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成功着舰》同步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种瓜小唱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   人。春天,孩子找来了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   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绿油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的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熏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侯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我播种希望,收获了失望;我渴望甜香,得到了苦涩。我叹息,我懊恼,我自责。但我转念一想,苦瓜毕竟也是收获呀!南方人不是很喜欢苦瓜吗?它的样子挺特别:好似披了青蛙皮的纺锤。颜色上绿中透黄,黄里含橙。剖开表皮,裹着种子的是血红的瓤子。是不是它浸了我的苦辛,吮了我的心血,才生得这般模样呢?也许是的。

      忽然我的思绪飘远了:大自然有苦瓜、苦菜、苦茶、苦杏仁;人世间,一辈子在事业上苦斗,但未尝过庆捷甜酒的人,总是有的罢?他们为后人在岔路口插了若干“此路不通”的木牌。失败者生命的轨迹,为成功者提供了捷径。失败使后人变聪明。还有,谁能断言,苦后不甜?你瞧,在漫长的航程里,苦海、苦船,可远方总有彼岸。蜜蜂在哪采了苦粉,别歇翅,定会找到甜香四溢的花园。而且,有趣的是,苦瓜瓤竟是甜的?看来,苦中有甜,艰辛的劳动中有甜滋味,这话不是没有根据吧?

      噢,仔细尝尝自己种的苦瓜吧,苦果配上姜、辣椒,别有一番滋味。苦味人心,清心明白,使人冷静地回味思索,也促人盼望明春播种的季节早来,跃跃欲试。是的,人不嫌弃苦味,它是甜的陪衬。但人总不会习惯天天吃苦瓜。吃着苦的,想着甜的,生命就有了希望,活着就有了力量。

      赶明年,我想种甜瓜了。

      也许,秋后又收获了苦瓜,那么,我还是要嚼碎它,咽下去。前面还会有播种的季节。生命有限,可只要还有时间,就别让土地搁荒了。是不是?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②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是什么

    ①76亿人中的大多数,是看不见时间的。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清晨一张开眼睛,我的身体即刻紧绷,是一个已按“启动”键的机器;我的头脑飞速运作,是一个已按“开机”键的计算机。然后一整天,身边的人跟着我高速运转,我听见我自己不停地说:抓紧时间;时间不够了;怎么回事时间又到了;天哪我没有时间了;我需要,我需要,我需要一天72小时……

    ②若是有个头上长着吸盘的外星人躲在公文柜里偷窥,他会觉得,这个被一堆人唤作“部长”的人类,很不对劲,她在跟一个东西不间断地格斗。那东西的名字叫做“时间”。

    ③当你在跟一个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时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实并不知道时间真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

    ④现在的我,才看得见时间。

    ⑤单单是这个阳台,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

    ⑥泄漏在软枝黄蝉的枝叶蔓延里,枝叶沿着我做的篱笆,一天推进两公分。

    ⑦泄漏在紫藤的枝干茁长上,每天胖一厘米,抽高一公分。

    ⑧泄漏在玉女西红柿的皮肤里,每黄昏一次,胭脂色就加深一层,好像西红柿每天跟晚霞借颜色,粉染自己。

    ⑨上周种下一株扶桑―就是朱攫、大红花。在乡下,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整面篱笆的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

    ⑩你以为他们就是一群花朵像装饰品一样固定地长在那儿。种下了这一株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一朵花都有独立人格,是朝开夕坠的,也就是说,今天上场的,绝不是昨天那一朵。扶桑花感应到清晨第一道日光照射,就奔放绽开;傍晚时日光一暗,红花就收拢,谢幕,退场,与花蒂极干脆地辞别落地。

    ⑪李时珍称扶桑为“日及”,因为它“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

    ⑫所以,最不矜持作态的篱笆“贱花”扶桑,是个标准定时器。而你一旦知道了它有时辰,就会对每天开出的那一朵郑重端详,因为你知道,一到傍晚,它就离开,一刻不留。

(选自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写作背景】2014年12月,龙应台辞去公职,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2017年8月,65岁的龙应台移居台南,照顾93岁的失智母亲,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余建斌

    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乙)

    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⑤来自遥远宇宙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仅有好奇心还不足以分辨,还需要科学的智慧和执着的努力。这次观测是个难以想象的大科学计划:全球超过200名科学家参加,包括中国参与的全球13个合作机构支持,智慧地利用分布于火山、沙漠、南极点等全球8个高海拔地区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直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每年只有大约10天的短暂观测时间,需要无比精准的同步观测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长达两年的“冲洗”……人类历史上的首张黑洞照片,无疑是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探索蓝图上画下的完美图案。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像有人形容:当黑洞照片上的光被射出时,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丙)只要像打造地球望远镜一样汇聚人类共同的力量,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将一扇接一扇地被打开。

