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二模试卷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4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北京举办网络视听宣传活动。25家视听网站、部分省广电局和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代表参加了活动。

    活动中,广电总局就做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传工作,向全国网络视听新媒体机构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各视听新媒体机构要把牢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视听宣传主线。二是全国所有的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机构都要围绕主题主线,践行“四力”要求,着力打造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三是网络视听媒体及网络原创内容制作机构要凝聚行业共识,大力推出现实题材作品,充分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营造浓厚庆祝氛围。四是网络视听平台要发挥互动优势,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视听互动活动,用好新技术新手段,充分汇集民众智慧热情。

    各网络视听平台为此进行全面策划,据腾讯视频总编辑王娟介绍,今年4月到10月期间,腾讯视频将持续围绕“我们的七十年”主题进行策划运营,推出系列主题月活动,涵盖电视剧、电影、综艺、纪录片等多种门类的百余部佳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

   “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

   “爸爸,你在干什么?”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他们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四处一片狼藉,木架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被撞得千疮百孔。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

(选自《特别关注》2012年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迟到的牵手

清扬婉兮

       风来了。城市的风,从各条巷道各个角落匆匆奔至,厮绕纠缠,拥挤一如街道上的车和人。

       母亲在看。看马路对面那家“大自在佛具店”,那是她想去的地方;看眼前的车水马龙,那是她必须穿越的一个阵。这条马路,北端斜斜伸向一条河。南头最近的十字路口也得走一刻钟。所以,母亲别无选择。

       母亲来自伏牛山,那里满眼是绿树青山和各色庄稼,没有这么多的车和人。母亲说,车真多,这人咋都在街上哩?山村的路多是土路,坑坑洼洼,歪歪扭扭,近些年修得像模像样了,但也没有这么漂亮。母亲说,路真宽,真平,能照出车影儿了吧?

       但这美丽的路,母亲显然不敢过。她站了许久,左右张望,没有一辆车为她停一停脚步。我就在母亲身边,我想牵上她的手,亲亲热热走过马路去,像别的母女那样。可是,母亲不看我,只看着马路,脸上有淡漠,还有倔强,如我幼时看惯的样子。而我,也一如幼时,只能看着她的手而已。牵手,于我们母女,生疏至旁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在故乡那个小盆地里,多的是大山小山沟沟坎坎,多的是黄土地乱石滩,独独缺乏温情。那里的孩子与田野上的花花草草,与满地跑的小猫小狗没有两样,都是望天收的自然生命。大人们忙大人的事,孩子们玩自己的,即使有时被指使干点儿大人的活,也没有手把手教这回事。也有被母亲拉了手扯回家的,但大抵是挨打的前奏,与牵手的柔情毫不相干。

       在那些母亲中,我的母亲又是个性最刚的一个。她幼时失父,战乱年代携一弟一妹颠沛流离,稍稍大些就开始帮我的外婆撑起家门。在长辈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的是连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的人,只能忍受着外人的嘲谑勉强度日。国家提倡婚姻自主后,她顶着依然保守的乡民们的诋毁,冒着族中长辈们的谩骂,毅然决然与我的父亲重组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她独自应付生产队的活儿,抚养我们姐弟五个,还得照应外婆一家人。白天干强壮男劳力的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纺棉、织布、缝衣服、做鞋子……再苦再难也要让家人体体面面地立于人前。长期的生活磨砺,特殊的人生经历,使母亲有了刚强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她克己,律己,做事力求完满,绝对不给人挑出错来。对自家孩子要求尤其严格,甚至于苛刻的地步,只要与人发生争端,千错万错都是自家孩子的错,不问缘由先打骂一番。所以,我们都很怕她。

       我是老小,据说挨打最少。尽管如此,即便是跟了母亲去谁家吃酒席,我也是小心地跟在她后面,亦步亦趋,诚惶诚恐,生怕一不小心出了差错。对于母亲的手,我只能远远观望,暗暗揣想;牵手,那是梦里也不敢企及的,不招来一顿责打就已经很是满足了。

       那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切似乎理该如此。今天我却有些伤感了。母亲已经七十,我也不再是那个跟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了,岁月把一切掩埋在一个叫做七里坪的地方。

