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护林人

①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 ”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②“喊什么? 别吓着她。”随着铜质般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护林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六十多岁,目光严厉且有神,古铜色的脸与身后的树干一个颜色。

③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 “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油烟味!”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 可他嘴上没说,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④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这间屋子并不大,套间里面有一个土炕,是老人睡觉的地方,旁边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机,外间有一张自做的小方桌,几个从山上砍来的小木墩,算是老人的客厅了。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吧。

⑤过了一会,老人回来了,手里端着两个盛满热水的搪瓷茶缸。老人把其中的一个搪瓷茶缸放到他面前,说道:  “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  “没有。”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  “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

⑥他纳闷,没电怎么能充电? 于是他跟着老人一起来到屋外。老人指着窗台上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给手机充电的。他又指指山坡上另几块更大的太阳能板说,那是晚上用来照明和做饭的。

⑦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摩托车上拿下自己的包,取出一些罐头香肠和矿泉水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看到这些东西后,脸色一下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什么都不要管。”

⑧那天,他第一次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全是山里的绿色产品,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  “告诉你兔崽子,老子说过多少遍了,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 ”说完,老人生气地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⑨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两个轮的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 ”他问。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⑩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老人的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在哪? ”老人征了怔,然后说:  “早没了。”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 “不,是林子。”老人说。  “林子? ”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  “林子也会呼吸? ”

⑪“怎么不会? ”老人用深沉的口吻继续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们也会哭,也会笑,也春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⑫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来描绘大森林,也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与老人并排而卧,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⑬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手中的竹竿轻轻一点,小船便顺水而下。不到半个小时,小船便慢慢靠在岸边,老人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的。”

⑭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走过来,说道:  “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

⑮他听着耳熟,却不是老人。

⑯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初为了捡拾游人扔下的垃圾掉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要看护林子。

⑰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9年2期, 作者: 付卫星)

(1)、在老人的口中,“他”的摩托车是“两个轮的电驴子”,他儿子的小汽车是“四个轮的”。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2)、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在行文上却有很多处伏笔和照应。请指出至少三处伏笔和照应的内容。
(3)、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深刻的含义。

“这林子呀,也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她们也会哭,也会笑,也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4)、“喊什么呢,别吓着她! ”护林老人和他的儿子都说过这样一句话。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桥
        ①总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或者在山险水急、山与水互不买账的时候,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手搭牢这边,脚踏实那边,此时,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有了桥,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
        ②桥是大地的良心,无论大小、高矮,无论构筑它的是铁、木、石、塑等任何一种材料,无论多险峻的山和多湍急的水,只要桥在,人们就再难看到山穷水尽,就再难遇到穷途末路。桥从来是不思考的,它只守一个理:有一天我不再背负了,我的生命也就没有了。
        ③童年时代,村西长脚沟上也有一座桥,说它是桥,其实也只是三块长长的条石,架在五六米高的堍上,它那样粗陋、那样憨厚和不加修饰、不讲技巧,使龙冈上流过来的那股不讲理的泄水心悦诚服了。石桥没有受到任何惊扰,仍然朝夕匍匐在桥墩上,龙冈来水在桥下欢欠喜喜地淌着,两岸的草木悠悠然然地枯荣。我们村的男女进城,对岸村落的孩子来上学,安稳地踏过石桥,如履平地,没了艰辛。
         ④三块条石,成了桥,就这样尽心,这样亲民,就这样日复一日,直至1959年坍塌。坍塌以后,代之以堤,到后来农村格田成方,小石桥连影子也没有了。此后,没有谁再记起它、提到它。要知道,它一直连名字也没有。
         ⑤生而为桥,就是驮人驮货的,就是以身辅路或者展示风景的。
         ⑥这让我想起我的祖母,想起我们村的那些前辈。在世的时候,他们终年一身灰黑布衫,像桥;终日田头重担在肩,像桥。他们往往没个正规名字,只有诸如“小狗子”,“大眼睛”,“姚老四”,“老来子”一类代号。他们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大事,没说过一句让记牢的话,没发生过一则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专门出力和流汗的,是专门趴着身子让后人顺顺当当过山过水的。我们祖母,男人24岁眼睛就瞎了,她驮着一个八口之家,每天最早起来做最脏、最累、最琐碎的事,还总是吃已馊了的剩饭。后来她年纪大了,驮不动家了,改去驮孙子。她是一座桥,一座一个家的桥。到了1952年,她病得直不起腰了,没法子驮了,这年她也静静地走了。
         ⑦一匹马生来是跑的,一座桥生来是驮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 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 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 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

       ①冬日如一位时光深处的老人,泛黄的脸上缺少血晕,它太过安静了,以至于需要听鞭炮的声音才知道这个世界还在运行。但是麦田呢?是衰败冬天的一个滋生的孩子吧,整个季节,就只有麦田在那里放肆地笑。

       ②父亲是可以看见那种笑的,这正如他自己所说,麦田也是他的孩子。不过,这个季节父亲是不会去打理麦田了﹣﹣绿油油的麦子,在寒风中兀自张扬着青春。父亲忙,忙购置年货,还忙着给我新居添置一些家具。而此时,我在归家的火车上,泡一杯茶,静听火车狂傲的呼啸。等火车不再闹腾了,我也就归家了。

