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有才不能任性

    陈鲁民

        ①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权案进行宣判,于正被判公开道歉,被告停止对《宫锁连城》的复制、传播和发行,被告共计赔偿五百万元。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语:“有钱也不能任性。”这句话已成为大家基本共识,那么“有才”能不能任性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于正的马失前蹄就是最好例证。

        ②“才”是极其稀缺宝贵的,用才就像跳高,正常时可以上下翻飞,摘金拿银,失衡时则会摔得很重。所以,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否则,有才不用是暴殄天物,用才来做坏事就会增加破坏力。而现实生活中,有才的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或桀骜不驯,或恃才傲物……这其实就是任性的意思。

        ③古往今来,那些吃亏的才子,追根究底,多多少少都与任性有关。西晋才子嵇康,广闻博识,多才多艺,却豪放不羁,目中无人,当朝大臣钟会慕名前来拜访,他爱答不理,连起身招呼都不打,只顾自己打铁,这就得罪了钟会,为其诬陷,被司马昭处死。编剧于正的任性,不仅使他付出巨额经而且多年英名毁之一旦,今后在编剧圈里很难再混下去了,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样是才子、编剧的宁财神,则因为随心所欲,不计后果,被警方拘留十五天,虽还算不上身败名裂,但名声受损,事业受挫是肯定免不了的。

        ④所以,任性使气,自命不凡、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早晚会有吃亏的一天。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来就容易才高见嫉,有很多人对才子羡慕嫉妒恨,你再不检点,被人拿了把柄,才子倒台,扔砖头、看热闹的人会更多。

        ⑤但,倘若才用得法,用以正途,则会起到巨大作用。被世人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20多岁就创立了微积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他并没有自命不凡,也没有把功劳全归于自己,因此更受世人的尊重。孙叔敖面对吊问者,没有怪罪,反而谦虚待见,终获得宝贵的意见。

        ⑥人才难得,得人才者得天下,全社会都要爱才、敬才、用才;才子则要自爱、自重、自律,低调做人,谨慎行事,万万不能任性妄为。毕竟,人才的价值就在于他善用自己过人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1)下列能说明“有才不能任性”的是(    )
    A . 恃才放旷的杨修,成为刀下亡魂。 B . 豪放不羁的李白,成为了一代“诗仙”。 C . 平凡庸俗的刘禅,成为亡国之君。 D . 高调的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
    【答案】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从“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说起,引出本文的论点“有才不能任性”,同时也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B . 第②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才一定要珍惜,要用好,不可任性”的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C . 第⑤段从反面论证了“才用得法,用以正途,则会起到巨大作用”。 D . 第⑤段和前文形成了对比,使全文论证更深入,更严密。
    【答案】
    (3)阅读全文,概括“有才不能任性”的原因。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都江堰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①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它,就是都江堰。
          注:①[邈(miǎo)]遥远。②[濡(rú)]浸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旅行,拯救不了平庸的生活

          ①一位旅行摄影师,25岁前就去过三十个国家,护照上敲满了钢戳,拍了十万张照片,吃各国的食物上各国的厕所,并且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咬牙切切地说,这一切都毫无意义。“旅行社做的事情就是一场骗局,他们收了钱,卖给你一个根本抓不到的梦。”他愤愤地说:“我追求的旅行,应该是独具个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但现在旅行社提供的批量同质化旅行线路简直变成一种精神的洗脑,它不但没法让你找到自己,反而让你迷失得越来越远。”

          ②他说,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时不时有着放弃学业和工作去旅行的念头,但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导游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去旅行应该是为了获得安慰与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愈。”“比如﹣﹣佛教徒应该去日本京都和泰国清迈,脱掉鞋子向每一尊佛像、每一位僧人表示敬意;不愿出门的宅男应该去每个城市的酒吧与游乐园,在那里找到人生的刺激点;出入耸立在雾霾之中的巨型写字楼的白领们,应该去无人走过的田野与村庄,应该尽情在大草地上打滚。”他笑笑,“也许这样,你才会觉得心里缺失的那一片灵魂,被补齐了。”

          ③可是,当你看到人山人海的长城与故宫,当你排队几小时登上黄山泰山雁荡山,当你在曼谷大皇宫的宫殿内着急寻找着厕所,这种旅行并不会改变你。

          ④我也曾用攒了两年的积蓄去了一趟日本、泰国。我半夜起来抢亚航的廉价机票,为了签证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花一个小时去研究一个酒店是否值得预定,看攻略,换外币,学外语,替人罗列购物清单,信用卡开始透支……当一切搞定,终于前往日本、泰国之后,我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联网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却满是人山人海,而且几乎每分钟都能听到中文的大声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队进入个大热门的景区,架起三脚架想拍照却发现几乎无可能,我想去阅读每一尊雕像上镌刻的文字,却一次次被带着小红帽的中老年旅行团冲散。

          ⑤我甚至觉得,这个建筑,还没有我老家县城的漂亮;这个湖,还没有母校里的清澈,我就这样开始抱怨,然后回到酒店,一个人看着陌生的电视节目。

          ⑥我也跟随旅行团去过欧洲,坐着大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除了午夜在酒店里和陌生人玩三国杀,完全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地方。

          ⑦是的,我看到了卢浮宫,我看到了蒙娜丽莎,但我又得到了什么?我不知道。我问了许多同行的伙伴,他们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完成了家人给他们的代购清单。

          ⑧细细回想我们的旅行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那些记忆最清楚的镜头,却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旅行攻略网站和旅行图书上:那是同行伙伴的依靠与依赖,那是在旅游地点与那里的人与物的共鸣。

          ⑨当然旅行更应该是充满意外的,如果我们真的能适应变化的旅行,如果我们喜欢这些未知,那我们为什么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如此按部就班?或完全交由旅行社按照既定的套餐打理?