       也许有些事已经改变了,在我所看不见的地方?譬如,父亲去世后,母亲偶尔流露的脆弱?譬如,这两年母亲渐渐显出的温情?老一辈的感情表达是典型中国式的,花落不闻,水流不动,深潭一般波澜不惊。

      【A】母亲的手就在眼前,青筋暴露,皴皱瘦削,老人斑星星点点,或隐或现地昭示着苍老。这样的手,今生我还能再牵几次啊?还迟疑什么呢?我伸手过去,两寸,一寸……将要触到时,我的女儿喊了她外婆一声,母亲回过头来看向人行道。我的手偏离了方向。便就势搀住母亲的胳膊,心里同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B】“咋了?咋了?”母亲一边问我的女儿,一边使劲甩开我的手,用惯有的语气说:“哎呀,干啥哩?冇事儿,我冇事儿!”

       母亲还是那个刚强的母亲,我怅然若失。

       想起朋友介绍我看的一篇文章来,题目好像就叫“牵手”,大概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写的吧!也是过马路,也是牵手,原本是自幼与母亲牵手走惯了的,这一天却突然不肯再那样,因为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母亲的失落溢于言表,孩子尽收眼底,回顾十几年在爱中成长的点点滴滴,经过一番中国孩子常用的思想斗争后,孩子重与母亲牵手过马路,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

       溪流永远急着奔向大海,浪潮却总想重回陆地。那个不知珍惜的孩子呵,那个柔情无限的母亲呵,那个可爱得令人神往的故事呵……想着这些,我笑了,笑自己已过而立却突然作小儿女状,矫情了些呵。

       再注意母亲时,我看见她终于要过了。她小心地探出一只脚,像春汛时过村前那条翻水桥先试深浅一样,保持重心靠后,以便随时撤回。过了许久,没有发现什么危险,母亲便试着伸出另一只脚……一辆雪铁龙正好疾驶而过,那刺耳的尖叫声明显带着警告,把母亲吓得连连后退。我被母亲的神态吓得赶紧过去,忙乱中不觉伸出了双手,母亲一把抓住,立定身体,大大地喘了口气。女儿在一边笑起来,大约是笑外婆被汽车吓着。母亲也笑了,脸上讪讪的,还强自镇静着,但并没有松开我的手。

       现在,母亲的手就在我的手中了,并没有文学作品里描述过无数次的那种柔滑——母亲老了——那手只是一味的干燥粗糙,刺刺的,但是很温暖,是血肉相连的那种暖,一直暖到心底最深处。

       现在,我要过马路了,牵着我的母亲的手走我们的路了。真希望这马路再宽些再远些,让我牵着母亲长长久久地走下去,走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走出她艰辛的人生,走出一段细腻温情的晚年。

       现在,我的右手牵着年迈的母亲,她的身体半倚着我,脚下亦步亦趋,正如一个需要扶持的孩子一般。我的左手牵着年幼的女儿,那是母亲和我血脉流向的又一个。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牵手的幸福却已满满的了。

       现在,现在……我说不下去了!秋日暖阳里,我突然想流泪:可是,母亲呵,我情愿你不牵我的手,情愿依旧随在你身后,只要你依旧是那个倔强有力从容前行决不后顾的年轻的母亲!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9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李木生

    ①小时候爱在月出的时候看月,它能让眼睛月一样明亮。长大了却渐渐的、渐渐的爱在夜深的时候看月,看月的时候往往是月早已在看我了。夜深的时分看月最好。静静的,一看就看到心里去了。一点也不虚幻,实实在在的一个融融的月亮,贴肉贴心的,一股脑儿就全给你了。这时,你就会隐隐地觉出,原来人的心是这样的明亮而又深远。

    ②太阳的分娩是恢宏的。它会把海洋与云雾都染成血红色,一露脸就让天下金碧辉煌。月亮却不,总是悄悄地来到天上,缺也好,圆也好,都将一个圆满善意的襟怀揣着人间,不张扬却也成了人类心灵的指望。它也没有太阳的霸气,一出现就掩尽所有星辰的光辉。虽然也会月朗星稀,可它绝对是星辰的朋友,与星辰一道将月华星辉绽放在黑暗中,也与星辰一道成为万家灯火的知音。我曾想,天下最最动人的笑颜,当是月亮了。不是它在点亮了人间的欢乐与欢乐的希望吗?

