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18—2019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题。

___________

        30年前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有位教授,是澳大利亚的首席电子显微镜专家,他带着全家来中国休假,一行五人:他,妻子,14岁、12岁的两个姐姐,8岁的弟弟。

教授住在我们这儿,每天上班。由于我们那儿没有办公室,所以只好在电子显微室旁边腾出一间小屋子,里面放了一张办公桌,这位父亲每天就在那儿办公。我们的许多同学就带着问题去向他请教,他对任何问题都不拒绝。他觉得他到中国来休假,需要了解中国,希望与中国学生接触,建立中澳友谊。如果他不坐在那儿上班,他就对不起澳大利亚的纳税人。这是他的敬业精神的表现。孩子的两个姐姐和妈妈都在学中文,她们想要了解中国;弟弟年龄小,借了一副乒乓球拍学打球,结果弄丢了一块。怎么办呢?他们不是像我们所想的父母出钱买一块就完了,而是由姐姐主持家庭会议,父母在旁边充当顾问,来讨论这事应如何解决。讨论的结果自然是买一块来赔,但谁出钱呢?你自己弄丢的当然得你自己想法出钱去买。

       于是小孩就挖空心思想法挣钱买球拍,他首先想自己会做些什么——他们父母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外国父母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谋生之道。若某一天父母不幸突然去世,我们的孩子就没法了,不过我们中国的亲戚家属观念浓厚,孩子们总会有人照顾,而外国的孩子们就会想办法去谋生。于是这个孩子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招待所大门口摆了个地摊,帮司机擦汽车,一次两毛钱,最后赚了20元钱。赔了球拍以后,还剩下12元钱,怎么处置呢?于是又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姐姐认为这钱应属公有,因为这钱是你擦车人家给的,孩子自己也说他其实并未擦够100辆车,别人见他可怜,每次都给了一元钱,所以这不属于合法劳动所得,应该充公。不久以后,他们要回去,才发现球拍在床底下。现在这球拍属于谁呢?又开了第三次家庭会议。大家认为这拍子应当充公,算作小孩捐献给大家的用品,因而把旧球拍又交还给了我们的招待所。

       这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是公德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后来他们到牛津大学,当时正值英国的中学生作文竞赛,孩子的姐姐就以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写了一篇文章,获得了全英的特等作文奖。

(1)、请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挖空心思:

谋生:

(2)、在文前的横线上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3)、你认为文中的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4)、因为“一只球拍”,教授一家开了几次家庭会议?内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文中姐姐的作文能获得全英的特等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有一件往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②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fèi  quǎn)。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③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liǎng  liǎ)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故意  特意)多给了10元钱,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④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狗叫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了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他们开口,我便(不耐烦  不高兴)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⑤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我不禁一怔(zhēng  zhèng),细细看去,那不正是我遗失了多时的金项链吗?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是捧回了我的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⑥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项链是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求我快快送回来。

    ⑦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塞到小孩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⑧母子俩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俩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课外阅读

活在人类的心里(节选)

王鲁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 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选自《秋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