          ⑩不要欺骗自己,旅行不是万能药,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它们所带来的只是更多的伤害。更多时候,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走走﹣﹣我们其实可以随时开始一次无需规划、不限时间的旅行。

          ⑪今天的杭州下着雨,我没法出门,在房间里看书写作,听音乐,训练冥想;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这种生活和千篇一律、喧嚣尘上的旅行相比,它更能带给我帮助。

          ⑫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过杭州的每一个展览馆吗?你真的看过苏东坡的每一份真迹吗?你有会去杭州收藏品市场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吗?你会去坐下来,在孩儿巷的弄堂里和民国出生的老人聊聊历史吗?你会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与陌生的人聊天吗?你会在吴山广场上,和晨练的老人一起写大字吗?你会在清晨醒来,骑车环绕还未苏醒的西湖吗?你其实能做的很多,你一点不会寂寞。

          ⑬如果你要往外走,你能不能为自己定制一条最适合的线路?能不能拒绝打卡式的拍照?能不能在出发前多读点当地文化历史的书?能不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侣?能不能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能不能将全部的内心,投入到未知的探索之中?

          ⑭真的,这才是有意义的旅行。

    (来源/庞门正道,作者/妙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吃过晚饭,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道:“妈妈,问你个问题,你的心愿是什么?”

        ②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女儿执拗地要求。

        ③“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母亲有滋有味地历数着,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

        ④“哎呀,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能不能说点实际的?比如您想要……”

        ⑤母亲渐渐意识到什么了,有些恼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桥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皮包坏了,还想要一只鳄鱼皮包,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顶什么用?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⑥女儿一直用惊诧的目光看着母亲,她没说一句话,静静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⑦屋子空旷旷的,安静得只听见墙上的钟摆声。母亲觉得有些话还意犹未尽,又站起身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串串泪珠滚落,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火气又上来了,比刚才的声音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吼道:“你还觉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懒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⑧“妈妈,我不是……”

        ⑨“你敢顶嘴!告诉你,9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亲很权威地命令着,一扭身“嘭”地把门关上。

        ⑩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重复着每日必做的家务。蓦然间,她发现茶几上多出一束鲜花,鲜花旁放着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面写着:

        妈妈:

        ⑪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鳄鱼皮包。让您高兴,是我最大的心愿。

        ⑫ 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⑬ 母亲的心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

    (肖鸿《心愿》,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啦!”“妈,这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 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阅读议论文及小语同学做的议论文学习策略,下题。

    对“网红审美”应少些迎合

    (龙其林)

    ①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极高人气和流量的“网红”频现。于是,“网红奶茶”“网红餐馆”等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目标。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打扮时选择网红爆款,吃东西时选择网红美食……网红审美现象借助媒介力量迅速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②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于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但这种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相符。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会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

    ③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一旦个体无法融入群体,他或她就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稳固的阵营,不得不在心理、舆论和行动上承担未知的恐惧。

    ④人们在面对景观、食物、服饰等诸多可选择的事物时,内心更在意外界如何评价、别人如何抉择,他们渴望通过复制群体的行为来体验大众的喜好、节奏,获得个体的存在感,同时也建立一种融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或幻想。网红奶茶是否与其他品牌存在口味差别,网红景点是否那么漂亮,这些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网红审美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对大众心理的体验,缩小了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差距,重新确认了自己与群体在审美立场上的一致性。

    ⑤在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日渐稀缺,除了极少数自带话题热度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外,一般的人和事很难获得大众关注。要想在巨大信息密度的资讯空间中脱颖而出,没有背后“推手”的助力是很难实现的。这个“推手”很多时候是资本。网红奶茶、网红打卡点、网红服饰的背后,都隐藏着资本的身影。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制造网红人物和网红现象,利用自身力量使之在媒介社会进行辐射,人为营造民众对于网红审美的体验需要,“帮助”人们人为制造兴趣。个体在接收到无形大手传递的网红审美信息后,猎奇心和从众心被激发,他们被一步步引导前往网红打卡点亲身体验。反过来,这一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需求感和体验兴趣。因此,一些所谓的“网红”,不过是资本刻意包装以增加流量或销量的道具。人们如果缺乏独立审美意识,一味追逐所谓的网红审美,最后可能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⑥总之,网红审美现象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反映了一些商业机构大力制造关注焦点,努力从眼球经济中套现的动机。资本通过媒介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根本目的是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在大众狂欢中冷眼观察,在人声鼎沸中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中发现真正的美。

    学习策略

    学习任务

    【理清论证思路】

     ⑴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引出现象——网红审美现象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3){#blank#}1{#/blank#}

    【品读论证语言】

    ⑵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

    B.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言论,证明“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这一观点。

    C.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如果”、“可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表示人们若缺乏独立审美能力,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D.资本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本质是为了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

    【探究论述观点】

    ⑶国庆假期,广东美食再次火出圈。众多网红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布“广东美食打卡保姆级攻略”等讯息。网红美食街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网红美食店铺因此也收入大增。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