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双休阅读作业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咬人”的植物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植物,会“咬人”,且“咬功”了得,它们专门给人“难堪”,跟人“过不去”。火麻树便是其中一种。

    火麻树生长在云南、广西等海拔800~2000米的石灰岩山地常绿阅叶林中,是荨麻科中稀有的常绿乔木树种。它生长较快,树冠覆盖面大,高8~15米,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火麻树会“咬人”,人一旦触碰到它,它立马会“咬”上一口,使人火烧火燎得难以忍受。就连大象也很怕它。大象一旦被火麻树“咬”伤,也会疼得嗷嗷叫。

    火麻树没有嘴,怎么会“咬人”呢?经科学家分析,原来火麻树和蝎子草等植物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它的叶片上生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蚁酸、乙酰胆碱、组胺和5一羟色胶等可引起皮肤刺激的生物碱物质。刺毛一旦接触人的皮肤后,就会立即引起刺激性皮炎,瘙瘁,严重烧痛感,红肿,就好像患了荨麻疹一样。它的刺毛末端是一种带刺的薄壁球状细胞,细胞壁含硅,质脆。当接触皮肤时,球状物(破裂  破碎),粗糙的末端刺破皮肤,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刺毛内含物就紧跟着冲进来了,因而让人感到像被“咬”了一样。但火麻树也并非十恶不赦的“恶树”,从它的汁液中提取的“树火麻”可以用来驱除蛔虫,它的树皮还可(创造  制造)纤维。

    会“咬人”的树还有很多。在我国辽宁东部的桓仁山区,也有一种会“咬人”的树——漆树。它的枝干像楸树,叶子肥大对生。春天,枝叶萌发出一簇簇绿里透红的枝叶,煞是好看。但是,当地人不仅不敢去采摘它,就连望一眼也觉得害怕,因为它的确会“咬人”。不少人不相信这种树真能“咬人”,冒犯了它,结果真的被“咬”伤了。凡是被“咬”伤的人,先是起带白顶的鸡皮疙瘩,然后浑身肿胀,眼睛、嘴巴只剩一条缝,痛瘁钻心,最后皮破流黄水。要经过多方面调治,轻则二十几天,重则两三个月才能康复。

    漆树中所含有的混合物质漆酚,会导致人产生皮肤过敏反应,所以就成了“咬人树”。

(1)、选出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球状物(破裂  破碎)     (创造  制造)纤维

(2)、请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出短文第3自然段的大意。
(3)、短文中介绍的会“咬人”的植物是
(4)、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火麻树会“咬人”的原因的语句,用“”画出描写被漆树“咬”伤后的症状的语句。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火麻树是荨麻科中稀有的常绿乔木树种。 B、漆树中含有混合物质漆酚,会导致人产生皮肤过敏反应。 C、火麻树的刺毛末端是一种带刺的薄壁球状细胞,细胞壁含硅,质脆。 D、人一旦被漆树“咬”伤,轻则需要调治二十几天,重则死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第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科学家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成味,否则就不称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会尝到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成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成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怪风揭秘

    ①在风的家族中,有许多成员被称为怪风。

    ②俗话说:“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是由于地面局部强烈增温,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它可以把尘土和一些轻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其直径在几米左右,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

    ③有一种风叫“焚(fén)风”,常出现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山谷和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区。一股气流越过山脉下降的过程中,通常会变得干燥,气温也会大幅度升高,这样就形成了焚风。焚风会使天气变得热而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④在怪风家族里,有一种“布拉风”,它常发生在黑海西北部海区、亚德里亚海的东北部海岸及地中海西北角。这种可怕的风是由陆地上空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布拉风所经之处,气温会迅速降低,常形成冰冻及风灾。其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曾吹翻火车,冻死不耐寒的亚热带植物,其摧毁力与破坏力极强。

    ⑤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它的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以上。人们习惯上把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发生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它危害极大,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1970年,台风曾光顾孟加拉湾,掀起高达6米的海潮,顷刻间吞没了20多万人,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⑥和台风相似的龙卷风是一种强烈、迅猛的小范围旋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⑦怪风虽怪,但如果巧妙地加以利用,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在吐鲁番,人们在高敞之处,建成一座座土块垒起的如蜂巢一样的小屋,那是葡萄干晾房。当焚风从一个个洞孔中穿过时,鲜美的葡萄就成了营养颇丰的葡萄干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闲话膏方

①膏方,又称青膏、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身与疗疾相结合,疗效明显,服用方便的中医特种保健品,乃我国传统医药学之瑰宝。

②青方有着悠久历史。我国现存最早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如肪膏、脂膏等,所治病症多为外伤。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保存11个方,其中包括2个膏方。