    ③这是一轮热忱而又宽容的月亮。

    ④热忱宽容的月亮有时又是极其冷峻的。宫墙圈不住它。钱财买不动它。黑暗禁不得它。谀颂也惑不了它。这时它是天上最为凛然的容貌了,可谓冷若冰霜,因为它是自由的月亮,总眷顾自由的胸膛。对它来说,阿谀就是死亡。它不知道它的父母是谁,它只知道宇宙曾经是它的襁褓。有这颗野性的灵魂在天上亮着,黑暗的统治就注定要一次次地失败与逃遁了。没谁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孤独,那千古不化的孤独。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它那孤独的光辉醒着,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惟有当我也沉潜于孤独里,才能稍稍走近它——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到无穷无尽的光辉啊,悠远而又深邃,洞悉着一切的宿命,却又义无反顾、痛快淋漓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千条万条前行的路途。它看到一切,知道一切,又毫无保留地献出着一切。这时,你就会感到,孤独是多么美好,孤独便是一种解放。

    ⑤谁说月亮不是一所常青的学校呢?那永不停歇的光明,就是教导人类培植、保持美好人性的最为伟大的教师了。它以自己的纯洁教导人,世上的温润无比的玉石,都是它种下的吧?它又以自己的力量鼓舞人,海洋那几近永恒的潮汐,不就是在为它的美丽所激动吗?它更以悲悯之心理解人。它知道心会变硬的,还有痛苦与绝望。但是有月亮在就不怕,它能让硬了干了丑了的心变软变湿变好,让乏味的心汩动起趣味、想象、幻想与些许的浪漫。

    ⑥其实月亮的本性是忧伤的,因为它最懂得世间的悲伤忧苦,又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倾听者。不仅倾听,它还是人间最伟大的诉说者,那丝丝缕缕、充满人间的月光,不都是知冷知热、掏心掏肺、与心偕振的絮语吗?哪一道心灵的伤口上,没有搽过月光这味灵药?哪一片心灵的田地里,没有洒下过融融的月色,从而让沉重而又孤独的灵魂得到抚慰与温暖?童年时的黄黄(家养的一只忠诚的狗),至今还会在我记忆里长嚎。那是神州一片饥馑的年代,别说作为生灵的狗,连村上的树也已被人啃光了皮。一星点办法也没有了,全家人不顾我的哭闹,商量起要吃黄黄的事。我带着满脸的泪,拿起一根棍子,想把黄黄揍跑。它一定是听懂得了家人的决定,怎么也赶不动它。它轻摇着尾巴,舔舔我的手,而后便抬起头,望着东南天上正圆的月亮,一声一声地长嚎。它也是在向月亮倾诉吧?那晚,我看到黄黄的两只眼睛里都是泪水,泪水里还晃着柔和的月光。月亮听到了一切,又诉说着一切。那晚,我感到月亮就是被天噙着的一颗湿漉漉泪珠。

    ⑦从那之后,不管是碰到庄稼上的露水还是看见路边沟沿草叶上的露珠,我都会在心里头想:昨晚怎么月亮又哭了?是丑恶又在肆虐?是生命又遭杀戮?但是,不管世间多么黑暗,也不管人世的生活多么的艰难沉重、甚至还有横七竖八的对于人的压迫与束缚——只要月亮还在天上亮着,我们就会有爱在心上流淌,就会让憧憬自由飞翔,凡俗的分分秒秒也就有了诗意的歌吟。

(选自《迎风之灯》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桥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低楼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力神

①镇街东北郊的茶山上有我家一块自留地,茶山上还有几座仓房和几块四四方方的晒谷坪。晒谷坪用熟石灰和黄泥修成,年复一年晒过多少稻谷,有过多少热火朝天的日子啊。孩子们曾经躲在仓房里,觑见麻雀落到晒谷坪上,就冲出去轰赶。也曾吃力地持着长长的竹筢,学大人翻晒稻谷。不晒稻谷的日子,那么宽敞的坪地,真正是滚铁环的天堂!那里留下了我们驰骋的身影。但是后来仓房闲置了,屋顶也漏了;晒谷坪也再无人修补,渐渐坼裂成大块小块,裂缝里长着稀疏的禾苗和野草。

②那年深秋,我和父亲在自留地干完了活,天黑下了。父子俩又累又饿,迈着急切的步子穿越苍茫暮色,眼中望着东边街背别人家发亮的窗户,心中却看到了自家饭桌上的灯光和饭菜。

③回家要经过晒谷坪,走到最后一块属于我们五队的晒谷坪上,父亲突然站住了。

④我看着父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低着头,打量着那些的晒谷坪,相中路边一块接近圆形的,用脚跺一跺,说:“这块晒谷坪做饭桌好不好?”

