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须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 B、“田园综合体”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 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 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 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题目。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祷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学上的智的价值

郁达夫

    ①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一首诗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种目的意识,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的那一种文学上的效用。

    ②智的价值可以测定,就因为它有种种阶段的不同。譬如词曲、喜剧、纯抒情诗等文艺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较少,但它们的价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两种价值的增重来补足。故而测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光以一种标准来立论,是危险得很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

    ③当然有些文学如散文、史传、论文之类,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

    ④在批评文艺作品的时候,少有人固执着逻辑的法则。可是不合逻辑的文学,终究不是伟大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剧的两种,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一贯等弊病,当然不是大文学家所应有的东西。还有在有些抒情诗里偶尔一看,觉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呓语,但你仔细去一想,或以自己的体验来一度诗人之心,则外貌似乎矛盾、无据、不通的文学里,也会感到无上的真理。

    ⑤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的解释,最浅近的一句话,是对读者智识信息的给予。不过光是智识的供给者,并不是多是文学,例如代数、几何教科书,虽能给予我们智识,但这些谁也知道并不是文学。所以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非要和情感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总和起来,才能判断的。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当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增加智识的这一件呆事上。

    ⑥其次要说的,是文学上所谓的智识,和科学上所说的智识的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在科学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为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在这一点上,各文学家对于写实主义的界说,很有争论。不过纯科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们的那一种议论,当然是有语病,但在实际,则文学含真实性愈多,内容也就愈充实而健全的一句话,真是千真万确的。须知真实性有相似性和适合性的两种,于证明事实时,当然是着重前者,于贯彻全体时,当然非适用后者不可。

    ⑦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入”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己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作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己,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诂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②“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③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只有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才会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11月3日,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两例患者,其体检样本经中国疾控中心检测,于11月12目中午确诊为肺鼠疫病例。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即日起重点筛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

    自2019年11月12日至2019年11月15日,在传播媒体中共有与鼠疫事件相关信息49,491条,其中来自微博的相关信息最多,总计26,295条,占比53.13%。据舆情发展趋势显示,事件于11月12日晚发酵,13目热度达到顶峰,在北京市卫健委回应后,关注度逐渐下降。

    此次事件中,“是否出现传染患者”“如何预防鼠疫”“鼠疫如何传播”成为网友舆论的焦点,“病例”“北京市”“患者”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因媒体的科普, “旱獭”、“跳蚤”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主题词。此次事件中,中性情绪占比82.21%,负面情绪占比17.18%。

(摘编自新浪网)

材料二:

    鼠疫又称黑死病,属于甲型传染病。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达50%-80%。个人防范应注意防止跳蚤叮咬,避免接触动物尸体,避免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如突现发热、寒战、淋巴结发炎肿痛或呼吸急促且伴有咳嗽或血痰等症状,应及早就医。如今已有有效药物对症治疗鼠疫,尽管鼠疫会造成极高的死亡率,但是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阳光直射或摄氏100度煮沸1分钟均可杀死细菌。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是抗生素,主要是链霉素。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鼠疫治疗都表明,链霉素是对付鼠疫的首选药物,无论对哪一型鼠疫都有效,只是用量对应不同鼠疫类型有差异。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用药量大,腺鼠疫及其他各型鼠疫用药量较小。不论哪一型鼠疫,早期、足量给药,再加上一般性治疗,如急性发热期病人应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丰流质饮食,肿大淋巴结的局部治疗初期多采用冷敷法,就可以有效治疗鼠疫。

    历史上导致人们大量死亡的鼠疫,主要是因为没有特效药物和有效隔离,即便在1910年发生的东北大鼠疫还没有键霉素等特效药,但通过隔离和一般性治疗也能战胜鼠疫。在今天,鼠疫当然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与链霉素可以一起使用的还有四环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霉素、唑诺酮类反磺胺等多种有效药物。总而言之,在预防措施到位以及有效的药物治疗前提下,对于鼠疫我们已经无须“谈鼠色变”。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锡林浩特市公安局网安大队民管在日常工作巡查中发现,一网民“燚某”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一则关于:鼠疫的谣言信息称:“过两天可能内蒙古鼠疫爆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不止那两个人被确认为鼠疫了。” 鉴于该微博内容敏感,舆论负面影响严重,有可能引起市民恐慌,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网安大队展开调查,经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方核查后,确定该微博内容不属实,并第一时间将涉及散布谣言的李某依法传唤至锡市公安局接受调查。

    经查,李某道听途说他人传染鼠疫的信息并未核实发到自己的微博,该信息夸大事实、严重偏离事实真相,李某本人对其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供认不讳。

(摘编自头条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