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姑娘”的神奇“舞鞋”

    ①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中国硬科技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热映。电影中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遗出1万多个巨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寻我新的家因。如同电影里展现的一样,“发动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前不久圆满完成的“嫦娥四号”工程任务中,美丽的嫦娥“四姑娘”第一次登上月球背面。然而,又有谁知道,“回姑娘”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之旅,多亏穿上了一双神奇的太空“舞鞋”——7500N变推力发动机。有媒体这样形容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表现,既“推得材、飞得稳”,又“变得妙、落得准”。

    ②这双来自西安硬科技的“舞鞋”最早“穿”在嫦娥三号的“脚”上,“三姑娘”是我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和“嫦娥三号”相比,“四姑娘”要实现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环境更复杂,对发动机的要求也更严苛。“嫦娥四号”的这双“舞鞋”,不仅更“漂亮”——外观涂层更美观,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性能也更高——比冲(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指标)从原来的308秒提高到310秒。

    ③国内从未有任何变推力发动机研制经验,国外资料严重封锁无可借鉴。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由于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重重国难。研制团队挖掘现有的发动机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确定发动机各项设计目标,对各个部组件进行多方案论证,理顺各个方案组合的可行性。在产品改进的同时,开发了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热环境仿真试验等献件,加块了研制进度。

    ④2008年4月,600秒长时间交推力发动机可靠性试车的成功,标志着该发动机关键技术得到全面突破,转入工程研制。然而,新的难题又纷至督来。难度最大的是应探测器设计要求,在发动机周围采取隔热的方式进行热防护。这对发动机自身冷却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不仅要求推力室璧耐高温能力强,还要尽量让燃烧室降低温度,提高燃烧效率,两者几乎是悖论。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的冷却方式,使该发动机在性能和冷却技术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

    ⑤2011年底,7500N交推力发动机连续8台可靠性试车全部获得成功。

    几年之后,关丽的“四姑娘”脚穿“舞鞋”,怀抱月球车,在天宇划出一道美妙的弧钱,姿婀娜曼妙,亮相仪态万方。

(选文来自微信《西安发布》,有改动)

(1)、7500N变推力发动机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如同电影里展现的一样,“发动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技术之一。

(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前不久圆满完成的“嫦娥四号”工程任务中,美丽的嫦娥四姑“跟三姑娘”一样登上了月球表面。 B、“嫦娥三号”也使用了变推力发动机,只是“嫦娥四号”的变推力发动机更好。 C、研制团队在产品改进之后,开发了发动机性能仿真计算、热环境仿真试验等软件,加快了研制进度。 D、2008年4月,600秒长时间变推力发动机可靠性试车的成功,标志着该发动机关键技术得到全面突破,难题得到圆满解决。
举一反三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①经过科学界理论上的推算:得知“冷”并不像热一样可以无限发展。冷有一个最低限度,就是零下273℃,这一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当温度降到零下100℃以下时,称为超低温。
②超低温世界妙趣横生:本来软绵绵,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的铅,会变得性情倔强,富有弹性;好端端的锡壶会变成一团粉末;水银在零下269℃就不再是调皮的液体,而变成了稳定的固体;电流通过这样的低温导体时,电阻突然消失。铝、锌、钼、锂、锡等23种纯金属和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
③在超低温条件下,空气将变成可以流动的液态,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放置其中的鸡蛋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浅蓝色的荧光;鲤鱼呈“沉睡状态”,生物的生殖细胞都“冬眠”了,它们都将自己的生命速度拨到了零点。但即使经过几年,它们还可以再回到常温世界,在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中,显示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④根据一些动物在冬天的低温环境下冬眠的习性,及某些在超低温下快速冷冻的动物复温后又活过来的试验,有人设想,把因病而无法医治的人迅速冷冻起来,等将来医疗技术能够医治时,再把人体解冻,治好他们的疾病。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冷藏的人,他是1967年1月19日开始被冷藏的。此后,美国已有许多人仿效这种做法。
⑤超低温技术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低温液化空气的技术已发展成为制氧工业,飞向太空的火箭用低温制得的液氢做燃料,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超导技术也离不了液氦。
⑥利用超低温,可以培育耐寒的农作物品种,如有的种子本来很怕寒冷,温度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被冻死。科学家采用逐渐降低温度的办法,使这些怕冷种子的耐寒本领大大增强,能够经受住零下200多摄氏度的超低温。
⑦超低温在医学领域更是发挥了作用,上海等地的一些医疗单位采用冷冻疗法,成功地为许多肿瘤患者医治了恶性肿瘤。他们将极冷的液氮喷到肿瘤上,使肿瘤结成冻块,然后让它复温解冻,经过这样多次反复,就能把恶性肿瘤细胞全部杀死。
⑧超低温的利用,有着广阔、诱人的前景,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漫话阶梯(刘心武 / 文)
  ⑴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⑵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现在仍存在的河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称颂“真龙天子”即“皇帝万岁”的牌位,专用于在彼处由钦差大臣宣谕“圣旨”。殿堂即“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72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⑶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73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392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在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上往上行走时,所望见的只是天宇,要随着一步步地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于浓酽。
  ⑷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最出彩的就是1723年由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的那一组面对“破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不仅是“视觉冰激凌”,更可以当作舞台承载多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一组台阶实际上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⑸至于民居里的阶梯,现在花样很多,法式的旋转楼梯似乎相当流行,但照搬这种节约空间而且具有浪漫气息的楼梯时,一定要考虑到家人的实际需求,注意安全。
  ⑹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动物的忧伤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稀土”一词源于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他于1794年从一块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后来被称作硅铍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物质,经分析证明含有一种新的“元素”(后人称作“钇土”的Y2O3).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稀土”代表着一类元素,一直沿用至今。

