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潮南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雪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遭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

    “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

    “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

    “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里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②她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话的是我班上最调皮的男孩。“昨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六点在学校为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的心潮起伏,难以释怀。一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六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嘀嗒,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的发现了我。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般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她们我有多么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光亮。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点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的泪水涌动。“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颠一颠。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是的。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①10年前央视的《百家讲坛》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百家讲坛》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讲坛》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②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③《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④在《诗词大会》之前,有《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⑤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 “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可好像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未忽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连篇累牍地介绍《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以及宋词,高考大张旗鼓地考查古诗文默写,以及早自习上的朗朗诵读声。而事实上,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其“赏析”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公式化了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归纳”。
     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阅读《最美丽的声音》,完成问题。

最美丽的声音

    ①妈妈其实长得很漂亮,丑陋的是她的声音。妈妈说话的声音哑而小,古古怪怪的,像电视剧恐怖片那种从古墓中发出来的一样。

    ②小时候他没有感觉,总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用她沙哑的声音唱着《摇篮曲》入睡。那一次开家长会,他获得了班级第一名,来校参加家长会的是妈妈。老师要求优秀学生家长发言,当他妈妈用古怪的声音开始讲话时,台底下一阵骚动,有学生竟然吃吃地笑起来。 第二天,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着他的面夸张地挑衅他:“赵晓明,原来你妈妈是个哑巴,哈哈……”

    ③他一下懵了,他多么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很多时候他听不清妈妈说些什么的时候,在心里会说妈妈是个哑巴,想不到别人也这样认为。

    ④他想不明白,爸爸那么棒,不到40岁就是单位的领导了,而妈妈,除了身段好,在一个学校当老师,虽然说是老师,其实是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员。他们俩怎么会结婚呢?

    ⑤慢慢地,他开始疏远妈妈了。他不让妈妈到学校去接送他,回到家里一头钻进小房间,他宁愿默默地看书,也不愿妈妈用那难听的声音“污染”他。

    ⑥吃饭时,妈妈叫了他四五次,他还是假装听不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妈妈推开了门埋怨他时,他积郁在心中的火山喷发了:“你的声音像蚊子一样,不大声喊,我怎么能听得见?”那一刻,他感觉到心中舒服了好多。可是他也看到了妈妈眼里淌下了大滴大滴的泪水。

    ⑦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中,他终于有理由逃离了家,逃离了那个丑陋的声音。他选择了住校。 这一住就是初中、高中、大学。

    ⑧毕业时,他收获了爱情,漂亮的女朋友的声音如莺歌燕啼,在他听来,如天籁一般。他想,上天是公平的,妈妈那丑陋的声音听了这么多年,这也算是对他的补偿吧。

    ⑨当他把交了女朋友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高兴地说:“把女朋友领回家吧,让你妈妈也好好瞧一瞧。”他一听,心中咯噔了一下。小声对爸爸说:“我……我……爸爸,能不能不让妈妈看呀,我怕,妈妈的声音把她吓跑了。”

    ⑩他想爸爸是理解他的,毕竟爸爸也受了妈妈这么多年的“污染”。谁知道,电话那边爸爸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般吼起来:“你……你怎么能这样羞辱你的妈妈?你要是看不起你的妈妈,这辈子就不要回来了。”说完,爸爸“啪”地把电话给挂了。

    ⑪爸爸这是怎么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他单独回了家。爸爸妈妈正偎依在一起看电视,见他回来,妈妈依然很平和地对他笑。说是赶紧到集市买排骨去,因为他最喜欢吃的就是清炖排骨。

    ⑫趁妈妈出去,爸爸搂住了他的头,很亲昵地说:“晓明,爸爸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有关你妈妈的。”

    ⑬爸爸说,当年我们恋爱的时候,在同一所大学,自己是农村孩子,学播音,而妈妈是城市长大的,学音乐,是学校的金嗓子。是妈妈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我走到了一起。婚后的日子很幸福,妈妈是音乐教师,每天教完学生唱歌,就打理我们的小家。说是要给未来的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谁知道,两年过去了,她流产了两次,竟然没有怀上一个孩子。第三次的时候,她怀上了你,医生给她开了大剂量的保胎药,同时也对我们说,这些药是有副作用的,吃多了可能对嗓子不好,会失声的。我当时就拒绝了医生的叮嘱,宁可不要孩子,也不让你妈妈吃药。要知道,做一个音乐教师,最重要的是嗓子呀。谁知道你妈妈固执地非要吃药,一定要把你保住。后来生下了你,她失去了一生为之骄傲的嗓子。无奈之下,她也离开了她挚爱的事业,在一个无声的图书室一直到现在……

    ⑭原来,妈妈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他听着爸爸的诉说,已经是泣不成声:“可是,你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早知道,也不会这么对待妈妈了。”爸爸把他扶起来说:“你的表现,我早看不下去了,可是你妈妈说,不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这不是孩子的错。”

    ⑮他推开爸爸,朝农贸市场跑去,他要告诉妈妈,他有多么后悔。远远的,他看到了妈妈提着满满的一篮菜归来,用嘶哑的声音哼着歌,那种悠闲自得,分明显示着一个做母亲的不计较。看见他,妈妈咿咿呀呀地冲他嚷,满心的欢喜。他忽然感觉到,这是他今生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

阅读

〔甲〕游记选·题记(节选)

