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想,历史应该是一首歌曲,而20世纪是歌曲中最为②____的旋律。20世纪的历

    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历史在①____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让我们着对历史的回忆,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去感受那久已忘怀的时代。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ài 补 B . zǎi 补 C . zǎi 谱 D . zài 谱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振聋发聩 B . 震撼人心 C . 震耳欲聋 D . 振振有词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 B .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情感。 C .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注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 D .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融入了民族的情感、血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 )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 )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1)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 . 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C . 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D . 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3) 某市各部门联合发出“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倡议书,倡导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陶子和家人在饭店就餐,妈妈用自己的筷子给陶子夹菜,陶子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疼爱,但此时应该说( )
    A . 妈妈,您不要给我夹莱了,我自己能夹,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再说,多不卫生啊! B . 妈妈,谢谢您。但您自己吃吧,不要给我夹了。 C . 妈妈,谢谢您。但我们应响应号召,用公勺、公筷夹菜,这样更安全、更卫生。您说呢? D . 妈妈,我们要响应号召,不要用您的筷子给我夹菜了,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 词的结尾词人酣然醉卧,以此排解贬谪之苦,物我两忘。 D . 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2)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句“花动一山春色”展现了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的情景。句中“动”字用得妙,妙在运用了①手法,将春花与春色有机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②的春天。

  • 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Z】

    夜游孤山记(节选)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 , 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一奚童 , 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有删改)

            【注】①湖:西湖。②辋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院。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④麓:山脚下。⑤奚童:童仆。⑥林处士:林逋,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

    鹤子”之称。⑦沮洳(jù rù):低湿泥泞的地方。⑧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无与为乐者念:

    一奚童从:

    亭适踞湖山之中盖: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3) 【甲】【乙】两文同为夜游,都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以此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说说情感的不同之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在叙事中抒发情感。
    (2)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绘鸟儿争春的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3) 傍晚时分,你驻足溪头,看见水中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灵动画面,不禁吟诵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 ”两句。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她静静地站在十米高台上,耳朵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

            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紧贴在台边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

            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自如得活像一条在水里游动的鱼,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然难度系数是3.2,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

            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已经伴随着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于水中,几乎没有落水的声音,只看到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

            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洪亮。

            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第四跳成绩让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差距锁定了这枚金牌。最终,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夺得了这枚金牌。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技“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

    (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1至5段,主要展现了全红婵跳水时完美的动作和现场的氛围。 B . 选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14岁小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第四跳的精彩表现。 C . 在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最终以四跳满分的“断层式”成绩获得女子10米跳台的金牌。 D . 根据选文内容,可拟写标题为:14岁小将全红婵斩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全红婵比作在水里游动的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红婵跳水动作的自如、灵巧、活泼。 B . 多次写全场的反应,是为了渲染现场紧张热烈的气氛,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C . 侧面描写观众从“肃静”到热烈地“呐喊”的反应,衬托出全红婵第四跳的不同凡响。 D . 选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都报道了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决赛事件,都十分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不隐含作者的主观情感。
    (3)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完成表格

    链接材料北京时间8月5日,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夺金,另一位中国选手陈芋汐摘银!在决赛中,全红婵的

    第二和第四跳发挥出色,所有裁判都给出了10分满分的好成绩,第五跳有效分也拿到了满分!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33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第9次包揽冠亚军!

            祝贺全红婵、陈芋汐!祝贺跳水“梦之队”!(选自中国日报网,有删改)

    篇目体裁新闻要素及事件呈现方式写作意图
    选文新闻特写让读者在知晓“全红婵夺冠”的同时,详细了解“全红婵是怎样夺冠的”
    链接材料让读者迅速了解全红婵夺冠这件事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社区全民健身月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中,活动策划组志愿者陶子收集了不少有关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材料。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特征及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调查》)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一般人的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一般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提高体内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69岁的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晨光舞动,时而“白鹤恋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工程的稳步推进,十四届全运会举办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老百姓上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王颖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的健身爱好者。“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平时利用闲暇时间做瑜伽、有氧操,就连怀孕期间也没断过。”“有一次上英语专业课,主题是久坐和健康的关系。我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分享健康知识。后来很多学生改变了下课也坐着的习惯,在课间都站起来休息,那个场景很有趣。”王颖冲笑着说。

            ④疫情笼罩下,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加。打开几款健身App,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光明日报》)

    (1) 为普及科学体育知识,陶子根据材料二,梳理并制作了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的宣传图,下列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结合材料三,陶子向社区居民宣传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想群众所想,有效解决了健身场地不够的问题。 B . 全运会成为了老百姓一展身手的舞台,人民群众健身意愿持续增长。 C . 随着“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D . 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备。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陈英华

    —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

            ①勾稿、配色、刺绣……绣娘陈英华不仅精通平针绣和乱针绣等针法,同时运用调和配色、独创针法,将熠熠星空绣制成艺术品,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技法与创新活力。