    ②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资料显示,2011年在全球已探明的1亿吨稀土储量中,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6%;俄罗斯稀土储量为1900万吨,占全球19%;美国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全球13%。

    ③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在军事方面,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其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能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航天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

    ④在冶金工业中,将稀土金属或氟化物、硅化物加入钢里,能起到精炼、脱硫、中和低熔点有害杂质的作用,可以改善钢的加工性能;稀土球墨铸铁,特别适用于生产有特殊要求的复杂球铁件,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制造业。

    ⑤在石油化工方面,用稀土制成的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抗重金属中毒能力强的优点,广泛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用少量的硝酸稀土为助催化剂,其处理气量比媒铝催化剂大1.5倍;复合稀土氧化物还可以用作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

    ⑥在玻璃陶瓷制作中,稀土氧化物可作为抛光粉广泛用于光学玻璃、眼镜片、显像管、塑料及金属餐具等的抛光;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以制得不同用途的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在陶釉和瓷釉中添加稀土,可以减轻釉的碎裂性,使制品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⑦稀土是一种稀有的可再生资源。但近年来,我国稀土私采乱挖、浪费资源、走私等情况猖獗,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大型的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乱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稀土资源被大量浪费,并由此引发巨大环境问题。

    ⑧一是稀土开采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由于稀土矿含量很低,开采中土地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每开采10吨稀土氧化物要剥离表面和出池尾沙1000﹣1600立方米,破坏大量地表植被。年产1000吨稀土原料的矿山,尾矿超过20万~30万吨,占地约20多亩。

    ⑨二是稀土提炼、加工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稀土湿化冶炼产生大量废水,含有氨、氮、硫酸根、氯离子,放射性物质超标达几倍到几十倍。这些有毒的溶液长期残留地下,一旦污染地下水资源,后果不堪设想。稀土焙烧、冶炼和电解系统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未经处理或治理不达标排放现象还相当普遍。

    ⑩稀土开发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的稀土行业走过弯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选自《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蝉的地洞

       ①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地上,我们可以发现好些圆孔,大小约有人的手指那么大。在这些圆孔中,蝉的幼虫从地底爬出来,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它们喜欢待在特别干燥和阳光充沛的地方。因为蝉的幼虫有一种锐利的工具,所以能够刺透坚硬的泥土和沙石。

       ②最使人注意的是,这个约一英寸口径的圆孔四周竟然连一点尘埃都没有,更不要说有泥土堆积在洞外了。像金蜣等大多数的掘地昆虫,在它的窝外面总有一个土堆。蝉的洞外之所以没有土堆,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工作方法不同。金蜣的工作是从洞口开始,所以它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上;但蝉的幼虫是从地底上来的,所以它不在门口堆积泥土。

       ③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英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被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塌下来呢?其实,它的工作方式和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撑地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隧道坚固,蝉则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它用一种藏在身上的黏液来做灰泥,它的地穴又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因此它可以从这些根须中取得足够的汁液。

       ④能够很容易地在隧道内爬上爬下,对于蝉的幼虫很重要,因为当它爬出去到阳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合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有好天气的消息,它才爬上来。假如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但如果天气看起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子打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⑤在肿大的身体里面,蝉的幼虫有一种液汁可以用来抵抗洞穴里的泥土。当它掘土的时候,便将液汁倒在泥土上,使它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然后,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因此,当它在出口处被发现时,身上常有许多湿点。

       ⑥蝉的幼虫刚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蜕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树,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枝灌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子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它的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这时,除了身体的最后尖端,它的身体已完全蜕出来了。

       ⑦然后,它还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定在旧皮上,翻转身体,头向下,布满花纹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随后,它又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通过这种运动,它便把身体的尖端从鞘中蜕出,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⑧短时期内,这个刚被释放的蝉还不十分强壮。它那柔软的身体还没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因此必须在阳光和空气中好好地沐浴一下。它必须用前爪挂在刚蜕下的壳上,在微风中摇摆,直到身体上棕色的色彩出现,才能和平常的蝉一样。假如它在上午九点钟找到树枝,大概在十二点半才能丢下壳飞走。壳有时挂在树枝上长达一两个月之久。

现代文阅读Ⅰ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

②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

④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

⑤到了明清时期,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

⑥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著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著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2020年3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