(《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5日05版,有删改)

学习了散文后,同学们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来一场散文之旅 , 对散文的人物、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密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上有泪痕。
    ⑧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qī)A▲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B()。
    ⑪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冠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⑫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⑬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⑭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⑮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C(),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chàn)D▲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⑯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⑰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为周庄卖画

冯骥才

①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其间二位好友吴芝麟和肖关鸿约我去远郊的周庄一游。那时周庄尚无很大名气,以致我听了反问道:“值得一去吗?”二位好友眯着眼笑而不答。

②车子在一片寂寞又灰暗的村落前停住。穿入一些窄巷,就是入村了。这天雾大,站在石板桥上,如在云端,四外白白的全是流烟,只听得水鸟的翅膀用力扇动浓重的雾气时扑喇喇的声音就在头上边。更奇妙的是,看不见河,却听得到船儿“吱呀呀”的摇橹声穿过脚下的石桥。一股南方的柔情使我心动。

③下了桥,走进一条宽一些的街上,便能看见来来去去的人影子了。古村落的活力从来就是在这样的老街上。那时候,周庄尚未开发,却有了一点点文化的觉醒。当地的一位文物员带领我们走街串巷,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这古村的历史,话里边带着几分自豪。

④走进一幢老宅,从砖木的精雕细刻中始知周庄当年的殷富。原来这老宅竟是江南巨贾沈万山的故居。我马上感觉与周庄有了一种异样的亲切。这缘故,来自童年时一本心爱的小人书,叫作《沈万山巧得聚宝盆》。描写心地善良的沈万山贫困交加,走投无路,一头撞向家中破墙,不料老墙里惊现一个巨大的煌煌夺目的聚宝盆。沈万山由此经商发财,并用赚来的钱财济困扶危,赢得一世的赞许。后来,每次想起这本在文革中丢失的小书都会有一点点怅然。没想到这早已沉睡在记忆底层的一种情感竟在这湿漉漉而幽暗的老宅里被唤醒了。

⑤中午过后,从沈家走出来,没几步就是河边。此刻,大雾已散。一条被两排粉墙黛瓦的小屋夹峙着的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忽然,我注意到远远的有一座两层小楼略略凸出岸边,楼外一条短短的木梯通到水面,那里系着一条轻盈的扁舟。我指着这远处的小楼说,不用画了,这就是画。·

⑥文物员告诉我,这座如画的小房子,被称做迷楼。当年这里是个茶馆。柳亚子的南社诸友常聚在这里活动,被人误以为这些才子们叫茶馆主人的一个美丽又娇好的女儿迷住了,还闹出一些笑话来。我说:“看来周庄无处无故事。”这话本该引来文物员更得意的表情,谁料他面露一丝忧愁,还叹了口气。我问他是何原因。这原因出乎我的意料! 原来迷楼的主人想拆掉房子,用卖木料的钱去盖一座新房。

⑦我一怔,心潮翻涌:“迷楼啊! 为何偏偏是你!”我不甘心,马上问道:“这座小楼的木料能卖多少钱?”文物员说:“三万吧。”我斩钉截铁地说:“我来出这笔钱吧。现在正有两位台湾人在上海的画展上想买我的画,我不肯卖,但为了这座小楼我愿意卖! 一会儿回上海马上就把画卖掉。咱把这迷楼留住!”

⑧吴芝麟笑道:“大冯也被这迷楼迷住了。”

⑨我马上请求文物员帮忙联系迷楼主人,我则联系那两位台湾人。没想到文物员的一声若丝叹息却让我的心滂沱大雨。原来房主听说有人想买这座迷楼,猜到此楼不是寻常之物,马上把价钱提高到十万以上。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不行! 还要再卖画!”吴、肖二友对我说:“这房子买不成了。等你出到十万,他会再涨价。不过你也别急,你不是怕这房子拆掉吗? 这一买,一不卖,反而不会拆了。”此话有理。如此迷楼还立在周庄。

⑩回程的车上,寂寞又灰暗的村落缠绕着我的心,我咀嚼着这一路发生的事情。这次周庄之行,深深地触动并击醒了我:在经济生活的转型中,我们的精神家园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无声地松垮了,一个看不见的时代性的文化危机正在袭来;而只有真的开始行动才能抵御这场危机。

⑪我的文化保护是以周庄为起点的:从周庄思考,从周庄行动。

(选自《冯骥才精选散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