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天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 , 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十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鮮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刪改)

【注】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恨,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 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 领悟到刺绣是母家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痛病,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床小花被
        六岁时,她被母亲过继到伯父伯母家。伯父当年闯关东,与伯母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而她的生身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拉扯着4个孩子不容易,思来想去,就把体质最弱的她,送出去了。
        在伯父伯母家,她过上了好日子,饭能吃饱,有新衣穿,长大后,她的伯母,也就是养母,坚持供她读到中专毕业。他们视她为己出。她也尽量做了一个好女儿:乖巧、听话,家务活抢着做。
        即使这样,她还是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轻言细语,母亲在深夜里为她掖好被子,母亲粗糙的手轻轻抚过她的头……十二岁那年,她随养父母回山东过年。在老家温暖的大炕上,养母微笑着给她介绍,这是大姑,二姑,这是三婶,二婶……她随着养母的指点,懂事地叫着她们,每个人都看着她,愉快地回应。
        最后,养母指向一个女人,问,认识她吗?
        她想都没想,答,不认识。掉头跑开,到院子里,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疯玩起来。
        她永远记得,那个女人的笑在瞬间僵硬,眼里涌出湿湿的东西,却努力压抑着,不让它掉下来。那个女人是她的母亲,怀里抱着一床小花被。后来得知,那床小花被,是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数月的钱,买来棉花棉布,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而她在踏进屋里的第一步,就在众多面孔中,一眼认出母亲。小小的她,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许是怨恨,许是怕养母不高兴吧。
        老家之行,她的表现让养母很满意,母亲做的小花被,养母慷慨地送给了她。夜晚,盖着松软的小花被,她把头蒙进被里,拼命嗅着,仿佛能闻到一种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轻轻抚过被子的味道。
        养母爱她,但脾气不怎么好,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拿她出气,打骂也是常有的事。受了委屈,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顶嘴,或者大哭大闹,只默默地自己担着。晚上,钻进被窝,小花被的温暖覆盖着她,她的眼泪,一滴一滴渗进被子里。
        小花被一直陪伴着她。上了中专,要住校,养母为她准备了一床更新的被子,她表示还要带着小花被。然后她看到养母的脸上有了不悦。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来后发现小花被不见了,问养母,养母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她便不再问了。小花被从此失踪,她的心里,很是失落了一阵子。
  她的大半生在东北度过。为养父母养老送终后,她已经60多岁。而后又随着儿女,回到山东老家。
此时,她的生母已经80多岁,身体还不错,眼不花耳不聋。母女俩再度相聚,手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历经磨难的她早已谅解了母亲。她给母亲讲自己的成长,讲种种见闻与经历,也讲到了那床小花被。
        老母亲用干枯的手抹着眼泪,说,闺女,娘还能为你再做一床小花被。第二天,母女俩手牵手,去了市场,买来新棉花和小花布。把花布洗净后,在阳光下晾干,然后娘俩坐在洁净的地板上,一针一线缝起小花被。
        如今,她夜夜盖着小花被,闻着,嗅着,不时用手摩挲一下,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
        她是我的母亲。有时候我问,要不要换床被子。因为单位里发了很多太空被,又轻又软,柜子里有些放不下了。她摇头,急忙声明,我就喜欢这床小花被。
       我笑了,任由她拥着她的小花被。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母亲。夜晚,她的房间里传来均匀的呼吸,我想,花被之下,一定会有一个安稳的梦吧。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⑨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⑩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⑪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⑫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发生。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劈哩啪啦全毁了。

    ⑬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⑭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⑮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⑰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苦难这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⑱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⑲这是祖母的哲学。

    ⑳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㉑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儿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㉒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小半个天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玉米棒里的超强益生元

    ①大家都听说过木糖醇,因为这种物质常用于无糖口香糖、无糖饼干等食品中,但是说起低聚木糖,也许你就不太熟悉了。低聚木糖由2~7个木糖分子连接而成,其中以木二糖和木三糖为主。由于它具有很好的健康功效,因而在国内外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广泛使用。你知道吗,其实低聚糖是来自废料中的宝贝。

变废为宝的天赐之物

    ②植物的细胞壁里有一种名为木聚糖的物质,通过高压蒸煮或蒸汽处理将这种聚糖提取出来,然后用从细菌中提取出的木聚糖酶降解,便可以得到低聚木糖。生产低聚木糖的技术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但现在的产量早已超过日本。

    ③很多植物原料都能用来生产低聚木糖,比如玉米芯、甘蔗渣、棉籽壳、麦麸、麦秆、稻草、稻壳、树皮等,可以说是变废为宝。目前,低聚木糖是国家批准的“新食品原料”,除了婴幼儿食品外,在其他食品中都可以使用,每天的食用量不超过3克即可。不过,用于食品中的低聚木糖必须以小麦秸秆和玉米芯为原料。

    ④低聚木糖对于食品工业来说真是天赐之物,它和其他的糖或低聚糖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性很好。低聚木糖在pH值2~8的范围内很稳定,而几乎所有食品的酸碱度范围均在此之内,包括酸奶、碳酸饮料等酸性食品。它还能承受121℃高温(相当于高压锅的温度)处理1小时以上,因此可以用于高温灭菌食品和烤烤食品。

