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羚羊木雕》同步练习

《羚羊木雕》中写道“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们俩叫‘合二而一’”。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段文字共有三句话,主要的意思是突出“我”与万芳的友情特深 B、在写法上此段文字属于概括叙述 C、“在一起”和“形影不离”都是说明友情特别深厚,意思一个样 D、“合二而一”加引号,表明是引述了老师的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绝    唱
        ①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阅读《花开的方向》,回答问题。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葱,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而搬来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嘴里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亲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回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奉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送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②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③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④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⑤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⑥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⑨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⑩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⑪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⑫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是个动词

孙道荣

①长假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不管是哪一天,我唯一还能清晰感知的是,我已经累趴下了。

②我不满地对唐叔说,开七八个小时的车,穿越五六座城市,到你这儿是来度假的,看风景的,吃野货的,或者干脆躺平的,睡懒觉的,无所事事的,你却安排给我那么多农活,把我累坏了。你不厚道啊。

③这么重的话,别人听了会跳起来。唐叔不会。他大我20岁,论辈分是我的叔罩,若论感情,是哥们。他是我们村最早考出去的大学生,在城里做了好多年局长,又下海闯荡若干年,退休之后,却一头扎回山里,承包了几百亩山头,栽树,种地,放羊。快70岁的人,天天忙得像个老农

④听了我的牢骚,唐叔哈哈大笑,今天让你累一累,此刻躺在这儿,才能真正感受到躺平的舒坦,明天爬上山头,你眼中看到的,才是真正的风景。

⑤谬论,又是谬论。不过从小到大,我就喜欢听他谬论式的高谈阔论。因为俗务缠身,我已经很久没有回乡了,耳朵根有点儿发痒呢。

⑥他抿了一口酒,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词性?

⑦这还用问?当然是名词。

⑧他点点头,又摇摇头,你说得对,也不对。从语法来看,“今天”是名词,但以人生来说,天”却是个动词。

⑨⑫愿闻其详。

⑩今天是什么?今天就是现在,是当下,是此时此刻,是所有正在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今天你帮我摘了花生,挖了地,给树浇了水,将羊赶回了图……你看看,所有的都是动作,是劳动,它可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动词吗?如果今天你不是来我这儿,而像平常一样在家,你可能去买菜了,拖地了,接孩子了,或者打牌了,喝酒了,写一篇文章了,你的今天,也是动词。

⑪胡说八道,我昨天开车了,吃饭了,打喷嚏了……按你这么说,昨天不也是动词吗?

⑫唐叔说,昨天做的一切,无论多么用力,多么轰轰烈烈,都成为了过去,像云一样飙走了,像雾一样消散了。当“今天”变成了“昨天”,它就成了名词。我们说起昨天,就像在讲一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也不管它是不是激烈、精彩,,“昨天”都只是一个安静的名词。

⑬似乎有点儿道理,我问他,如果“今天”是动词“昨天”是名词,那么,“明天”又是什么词?

⑭"明天"应该是个形容词,唐叔说,,可明天还没有到来,但它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一天。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明天”是充满希望的,令人期待的,当然,“明天”也可能只是泡沫,镜中月,水中花。当“明天”经过“今天”变成了“昨天”的时候,你给予它怎样的力量,它就会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名词。

⑮我被唐叔绕晕了,但不得不承认,他自有一番道理。很多时候,,““人生”只是个量词,你付出多少,又获得什么,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你的人生是重于秦山,还是轻如鸿毛,自己掂量一下,就清清楚楚了。“你”“我”“他”,也包括“它”,都只是各自人生的一个代词而已,我过我的日子,他有他的活法,永远不会混淆,也绝不可能雷同。

⑯忽然心生好奇,在形容词的“明天”,我能看到什么?