前人的游记,多归入“杂记类”中,就它的文体和题材看,原是记叙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一种;拿绘画来譬喻,就好像“野外写生”那一种作品。 但是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所感到惊奇的、喜悦的,未必只是那地方的景致,人物、风土、各种社会环境,比起山光水色有时会给我们更新鲜的印象,更深刻的刺激,于是我们运用这些材料写成游记,便成为各地各式的“社会相”了。

游记的一般作法,是将自己插入景物中流转:随着作者视线或位置的不同,景物便陆续地被描绘出来,这正像银幕上各种镜头不断地换映。这种一味叙写景物而作者完全居于旁观地位的办法,自古认为正宗的游记都应如此。但是呆板的毛病,究竟难免。作品的生命,要靠着作者个性的渗透,才能体现。好的游记,不婪于景物的叙写而完全忘却了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写出自己在新的环境中,所得到的新的观感、新的发现、有力的批评。

在一篇游记中,作者完全忘却了自己,那是纯粹的记叙文;发现了自己,或写出了自己,记叙文中便混合了抒情或论说的成分了。

我们平常写文章,常会感到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下手。可是写游记却少有这种苦恼,因为要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耳闻目见的光景。但是在游历中所看见过的东西,全部都要记录下来,不但无此可能,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 一番严密的选择,是决不可少的。这叫作题材的抉择,或题材的处理。我们在某种景物中,假使接触到它的新奇,或发现了它新的情味,新的教训,这些,才是宝贵的材料,是我们所需要的题材。上面说过,作品中要有自己,才有生命,便指作者在写作时精于选择这种题材。

(选自《游记选》,有改动)

〔乙〕幽静的峡谷—樱桃沟

周沙尘

①樱桃沟,又名暖谷,俗称周家花园。它位于寿安山麓,从西山卧佛寺西行,便进入了通往它的曲径,徐徐前行,来到一处幽静的峡谷,这就是闻名京城的樱桃沟,是一处避暑胜地。昔日这里有座明代的庙宇,叫广慧寺,庙后庙前有果园,其中以樱桃最多,故而得名。

②进入樱桃沟,便可听得溪水潺潺,水清见底,两旁怪石林立,溪上拦水成池,可养鱼、游泳、浇灌林田。抚奇石,观游鱼,已足够其乐无穷;而沿溪西北行,山间有野花,溪边有芳草,这野趣横生的地方。真使人流连眷恋

③沿小径前行,至谷前,就可听到淙淙琤琤的悦耳泉声;循声入谷,便见一股清泉泻流石罅之间,乱石参差,泉水被怪石所阻,分作若干缕,或伏石而出,或跌石而下,其状似丝、似带,纷呈多姿,声细疾徐,顿挫有韵。 清泉甘洌微寒,饮它一口也是莫大的享受。

④山林间有一处山沟,名曰“退谷”。据说这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孙承泽隐居的地方。他在此著有《天府广记》一书,流传于世。孙承泽利用天然山势,种植松竹。佘树森先生对退谷的松与竹颇有见解,他写道:“退谷的松与竹,虽无庐山那种‘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气派,却也自有妙趣。传说里的金章宗看花台前‘横拖岭半’的古松,虽已无处可觅;但是,‘水源头’侧畔的‘石上松’,却也引人入胜。 在‘清泉茶座’吃茶,可以看到两株白皮古松,为你撑开两把翠绿巨伞。再看四周山岩,也间有古松屹立。松占山岩而将谷中一片平地礼让于绿竹,由于独得清泉的滋润,所以长得葱翠茂密、生意盎然。看着这苍松翠竹交映的景象,我更觉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的偏颇。松,挺拔苍劲,逾百岁而不衰,固然可钦;而竹,又何‘恶’之有?它循乎自然规律,送旧更新。老了,就让位于新竹,而自己却又转到另外的岗位上去,或建舍,或做器物,造福于人类。”而孙承泽种松植竹,建造亭台,却并非如此。他只想使这北国的山林变成南国山庄,据为私有,成为个人的世外桃源。虽经三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山中还有个亭子被称作“退翁亭”呢。 亭系孙承泽所建,他自号“退翁”。

⑤沿着小路西行北折,又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穿过松林边沿的青翠竹林,还有一座小巧的石亭,亭柱上刻着王维的两行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⑥亭子对面的岩壁间有篆文刻石,上镌“白鹿仙迹,退谷幽栖”八个字。 据说曾有一骑白鹿的仙人在此停留,这自然是传说。 由此西行,有一座从城里端王府移来的汉白玉精雕石桥,过桥走一段山路,闪出一处高大的石阶,石阶末端有座小门,门额上书“鹿岩精舍”四字。 踏进小门就是樱桃沟花园了。 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写过此处的幽静:“鸟树声壮,泉唱唱,不可骤闻,坐久,始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今人寄水先生则认为,樱桃沟花园是以“天然”二字取胜,他写道:“石阶层层变幻,小径曲曲迂回,数间精舍,半隐于树荫之中,几座土台,微露于石峰之侧,翠竹临风,野花匝地,早春便有燕来,盛夏可闻蝉鸣,无时无处不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寄水之笔,描绘樱桃沟,四时皆有美景,晴雨各秉异趣。只有身临其境,静坐片刻,才能识别峡谷中的情趣。

(选自《山水情》,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