肠道和口腔健康好帮手

⑤低聚木糖最大的特点是能选择性地增殖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因此是典型的益生元,其增殖效果比低聚异麦茅糖、低聚果糖强20倍。同时,它只需要很少的用量就可以起作用。研究表明,每天只需口服0.7克低聚木糖,两周后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比例可以从8%增加到18%,三周后双歧杆菌的比例可增至20%。

    ⑥除了帮助益生菌生长,它还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病原菌生长,具备双向调节的能力。更厉害的是,它可以通过主动“绑定”致病菌,阻止细菌攻击肠壁细胞并将其排出,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泻。

    ⑦此外,低聚木糖可以和水结合,缓解大便干燥。同时,双歧杆菌能利用低聚木糖产。生有机酸,因此能刺激肠道蠕动和排便。

    ⑧另外,我们的口腔中有一些细菌(比如变异链球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同时还能将葡萄糖变为不溶解的葡聚糖,形成牙垢。低聚木糖不仅不会被这些细菌利用,还能阻止葡聚糖的产生。因此它可以和木糖醇一样,起到预防龋齿和清新口气的功效。当然,你也不要以为有它就万事大吉了,利牙、使用牙线等口腔健康护理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应对“三高”和肥胖的法宝

    ⑨低聚木糖对“三高”和肥胖人群来说也是福音。它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50%,且口味与蔗糖接近,因此可以替代一部分糖。关键是它很难被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消化,因此也几乎不提供热量,可以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需求。多项动物实验证明,低聚木糖具备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及胆固醇的潜在能力。

    ⑩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双歧杆菌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可以提高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低聚木糖有可能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低聚木糖能促进大白鼠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

低聚木糖的其他妙用

    ⑪在中国,低聚木糖最初是用于饲料而不是食品,目前它在蛋禽、肉禽、生猪、奶牛等养殖领域均有应用。利用它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可以减少动物的腹泻,降低抗生素用量,增加动物的产蛋、产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外,低聚木糖可用于生态肥料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力,保持土壤肥力。

阅读《守护苍生》,完成问题。

守护苍生

    ①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车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G1102次列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

    ②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尽管疲惫,他还是打开电脑,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③还有4个小时才到武汉,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太困,他在低矮的座椅靠背上仰头睡了一下。火车上,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是那节车厢里唯一的老年人。

    ④深夜时分,钟南山抵达武汉。

    ⑤在会议中心住下,钟南山的神经仍是紧朋的。武汉出现的病例让他高度警惕。这一路奔走,如同在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

    ⑥17年前那场令国人记忆深刻的抗击“非典”战争中,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那一年,疫情在广东突发,不久,北京等地也开始出现。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一时谣言四起,人们开始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一次,武汉的病人症状与“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样。他判断,两者相比,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应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险,会怎么变异,他并不了解。这正是他忧虑的地方。

    ⑦一夜难眠,等来天亮,钟南山早早投入到实地调研当中。窗外,树叶落尽,枝丫光秃,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前天、昨天、今天,每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⑧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面对电视观众,钟南山再一次说出了真相,他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⑨事态急剧发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人们关在家里,不再相聚欢庆,不再串门拜年。

    ⑩中央沉着指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⑪1月29日,大年初五下午,一直没停歇下来的钟南山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领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与武汉前方的广东医疗队ICU团队进行远程视频会诊,5个危重症患者出现在大屏幕上。会诊室里,他坐在中心位置,通过视频察看患者病情, 讨论对策。关键时候,他怕ICU医生听不清他的话,摘下了口罩……这次会诊持续了6个多小时。

    ⑫30日早上6点,钟南山要赶到北京参加全国疫情防治策略座谈会。在前往机场的车上,他与到访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利普金探讨疫情;在飞机上,他确定了几个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下了飞机赶往会场的车上,他接受了北京卫视记者的专访;到达目的地下车后,他大步流星直奔会场……

    ⑬座谈会在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就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控疫情听取专家意见。总理进入会场,对专家说,本该与大家握手的,但按你们现在的规矩,握手就改拱

    手了。会议结束,李克强总理与专家们告别,他特意走过来对钟南山说:“还是握一次手吧!”

    ⑭会议结束后,钟南山又赶回广州,为另一批广州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行。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像军人开赴前线一样开赴武汉,虽不能说是生死诀别,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平安

    归来?这些白衣战士有的是钟南山的学生,有的是他的同事,他得细细叮嘱。他对他们说:“你们是去最艰苦的地方、最前线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进行战斗,我向你们致敬!我们等你们胜利回家!”他一直把他们送到车上。

    ⑮冠状病毒肆虐,人们惶恐无助,盼望权威出现。钟南山不得不频频出镜,及时为大众答疑解惑。他的出现给了众人信心,安定了人们紧张的情绪。

    ⑯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钟南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视频截图。他讲到“相信武汉能够过关,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时,两眼噙泪,嘴唇紧紧抿成了一道弧线。这张照片把他的刚毅与深情展露无遗。

    ⑰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他84岁,17年岁月不改白发医者的使命担当,耄耋之年,他依然冲杀在与病毒交战的战场。他是在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

    ⑱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据《光明日报》熊育群同名文章改写)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那是麻雀儿,几年前就在我家屋顶安营扎寨了。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啁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

③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到了五月, 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④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 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 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 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

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⑨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 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⑩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⑫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这些城市的流浪者睡着了,头碰头、脚挨脚地挤在一起,尖尖的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有时清冷的月光累了,也会轻轻地落进巢里,和它们一起安睡。雀儿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

⑬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