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2课《在沙漠中心》同步练习

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闪、躲避、躲藏)它的来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下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年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担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炮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追、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⑪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⑫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声音

余显斌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仿佛世界末日的来临。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一片死寂,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已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还是一种解脱。

⑦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⑧但没有,一点也没有,连一丝风流动的影子都没有。

⑨迷迷糊糊的,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地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不大,花线一般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⑩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⑪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远了,又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这细小的声音,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

⑫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也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⑬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支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⑭他如老僧入定一般,更没有伸手去拍。心想,这时还有个活物陪着自己,也就不忍去伤害这个平时极嫌恶的生命。

⑮蚊子嗡嗡地唱着,这声音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⑯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那么小,不够一粒西瓜籽大。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⑰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⑱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⑲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⑳第六天,一道亮光如从天上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㉑当他被救出时,矿场工人、救援人员都在紧张地呼喊:“医生快来!快抢救!”此时已说不出话的他缓抬手,右手小心地握着,很小心地,在阳光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已经几乎冻坏了。在阳光的抚摸下它又慢慢恢复生机,抖抖翅膀,伸伸爪子,最终鼓足了劲,一振翅,飞走了。

这是一只小小的蚊子。

㉓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护林人

①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 ”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②“喊什么? 别吓着她。”随着铜质般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护林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六十多岁,目光严厉且有神,古铜色的脸与身后的树干一个颜色。

③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 “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油烟味!”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 可他嘴上没说,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④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这间屋子并不大,套间里面有一个土炕,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旁边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间有一张自做的小方桌,几个从山上砍来的小木墩,算是老人的客厅了。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吧。

⑤过了一会,老人回来了,手里端着两个盛满热水的搪瓷茶缸。老人把其中的一个搪瓷茶缸放到他面前,说道:  “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  “没有。”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  “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

⑥他纳闷,没电怎么能充电? 于是他跟着老人一起来到屋外。老人指着窗台上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给手机充电的。他又指指山坡上另几块更大的太阳能板说,那是晚上用来照明和做饭的。

⑦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摩托车上拿下自己的包,取出一些罐头香肠和矿泉水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看到这些东西后,脸色一下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什么都不要管。”

⑧那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全是山里的绿色产品,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  “告诉你兔崽子,老子说过多少遍了,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 ”说完,老人生气地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⑨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两个轮的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 ”他问。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⑩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老人的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在哪? ”老人征了怔,然后说:  “早没了。”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 “不,是林子。”老人说。  “林子? ”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  “林子也会呼吸? ”

⑪“怎么不会? ”老人用深沉的口吻继续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们也会哭,也会笑,也春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⑫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来描绘大森林,也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与老人并排而卧,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⑬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手中的竹竿轻轻一点,小船便顺水而下。不到半个小时,小船便慢慢靠在岸边,老人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的。”

⑭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过来,说道:  “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

⑮他听着耳熟,却不是老人。

⑯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初为了捡拾游人扔下的垃圾掉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要看护林子。

⑰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9年2期, 作者: 付卫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