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

    ①进入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

    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暖和,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③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替代。厚度达30多米的暖洋流覆盖在冷洋流之上,使大量冷水性的浮游生物遭到灭顶之灾,纷纷逃离或死亡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④气象学家对厄尔尼诺的研究,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事。他们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30余年的天气档案,发现几次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都出现过全球性的天气异常。1972年的全球天气异常,就与当年厄尔尼诺暖流特别强大有关。这一年我国发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性干旱。与此同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发生了严重洪水,非洲突尼斯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鲁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1982年底又出现了厄尔尼诺暖流,东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海水异常增温,范围越来越大,圣诞节前后,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多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秘鲁大雨滂沱,洪水泛滥。到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波及全球,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都连续发生异常天气。

    ⑤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喷发引起的。熔岩从大洋底部地壳断层喷出,将巨大的热量传给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温变暖,从而导致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及海流方向的异常。

(1)、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潮流对异常天气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 B、圣诞节前后,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暖和,不久,就会天降大雨。 C、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 D、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喷发引起的。
(2)、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哪些危害?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链接材料: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举一反三
阅读的刘根生《“第二”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四川遂宁,看到有人抢劫,前后多人追了上去,终使抢劫者无路可逃。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许多时候,意义远比名次更重要。在自行车队中,有“破风手”和“冲线手”的角色区分:“破风手”在比赛中负责冲破气流,为紧跟其后的“冲线手”减轻空气阻力,临近终点时,体力相对充沛的“冲线手”奋勇冲刺,为车队争取冠军。无论是“破风手”,还是“冲线手”,名次虽不同,但各担其责,各出其力,贡献不分大小。在社会风气的形成、道德价值的引领中,没有“破风手”的引领就缺少目标和方向,没有“冲线手”的跟进就难以形成趋势和力量。

      ⑤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人挤占生命通道,众多“第二人”视其不善而不从,生命通道又怎会屡屡出现被挤占的局面?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见贤思齐、起而行之都是难能可贵的进取态度。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几又何妨?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日 第4版)

阅读《哈尔滨老火车站》,回答下列各题

哈尔滨老火车站

       ①哈尔滨老火车站是城市创建初期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

       ②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区、道里区和道外区三个主城区的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视野开阔,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建筑。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衬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姿则尽现眼前。

       ③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78平方米。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

       ④哈尔滨老火车站建筑立面设计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其设计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独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曲线装饰的运用上。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曲线装饰令人目不暇接﹣﹣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曲线的海洋。这些曲线的弧度富有变化,如一首乐曲,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低回。

       ⑤驻足于哈尔滨老火车站之前,你会发现,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生动奇异,整个建筑舒展而大方。可惜的是1959年火车站扩建时老站舍被拆毁了,它迷人的风采已随风而逝。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下题。

知冷知热的地球彩衣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就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阅读《中国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

郁达夫

    ①和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对于时日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以上,才能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记在心里——但地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合房子里。记得那一天天气很阴沉,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

    ②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③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④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⑤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橱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

    ⑥他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北风吹得很大;门口临别的时候,他不晓说了一句什么笑话,我记得一个人在走回寓舍来的路上,因回忆着他的那一句,满面还带着了笑容。

    ⑦鲁迅到上海的时日,照理应该在十八年的春夏之交;因为他于离开厦门大学之后,是曾上广州中山大学去住过一年的;他的重回上海,是在因和顾颉刚起了冲突,脱离中山大学之后;并且因恐受当局的压迫拘捕,其后亦曾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⑧他对于辞去中山大学教职之后,在广州闲住的半年那一节事情,也解释得非常有趣。他说:“在这半年中,我譬如是一只雄鸡,在和对方呆斗。这呆斗的方式,并不是两边就咬起来,却是振冠击羽,保持着一段相当距离的对视。因为对方的假君子,背后是有政治力量的,你若一经示弱,对方就会用无论哪一种卑鄙的手段,来加你以压迫。 因而有一次,大学里来请我讲演,伪君子正在庆幸机会到了,可以罗织成罪我的证据。但我却不忙不迫的讲了些魏晋人的风度之类,而对于时局和政治,一个字也不曾提起。”

    ⑨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之后,对方的注意力有点松懈了 ,他就迅速地整理行囊,乘其不备,而离开了广州。

    ⑩人虽则离开了,但对于代表恶势力而和他反对的人,他却始终不会忘记。所以,他的文章里,无论在哪一篇,只教用得上去的话,他总不肯放松一着,老会把这代表恶势力的敌人押解出来示众。

    ⑪对于这一点,我也曾再三劝过他不要上当。因为有许多无理取闹,来攻击他的人,都想利用他来成名。但他的解释,却很彻底。他说:“他们的目的,我当然明白。但我的反攻,却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正可以因此而成全了他们;第二,是也因为了他们,而真理愈得阐发。他们的成名,是烟火似地一时的现象,但真理却是永久的。”

    ⑫在这自由大同盟活动的期间,对于平常的集会,总不出席的鲁迅,却于每次开会时一定先期而到;并且对于事务是一向不善处置的鲁迅,将分派给他的事务,也总办得井井有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务,他原是也具有实际干才的。说到了实务,我又不得不想起我们合编的那一个杂志《奔流》——名义上,虽则是我和他合编的刊物,但关于校对,集稿,算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

    ⑬他的做事务的精神,也可以从他的整理书斋,和校阅原稿等小事情上看得出来。一般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中间,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乱杂无章的。而鲁迅的书斋,却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他的校对的稿子,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涂改当然是不免,但总缮写得非常的清楚。

    ⑭直到海婴长大了,有时候老要跑到他的书斋里去翻弄他的书本杂志之类;当这样的时候,我总看见他含着苦笑,对海婴说:“你这小捣乱看好了没有?”他总是一边谈着笑话,一边先把那些搅得零乱的书本子堆叠得好好,然后再来谈天。

    ⑮记得有一次,海婴已经会得说话的时候了,我到他的书斋去的前一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着我,就大笑着说:“海婴这小捣乱,他问我几时死;他的意思是我死了之后,这些书本都应该归他的。”

    ⑯鲁迅的开怀大笑,我记得要以这一次为最兴高采烈。听这话的我,一边虽也在高笑,但暗地里一想到了“死”这一个定命,心里总不免有点难过。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我平时总不会把死和他联合起来想在一道。

    ⑰这事情,大约是在他去世之前的两三年的时候;到了他死之后,在万国殡仪馆成殓出殡的上午,我一面看到了他的遗容,一面又看见海婴仍是若无其事地在人前穿了小小的丧服在那里快快乐乐地跑 ,我的心真有点儿绞得难耐。

    ⑱可是从此一别,我就再也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