⑰唐叔再一次哈哈大笑,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我可以肯定,明天你必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作为动词的“今天”,你流了很多汗,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等到了作为形容词的“明天”,你就该得到“美好”。

⑱“哈哈哈哈”,我们以由衷的感叹词结束这一场对话,k以及动词的“今天”o

(节选自孙道荣散文精选集《世间最温暖的归途》,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

老榆树下

张瞰

①院门口的老榆树七八十年了,巨伞一样的绿荫遮了半个院,树干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它的枝丫上系满了红布条,总有人在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时,在树枝上系一条,许个愿,仿佛从此就心想事成。

②老于搂着树干,脸贴在嶙峋的树皮上。他听得到老榆树无声的啜泣,他摸了摸树皮上渗出的点点黄色树胶,仿佛是滴滴眼泪,让他的心隐隐地疼。老于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点着一支烟,猛吸了两口,呼地吐出一口烟雾。他将手插进本就不多的头发里,抓了两把,狠狠地又吸了口烟,一脚扔到地上踩扁。

③征地开发,邻居们陆续签字搬走了。老于的小院,能分两套房,给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现在老于却迟疑了,不敢抬头看家人期盼的目光。

④老榆树怎么办?开发商的人再次登门时他又问道。办公的人说,都说过了,它不是名贵树种,本身也不成什么材,树身子都有洞了,八成也空心了,怎么算也不值钱的。别人家的树赔一两百,你的树,我们给你争取到了一万块,够意思了吧!

⑤老于说,我是说这树怎么处置。

⑥这块地要起高楼,肯定得推了呀!老于鱼泡一样的眼袋同脸上的肌肉一起抽搐着。他乞求道,给它一块地吧,只要它活着就好,我不要赔偿。一个夹者烟卷,烫着头的愣头青说,见好就收吧,别蹬鼻子上脸,叽叽歪歪的不还是为了要钱吗?你以为它是紫檀啊?你这破树也就是个烧锅的料!赶紧签字吧。别耽误我们工作。

⑦老于指着愣头青骂道,小兔崽子!轮得着你来教训老子!烧锅?我看你像一根废柴!想动我的树,五百万!没有五百万免谈!滚!

⑧老于早已问遍了市里的公园和大公司,想给树找个归宿。可是树太大了,挪运的成本高达几万,还不定保证它能成活。老于的心就像有把小刀在深处绞着挖着,他知道没有人会赔偿他五百万,他只想保住这棵树。

⑨一天下午,一个和老于年纪相仿的男人惊讶地张开双臂环抱着大树,一阵感叹。他问老于,这么粗的树,很值钱吧?

⑩老于苦笑,怎么说呢,它的价值没法用价钱衡量,这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棵树。只要能给它一块地方好好地活着,我就满足了。可是你说怎么那么难呢,我只是想让它活着。男人看着老于说,我听说过它啊,没想到这么壮观!它是大自然创造的精灵,应该好好活着。

⑪老于点头笑着,笑着,眼睛就湿了。老兄你知道吗,这棵树是我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前和我一起栽下的。那一年,我刚四岁,他嘱咐我好好照顾这棵树。他给我量了身高,还在树上刻了一个印。我父亲强壮着呢,他用一只手就能举起我来。我笑,小榆树也跟着笑。他的胡子扎着我的花脸蛋,他说,等我回来时,看看你和树谁更壮,看看谁长得快!

⑫老于清了清哽咽的嗓子,沉默了。

⑬那么,后来呢?男人小心翼翼地问。

⑭老于双手搓了一把脸,低声说,后来,有人送来一只满是弹孔的军用水壶和一捧焦土。那场仗打了两天两夜,真惨烈啊!敌人最后用了燃烧弹,天地顷刻化为火海……我的母亲抱着水壶哭了三天三夜,她将那捧土埋在这棵榆树下,为的就是抬眼就能看到他。你说它只是一棵树吗?

⑮男人站起来,满脸泪痕,他握住老于的手拍了拍,默默地看着老榆树,深深地鞠了个躬,转身离去。

⑯开发商的人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图纸。他们将图纸摊在桌子上,指给老于看。老于家的这片土地,按原来的规划是一栋楼。现在,那栋楼将少盖两个单元,为大榆树留下生长的空间,还要给它立上牌子安上围栏保护起来。天翻地覆的改变,老于难以置信。他反复地看着图纸说,你们可别欺负我老头没文化,骗我签字。

⑰放心吧,伯伯,我们董事长专门为您起草的合同。董事长?老于瞪大了眼睛。

⑱董事长的父亲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年走后,杳无音信。我们董事长年年都到鸭绿江边,喊他回家……

(《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2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