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届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地。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他们身后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起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舔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贱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吭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电!使人想起:暗了天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山涯上,山涯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地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________(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震动很大)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它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了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②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一个成语。

③下面句子中找出四个错别字,然后改正过来。

使舔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贱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吭奋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山涯上。

(2)、本文“看!——”后面几大段描写打安塞腰鼓的情景,着重表现了哪些方面?(写出4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写安塞腰鼓,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的厚土?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材料是按照打腰鼓前——打腰鼓的过程——停止之后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B、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意即听了安塞腰鼓,使人想起千军万马急行军的情景。 C、“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意即观众在欣赏安塞腰鼓艺术时专心致志,抛弃了一切世俗杂念,灵魂得到升华。 D、“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意味着安塞腰鼓的沉重鼓声可以催发新生命的诞生,这个新生命就是中国的现代化。 E、“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写出了经过强烈音响刺激之后,猛然静下来的真实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A①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像人样的。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B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C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乌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哦,高老头

①高老头是我初中时的政治老师。刚踏进初中的大门,上的第一堂课便是政治。我 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翘首以待即将揭开神秘面紗的政治老师。谁承想,铃声刚过,一个年近花甲、头发斑白、身材高大的老头一堵墙似的立在了教室门口。

②高老头喜欢给我们讲大道理,更喜欢让我们背政治题。一次他在课堂上抽检背诵情况,好几个同学都背不出来,他顿时火冒三丈。其时,坐在窗户边的我正在入神地看着窗外的一头牛。高老头见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你,站起来背一 下。”他大概料定我不会背,本想拿我开刀,杀鸡儆猴。谁知我一站起来,一口气将他布置的题目都背了出来。高老头转怒为喜,慷慨激昂地夸了我一通,要大家向我学习。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吧,高老头认定我孺子可教,对我特别关心起来。

③那时候我住校,家里穷,不能像一些同学那样花钱到食堂里打菜。每周日下午背着米袋和一罐腌菜返校,就是一周的口粮。高老头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不知怎么了解到我的情况。有一回,我背着米和菜返校时,被高老头叫住,他翻开我的布袋,看了看我带的菜罐没有任何作料的芋头丝。他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④这以后,高老头经常吩咐我放学后到他办公室去,有时是整理作业,有时是帮着批改试卷。我心里惦记着该吃饭了,又不敢违逆老师的旨意,只好老老实实地做事。等我做得差不多了,高老头像变戏法似的端进来一大钵饭菜,全是我平时难得吃到的肉、蛋和豆腐之类。“瞧瞧你这瘦瘦的样子,快吃,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才好。”我想推脱高老头瞪圆了眼睛,不容我分辩:“都打好了,给我吃掉!”我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高老头便回归了慈和的样子,眯缝着眼睛怜爱地看着我,就像看着自己家的小孙女。

⑤初三那年,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养蚕。从村里的小伙伴那里要到了一些蚕卵,看着它们孵化成小蚕,便精心地侍弄起来。在农村中学,每年中考前气氛都是极度紧张的,老师们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下子塞满我们的脑瓜子。我成绩尚好,被老师们寄予厚望。可惜我心智幼稚,意识不到决定命运的时候就要来了,还像往常一样没有一点紧迫感。 下了课,我就从抽屉里搬出我的蚕宝宝,忘我地摆弄着,有时上课也免不了要偷看几眼。 高老头知道我养了蚕,他看过我摆弄纸盒子,还开玩笑说要我卖给他,一元一条:当时我 红着脸一言不发,生怕他把我的蚕没收了,幸亏他很快走开了。随之而来的月考.我的成绩可想而知地下滑了,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大凡中考必考科目的老师都轮番来教训我。

⑥这时,正好有一位同学央求我把蚕卖给他。他说他妹妹想养蚕都快想夜了,到处都找不到,要我行行好。一开始我不肯,他求了三次,我终于答应了,并千叮咛万嘱咐地 要他转告其妹妹好好养着。那以后,我隔三岔五就问他蚕怎么样了,他总是说养得好好 的,一条都没死,我便放心了。没有了蚕,再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我学习底子好,成绩节节攀升。高老头每次给我发试卷的时候,都笑 眯眯的,眼神中充满着期待。

⑦那年暑假,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师范学校录取,父亲很高兴,专门请来厨师在家 里办了几桌谢师宴。那天中午,夏季的烈日也收敛了炽热,变得无比温柔,我家门前的几 棵冬青树摇曳着,送来凉爽的清风。高老头也来了,他喝得满面通红:临别时,高老头把我叫到他身边,摊开手掌,亮出十多个银光闪闪的蚕茧。蚕———买蚕的同学——茧……我一下子全都明白了。

⑧哦,高老头!我真想扑到他怀里大哭一场,可是却没有勇气。那十几个蚕茧,在夏日里泛着锃亮的光芒,直到今天,仍没有消散。

(作者:钟秀华。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

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

文学作品阅读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甲】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他们马上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叫醒小病号。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乙】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