③唐宋时期,朝廷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膏方制剂有水煎去渣,取汁,浓缩及内服的特征,明清时期,中医膏方上至宫延御用下至民间,纷纷用于滋补养生,促进膏方完善成热,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④近代,          , 如《张幸青医案》非常强调要针对病人的体质与病因,因人、因病而施,这种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又如《了甘仁医案》中列举了大量使用膏方的案例,几乎每个案例都有对服用膏方者的具体体质和病因的分析,配方也更加复杂和细致。

⑤膏方的作用涵盖补虚和疗疾两方面。其药物组方有别于单纯“强身健体”的方法,也有别于一般“补品”,强调根据个体差异立法组方,合理配伍扶正药与祛邪药之间的比例和轻重,讲究“国本清源,攻守适宜”“阴平阳秘,以衡为补”,达到“治未病”效果。

⑥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要求增加;而生活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少运动等,使亚健康状态者增多。疾病谱改变后,冠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些因素让膏方在现代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⑦目前,开展膏方工作的医院越来越多,各地膏方节、膏方论坛开展得有声有色,膏方培训班举办越来越好,出版膏方专著越来越多。现代膏方发展速度惊人,尤其在南方地区,膏方为广大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如江苏、上海等地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1年上海使用膏方近30万料。

⑧膏方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内膏方市场一哄而上的现象令人担忧。有些医院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一味追求膏方数量及门诊量,不惜牺牲膏方质量。

⑨此外,目前膏方开方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级部门专家培训不到位,能开好膏方的专家明显不足。而青方的生产也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以至膏方的生产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甚至表示,现在膏方的合格率不会超过50%。

⑩为使膏方健康有序发展,要(    )制定出《膏方应用规范》、《膏方生产监督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各地区应(    )建立医院及开膏方的医生准入制度,建立加工单位准入制,(    )加强膏方生产各环节监督,(    )开展专家培训,对开方医生规范考核。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动物们的神奇“耳朵”

①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声波和信号不绝于耳,充满了整个世界,而其中的大部分信号人类是听不见的,动物却可以听见。究其原固,不得不提到它们的神奇“耳朵”。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们使用的声音,人类能听到的还不到10%。人类的耳朵能听见频率在20~20000赫兹的振动波,但是,猫科动物能分辨出30~4500赫兹的声音,狗的听觉的最高极限是60000赫兹

③频率在20赫兹以下的振动波叫次声波。虽然人耳听不见它们,但却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它们。使用次声波进行通讯却是一些动物的拿手好戏,(  )音调低沉的次声波能通过地面贴着土层传播,声音的来源无法被辨认,(   )不易被捕食者发现,次声波还具有传播距高极长的优点,因此,一些雄性动物经常用蹄子踏击地面,通过发出次声波来发号施今。

④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是另外一类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却被鸟类中的油鸱、金丝燕,喷乳动物中的蝙蝠、海狮和鲸类等广泛利用,例如海豚和海豹可以发出和听到水下高达18万赫兹上下的声音。

⑤哺乳动物的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耳廊为哺乳类动物所特有,内有弹性软骨支持,成为高度精巧而灵敏的集音装置。不过,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类哺乳动物耳廓的构造却很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耳朵”。

⑥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硕大的“招风耳”。大的耳朵可以增加收集声音的面积,从而更清楚地听到声音。一般来说,夜行性的或在开阔地带生活的哺乳动物的耳朵都比较发达,如蝙蝠、兔类等。

⑦耳朵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直径约为2米,听觉非常敏锐。由于耳部的褶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还能顺便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阅读理解

衣服的演变

    ①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历史上已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有些动物的毛皮相当柔软,而且具有保暖的功能,于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把兽皮披在身上。后来,他们又用兽骨做成针,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了。

    ②到了夏天,古代的人类就将树叶、野草缠绕在身上,当作“衣服”。但是,树叶和野草容易枯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品。首先是将葛藤类的植物编结成网,“穿”在身上;之后 , 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茎或皮可以撕得更细,于是编了更细密的“衣服”,而且韧度也增加了。

    ③人类自从开始畜养一些动物,例如羊、兔等后,发现它们身上的毛较长,不但柔软而且温暖,于是便用来作为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最常见的毛是绵羊毛。羊毛剪下来以后,首先分出等级,洗涤、梳理、纺纱之后,就成了一匹匹的毛布。A.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

    ④除了植物性纤维和动物性纤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纤维呢?当然有。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B.例如用石油化学制品所制成的纤维有尼龙、聚酯、亚克力和石蜡。你也许还不知道,由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也可以制造出人造丝和醋酸纤维呢!人造纤维的优点就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我们的袜子、衣服以及毛毯等,很多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如果再加入特殊材料,还可以制成有特殊用途的衣服。如潜水服,穿上它可以防止人潜水时体温散失过快,造成失温,同时也能保护潜水员免受礁石或有害动物、植物的伤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