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C卷)

现代文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  休息)时,他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盼望  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裁  载  栽)了好些花籽,不久,就回国去了。后来,鲜花盛开了。高尔基看着(zháo  zhuó  zhe)窗前怒(lù  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 好的思想啦, 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 ……那么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 须)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啊,“给”永远比“拿”愉快!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字、词。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拿”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要说汉语

    大家都知道,联合国使用的六种正式语言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在联合国召开的各级会议上,代表们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发言。但是,汉语能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地进入国际性的重大会议,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那时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会议上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汉语是不能使用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著名的外交家蒋作宾先生到会后,就向大会提出,自己要用汉语发言。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一些国家代表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是惯例不能随便改;二是中国文字太难懂,不易推广。

    对此,蒋作宾先生一一作了义正词严地反驳: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排除掉,而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对中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你热爱她,你会发现她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到了中国代表发言的时候,蒋作宾庄严地走上讲台,面对世界各国代表,他神情自若、不卑不亢地用汉语进行发言。

    他一开口,就让所有的代表震撼了,他们在下面议论起来。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áng  shǒu  tǐng  xiōng地走下讲台。

    散会后,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国际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听到汉语,中国真了不起!

    从那以后,经过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最终使汉语成为联合国正式的使用语言之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让我盼来了。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地,地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④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拔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⑤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⑥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⑦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