间天堂。

    英国诗人查尔斯·金斯莱有一句名言:永远没有什么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罗素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让我们记住,最贫瘠的沙漠中,也可以开出神奇的沙漠玫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9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节选)

杨绛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些生命里的“小”温暖

    ①生命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摇曳于岁月的枝头;尘世里,总有一朵心花悄悄绽放,成为最美的守候。人生,总会有些不期而遇,温暖着你,悟热你的生命。

    ②听朋友讲他单位里的故事,说有一天早晨,一个小青年斜挎着背包到他们单位推销办公用品,没敲门,就探头缩脑地钻进了办公室。小青年没开口,脸先红了。因朋友的位子刚好临近门口,他一进来就被朋友发现了。朋友准备上前阻止他,可他这时已经进来了。

    ③那天很不凑巧,单位领导正在他们办公室里检查工作,被这个小毛孩撞了个正着。小青年说,我是……他刚开口,话还没讲完,就被朋友的领导怒目而视一通臭骂地轰了出来。小青年惊慌失措地退出来后,站在门口,窘的很,灰溜溜要走。朋友立马跟了出来,随手关上屋门,拉了他一下。两人在楼梯拐角处站定,朋友才拍着他的肩头温柔地说,兄弟,加油!谁不是从这个时候走过来的?

    ④那一刻,朋友看见小青年的肩头耸了一下,眼睛潮湿了。走的时候,小青年说:“谢谢大哥!”说这个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已经有了灿烂的笑容。

    ⑤故事听完后我问朋友,为什么要安慰和鼓励他。朋友笑了笑,说,一看样子我就敢断定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他身上,我一眼就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⑥成长中,谁不需要鼓励和安慰呀!他轻叹一口气说。

    ⑦假日,骑摩托车带老婆和孩子回乡下老家玩。因为路况的问题,车跑得很慢。

    ⑧有那么很长一段土路,我从车的反光镜中窥到,车后不远处有一个青年骑着电瓶车一路尾随着我们。我的心忽地有了几分忐忑。

    ⑨车到一个路口的时候,我慢了下来。身后尾随的电瓶车刚好赶上来,和我们并驾齐驱。我紧张地拉了拉身后的妻子,提示她注意腰间斜跨的包。妻子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愣着问干什么。我并不理她,转头盯了一眼跟上来的青年。

    ⑩大哥,你的车转向灯没关。一个青涩的男中音从身旁飘过来,柔柔的,暖暖的。

    ⑪我转过脸看他,他微笑时帅气的样子,犹如路边盛放的野花,散发出阳光的味道。

    ⑫一日,下班回家,徒步经过一个工地。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在工地旁边的一条小路上蹲着,不知在看什么。

    ⑬我好奇地走过去看他。骄阳下,他缩在一个土堆旁,头顶冒着热气,正专心致志地低头往下看,身下是一团被他罩出的浓重的黑影。

    ⑭我问他在干什么,他抬起头来,一脸伤心地说,叔叔,我在给蚂蚁找家——推土机把它们的家给毁了,它们找不到家了。我蹲下身,和他凑在一起,一块儿观看地上的蚂蚁。我看见有几只惊慌失措的蚂蚁,在几个土坷垃中翻山越岭,疲于逃命,仿佛是一时找不到方向,它们在泥土里爬过来又爬过去。

    ⑮看了一会儿,我笑了,劝他,别管它们,它们会找到新的家的。孩子却噘着嘴,说,它们的妈妈找不到它们会很伤心的,我要等到它们的妈妈来了再走。

    ⑯我一时不知怎么规劝他,站起来走了。走了很久,回过头来又看他,看见他仍旧一动不动地在原处。他瘦小的身影,在这个正午的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的单薄。

    ⑰一路上我在想,他在等蚂蚁的妈妈出现,却不知,此时家里,他的妈妈正在焦急地等他回家呀!

    ⑱原来,人这一生会遇到许多不期而遇的温暖,是这些人的善良、这些人的单纯,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温暖故事发生。如果,你刚好遇到,请感谢这些人,也请你把同样的温暖带给他人,焙热他人的生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