⑤圆晒谷坪有八仙桌那么大,我弯腰摸一摸,又平又硬,似乎用指肚也能感觉到它的沉重。

⑥父亲叫我让开,用锄头将圆晒谷坪边缘修一修,带着怯意说:“好家伙!不知道背不背得动?”

⑦我吃了一惊:“你要背回去?”

⑧父亲双手插到圆晒谷坪下方,大喝一声,“起!”圆晒谷坪就竖起来了,另一面凹凸不平,沾泥带土,中心有尺把厚。父亲扶定圆晒谷坪,绕到它前面,蹲下去,用背抵着它,双手反抠下沿,试了试,没有站起来。

⑨“背不背得起?明天喊人来抬……”“你拿锄头,只要我能站起来,就能把它背回家。”

⑩父亲蹲得更矮,深吸一口气,鼻腔里响起一声闷雷,圆晒谷坪离了地,压在了父亲薄薄的背上。

⑪我怕父亲跌倒,要去帮扶,父亲却猫着腰站起来,快步往前走。【甲】咚咚咚,父亲的脚步那么响,好像在用大铁锤砸地。

⑫我扛着锄头跟在父亲身后小跑,小小的心儿悬得高高的,却又好生钦佩。父亲个子比常人瘦小,我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父亲体内竟然蕴藏着如此非凡的力量。

下茶山走一段小路,穿过一条窄巷就是大街,沿大街往南走半里路,穿过漆黑的市场厂棚,沿着西边街背和菜园之间的小路走几十米,就到了自家后门。这一路,父亲咚咚咚走得飞快,不敢停步。我抢先跑进屋,喊叫着说:“父亲背晒谷坪回来了!父亲背晒谷坪回来了!”

⑭哥哥姐姐慌忙将挡道的东西移开。母亲从伙房过来,见父亲把那么大的家伙搁在地上,发出骇人的声响,惊疑地捧着手,说:“这是什么?”“晒谷坪……”【乙】父亲喘着气,脸上的汗像下雨一样,额角暴凸的青筋一下一下地跳,好像小虫子 , “……家里的桌子太小了,这块晒谷坪正好做饭桌。”

⑮“用晒谷坪做饭桌,亏你想得出……”

⑯“等一下你就晓得,这是一张上好的饭桌。”

⑰父亲擦一把汗,到屋角搬砖块,我和哥哥姐姐也去搬。我们把砖块搬到后屋正中间,垒成一座半人高的墩子,父亲就叫母亲一起来抬圆晒谷坪。全家人合力把圆晒谷坪抬到墩子上,嘿,圆晒谷坪虽说变成了饭桌,更像一朵大蘑菇。

⑱母亲啧啧几声,说:“总有二三百斤,亏你背回来。”

⑲父亲却不像先前那样在意,小着声说:“快过年了,家里还没有一张像样的饭桌。”

⑳母亲拿来抹布,将新饭桌抹干净,扬着眉,喜悦地说:“好平啊,比木桌还要好,木桌有缝隙,这张桌子没有缝隙。”

㉑我家过去吃饭用一张小木桌,比课桌也大不了多少,而且摇摇晃晃。我跑到伙房将小木桌搬过来,放在新饭桌边上比一比,越发觉得新饭桌好气派,好结实。姐姐把油灯放在新饭桌上,桌面反着光,跟金属一样。

㉒吃饭的时候,一家五口围着新饭桌,那种新奇与欢愉真是从未有过。我用碗底磕一磕坚硬的桌面,声音十分清脆,像滚铁环一样好听。

㉓跟往年一样,过小年那天,嫁到深山的小姑来做客了。吃饭的时候,小姑摸摸光滑的桌面,低头看看凸隆的桌底,还试着推了推桌沿,赞道:“这张桌子稳当,推都推不动。”

㉔年前年后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不管是谁,见到我家的圆桌都要瞪一下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父亲一个人背回来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