            ②午后斑驳的阳光,从绷架上透明的黑色绢纱缝中漏下来,让一缕缕丝线闪动着光……陈英华将细如发丝的蓝线,分出1/16,穿过绣花针,先在刺绣面料上绣一个小点固定丝线,然后选定附近一点,从上到下刺过绢纱,留下一道线痕,再寻合适位置,从下往上刺,续上下一段弧线。一段紧接一段,眨眼工夫,就勾勒出星空边缘的一角。这是一幅制作中的苏绣《玫瑰星云》,也是陈英华“星空系列”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③2003年,30多岁的陈英华在天文观测站第一次看到哈勃望远镜下的璀璨星空:黑暗中发光的天体、雾状缥缈的星云,星空之美令人震撼。“具有折光度的丝线与闪耀的星空,有着相通之处。”陈英华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尝试:用针线勾画星河光影,将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

            ④陈英华介绍,“星空绣”强调的立体感、层次感、光影变化,对传统苏绣提出了新挑战。

            ⑤“星空绣”讲究“色彩绚丽”。陈英华历时半年创作的《蟹状星云》便选用了上千种配色。陈英华介绍,选出来的色彩和绣出来的颜色,有时并不一致——光照的变化、面料底色的不同、周边色彩冲击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颜色效果,只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对比尝试。

            ⑥“刺绣从浅到深可以分层加色,由深到浅只能拆线重来。”从一次次失败中,陈英华摸索出了经验:比如《蟹状星云》外延的红色光晕,开始使用了暗红色丝线,但怎么绣都觉得不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照片,发现红色部分有着细微的光影变化,她便通过分层加色的办法,增添了桃红和赫红丝线。陈英华发现,丝线本身的质地,也会影响光影变化。为了更好体现“闪亮星空”,陈英华的秘诀是调整色差:横向的线要“亮一点”,竖向线的颜色则要“压一压”。

            ⑦成功的另一半来自针法。“传统苏绣的平针绣端庄规矩、顺滑实在的效果,与浩瀚星河虚无缥缈的感觉存在差距。”陈英华介绍,星空之美在于神秘莫测;“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一针一线没有模板可依,一招一式没有定法可循,运针下线全靠匠心独运。

            ⑧虽说“无规则”,但必定“有原则”——要根据每幅画面不同的主题、每团星云不同的走向、每束光彩不同的流转,来判断和调整每一步最合适的针法,改良已有针法,追求“针乱神不散”的感觉。

            ⑨在《玫瑰星云》的创作中,陈英华先从颜色最亮最浅处着手,顺着光晕走向,选用细丝线,运用交叉针法,绣出长短交错的针脚,勾画出星空边缘的线条轮廓、大块色彩。画面阴暗的部位,她自创用一种叠加交叉又略带弧度的长针,由浅色到深色逐层着色,强调光与影的细致转折。最后的步骤才是中间的大片过渡地带,她选出几种过渡色用手捻磨,将若有似无、轻盈柔和的极细丝线与循序渐进、缓缓过渡的“擞和针法”互相融合,增强构图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⑩在2021年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星空系列”刺绣作品获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特别奖。面对荣誉,陈英华十分淡然:“要能坐住冷板凳,才能传承和创新。”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11日,有删改)

    (1) 陈英华创作“星空绣”时遇到哪些困难?她是如何解决的?请简要概括
    (2) 第③段描写陈英华回忆里的星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标题新颖别致,既明确了写作对象,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 . “星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针法的“无规则”,但并非全凭感觉运针下线。 C . 本文善于写人、摹景、状物,虽只有寥寥数语,但画面感极强,极富视觉冲击力。 D . 文章详细叙述陈英华刺绣“星空系列”作品的全过程,行文条理清楚明了。
    (4) 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中描写环境的画线语句的作用。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 9.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底两万里》中,海底世界的奇幻美妙、潜水艇的强大功能,都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 . 《朝花夕拾》中,自从长妈妈赠“我”《二十四孝图》,“我”才知道做孝子并不容易,还必须要像“老莱”一样不顾性命,才能感动神明,出现奇迹。 C . 《骆驼祥子》中,祥子非常佩服高妈,认为高妈比一般男子有能力。但对于钱的处置办法,他不敢听从高妈的主意,总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 D . 《红星照耀中国》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 10. 陶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其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 11. 某班开展以“话说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如果你是该班的一员,准备发言,请你结合实际,在班会上谈谈当代青少年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150字左右) 

五、写作(5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的文人雅士,或走遍名山大川,享受荡涤心灵的自然之旅;或静坐书斋,饱读诗书,纵览古今,享受激荡思想的阅读之旅。现代人的旅行选择更多了,科学之旅、人文之旅、艺术之旅、玩乐之旅……不胜枚举。

    请你回想自己最精彩最难忘的旅程,以“    ▲    之旅”为题,写一篇文章与我们分享吧!要求:填上恰当的词,补全题目;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抄袭、套作;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