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衢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偷车夫和老头

萧红

    木柈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颗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

    “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年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锯)?”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

    “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担得干干净净的了!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炮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吧?”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去走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追、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1)、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浩荡离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结合描写车夫或老头言行的语句,具体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形象分析

推敲词语,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3)、结合全文,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从表达方式、行文节奏、画面色调等角度思考。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外的安宁。

(4)、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大白”离我们有多远?

      ①“你好,我叫大白,是你的私人健康助手,在你嗷地叫一声的时候,我会察觉出你需要医疗护理。”这是《超能陆战队》里大白出现的场景。这个腿很短、软绵绵、喜欢“抱抱”的充气医护机器人,不仅憨态可掬,萌值爆表,更有不少酷炫技能,电影一上映俘获众多影迷的心。可是这个“萌萌哒”大白究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远呢?

      ②事实上“大白”并不是那么乌托邦的。不管是它的外形、动作,与人交流时的反应,还是它所拥有的贴心服务功能,离我们的生活都并不遥远,都可以在现实的机器人 实验室中找到出处。

      ③大白的外形灵感源自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机器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机器人都是用可拉长可膨胀的材料制成,有点像人们在危急的情况下所穿的正压衣物。这样的设计,使人们在受到伤害时,不会被机器人坚硬的外表割伤或碰伤。

      ④而大白可爱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也是有原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在2011年发明了一种叫做Boxie的纸 板机器人,电影制作者很喜欢Boxie灵活有趣的一面,就在大白的设计中借鉴了Boxie的外貌特点,例如那两个圆圆的眼睛。

      ⑤至于本田汽车公司制作的机器人Asimo,则在人机交互上为大白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制作团队将Asimo与人类交流时的反应与“性格特征”移植到了大白身上,一开始大白略显呆萌的反应便是这一设计的体现。

      ⑥迪士尼将这些现有机器人的优势集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外形完美的大白。但其实大白的服务功能接近现实也是可以实现的。从一个技术宅的角度看,大白的设计切中了当今科技界两个热点:机器人和医疗健康领域。

      ⑦在医疗功能上,日本的医疗机器人为大白的设计提供了大多参考。大白的“熊抱”的设计则来源于一款名为RIBA-II 的人体交互助理机器人,目前该款机器人已研发出了第三代Robear,轻巧灵活,可以抱起最高80公斤体重的病人,带有滚轮的腿也可以扩展或者弯曲,新的智能橡胶电容触觉传感器和力矩传感器也让Robear在托举病人时更加温柔。此外,大白灵活的手部动作极似日本早稻田大学发明的模拟人类护工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手指甚至可以捡起吸管、挤番茄酱,预计在今年就会投入使用,用来照顾老人和病人。

      ⑧美国的医疗机器人研究则为大白提供了长期跟踪一个患者的生活,监督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美国一家老牌移动医疗公司,与他们的战略投资方一手打造了“远程医疗机器人”系列。这些机器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他们可以在社区医院、患者家、病房等地方发挥医生替身的作用,只需要一个医生远程控制机器人。

      ⑨总而言之,大白身上,既有着现代机器人研究的缩影,更蕴含着科学家们对未来医疗的疯狂猜想。可植入传感器、仿生外骨骼、基因排序、个性化精确药品,其中一些将会慢慢成为现实。科技延伸了头脑,也会武装起我们肢体,生活在一个离科幻小说越来越近的世界里,对未来医疗的畅想不那么遥远,或许也不那么疯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 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学会看病

毕淑敏

       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我说。“噢,这感觉就是病了?我还以为我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药品的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④“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终于找不到我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⑤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⑥“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我就忍着。”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X X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

       ⑦“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时就到化验室去,要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⑧“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⑨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⑪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  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⑫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他倚在门上。

       ⑬“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条,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⑭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⑮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注】①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②圭臬:准则,法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奖励

【美】南希卡瓦诺

    又是一天开始了,一想到下午排得满满的课,我就感到头大。不知什么缘故,我最近突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我打开校内的私人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请致电555—6167,玛格丽特。”是我不熟悉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不过作为一名在中学里教汽车修理的老师,经常会有人给我打电话要求帮忙修理车子,课间休息时间,我拨通了那个号码。

    “我想找玛格丽特。”我说。“我就是。”电话那边回答说。

    “我是卡瓦诺。我今天收到一张便条,叫我打电话给您。”我继续说,同时在猜想这位女士的车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

    “哦,很高兴您能打电话给我。请允许我占用您几分钟时间,有点事跟您说,您听了会感兴趣的。”

    “好吧。”我边回答边看表。只剩下几分钟了,得赶快去教室上课。

    “我是圣·卢克长老医院的一名护士,昨天夜里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车子突然抛锚了。”

    “嗯。”我又看了看表。

    “当时天很晚了,我又是孤身一人,车停在路边,我在那里待了几分钟,不知怎么办?”

    我不想让她觉得我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我还是打断她的话:“夫人,我抽时间去检查一下您的车子,好吗?”

    “听我把话说完。”这位女士回答道。

    玛格丽特继续讲她的故事,我则用铅笔轻轻敲击着面前的一沓考卷。

    “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两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我后面停了车。我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怕极了。

    “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说从车子发出的声音判断,他们能让它重新跑起来。于是我把发动机罩打开了。

    “我坐在车里面,默默祈祷这两家伙别干什么坏事。过了一会儿,他们冲我大声喊,叫我发动车子。简直不敢相信!车能走了。他俩说车子没什么大毛病,但以后有机会最好还是去仔细检查检查。”

    “您是想让我检查一下,看看车有没有毛病吗?”我问,不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要赶着去上课呢。

    “噢,不,不需要麻烦您,”这位女士继续说道,“他俩把车子给修好了,我非常感激,想给他们钱,可他们说什么也不要。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您以前的学生。”

    “什么?”我惊讶地问道,

    “我的学生?他们叫什么名字?”

    “他们不愿跟我说。他们只是把您的姓名和地址给了我,要我一定给您打电话。”

    令人难以置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在我的几十年教学生涯中,除了教给学生修理汽车的基本技能外,我也总是跟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待人、加倍努力、用知识帮助别人等等,但我从来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听得进我的说教。

    “卡瓦诺先生,您还在听我说吗?希望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玛格丽特说道。

    “玛格丽特夫人,我也希望您知道,我多么感谢您,感谢您给我打这个电话。”

    在去教室的路上,我突然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今天我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的学生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好事。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