       ③父亲在巷子口来回踱步,看见归来的我,淡淡地说一句“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冬日的阳光聚集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我看见阳光下那朵绽放的幸福的花朵。

       ④春节,团圆饭,我陪父亲喝了几杯酒。父亲说:“这酒好!”喝着喝着,父亲突然说:“你也不小了,终身大事怎么样?”我止住筷子,心里五味杂陈。母亲忙打圆场,我赶紧夹了一块肉,机械地咀嚼着……

       ⑤烟花渐起,只是我早已不再是那个放烟花的少年,此时,我只是仰望着五光十色的天空。这么多年来,我知道我是时光所滋养的禾苗,当禾苗成熟的时候,一切便变得从容与安静。我也知道,在欣赏这美丽的一幕时,其实时间早从我们身边悄然滑落。于是,我睁大眼睛,在偌大的黑夜中捕捉到了最后一束烟花,我说:烟花,请捎去我对来年的祝福吧﹣﹣一家人,幸福安康!

       ⑥过了年,年味渐渐淡去。天空放了晴,父亲闲不住,拿着锄头打理麦田去了。我跟在后面,肩上也有一把锄头,开始劳作时,我蓦然发现:对于土地,我是陌生的,土地对于我呢?大抵也是如此吧。父亲锄掉多余的草,不一会儿,他满头是汗,我也开始锄,一锄下去,娇嫩的麦苗便断了几根。父亲心疼,说:“麦苗也是生命。”他让我在旁休息,旁边是我们家祖先的坟茔。父亲说:“打理这块麦田,一半是想有个好的收成;一半就是不希望这田地荒芜了,这可是祖先的院子,我来这里打理麦田,就是和先祖唠唠嗑。”我被父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父亲缓缓地卷起了一根旱烟,眼里满是悲凉。从父亲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一种责任和延续。

       ⑦是的,父亲用一双残损的手掌,将我从乡村送往城市,用肩膀扛起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多年以后,父亲的愿望实现了,我在城市站稳了脚跟,父亲满是高兴。只是同时,父亲也在哀叹,乡村的未来没有我,百年之后,他注定也会和先祖同行,那时谁才是他的守望者呢?想到这,我读懂了父亲的悲凉。

       ⑧傍晚归家,我和父亲走在路上。父亲在前,我在后。忽然想起多年前,我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父子同行,疾速而归。然而,现在父亲脚步慢了,岁月洗去了他原有的急躁,此刻留给我的,只是一道淡然的风景线。

       ⑨在那些归家的日子里,我的心是宁静的。在贫瘠的乡野,我愿意与草木为伴。只是草木也是那个会远行的人,立春东风送暖,大地解冻,草木也就开始一年的新征程了。与草木同行的还有我,家对于我来说,注定只是一个港湾,而我只是一只暂时归泊的船,只有困倦和年关渐近时才回来停靠。

       ⑩那么,此时就让我启程吧。清晨,麻雀的啁啾声撕破了院子的宁静。我带着这个季节的一些温暖和感悟,我将远行。而父亲依旧守望在村庄,守望着那块麦田,守望着先祖孤单的坟茔。

(作者游万里。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5期,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感谢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是大饭堂。我是个农村孩子,和肉菜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当年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因为豆腐被炸过,油水大,拌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②自古人生伤离别,但是我还是祝贺983名同学毕业,它使我从今天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学。我这几年体会到,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哪儿,有人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大家一下子就会变得很亲切,因为马上可以谈论北大、北大相同的老师和锅塌豆腐。

③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特别好的发言,因为谈到了我们的母校——北大。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民族的先驱者。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除了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还在考虑未来。在座每一位知识分子的眼睛都应该像一盏探照灯,照出现实中的丑恶,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④大家开始在社会这所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两句话千万不要相信。一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但是,投机分子选择走近路是因为他们只会想到自己获得多少利益,这是“聪明人”。而我们呢,应该做“笨人”。

⑤我在北大之外,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一个是我的外祖母,她是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不识字,活了95岁。她在方圆几十里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她个子只有一米五六。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里,全村动员抢收集体麦子,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才割到地头中间。有一次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快,只是我一扎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直一次腰你就会直十次、二十次,就割不完了。接着她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我是个笨人啊。

⑥我有个舅舅,脸上有麻子,大家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柜子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东西特别好。我说你为什么做得比人家好?他说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我花六天,我比他做得更好。接着他又说,就这也还不算好木匠,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刨出来的刨子木花的味道。他又说这还不够,有时当我看到一棵松木,就觉得这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是一棵最不成材的杨树,我就知道只能打个小板凳。这才是“工匠精神”,我觉得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是他到达了哲学系毕业的水平。

⑦有时我发现,我们的马路两边基本上全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我希望我们也种一些长得慢的树,比如松树、煅树、楠树、橡树。树的质量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⑧所以,最后我送在座的师妹和师弟两句话:一句是种树要种松树,做人要做刘麻子;另一句是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功夫直腰的麦田。谢谢。

(节选自作家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改)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了人间天堂。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30℃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了这里。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为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④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每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⑤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上。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⑦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