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社区全民健身月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中,活动策划组志愿者陶子收集了不少有关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材料。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特征及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调查》)

        材料二: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肌肉更发达,收缩力量更强,心跳搏动更有力。一般人的心脏每次收缩输出血液50~70毫升。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输出80~100毫升,甚至更多;一般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而经常锻炼的人只有50~60次。由于心脏收缩时输出的血量较多。心跳次数减少,使得心脏在每次收缩后有足够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更好地工作。同时,由于运动时肌肉有节奏、有规律收缩与放松,使静脉血液回流加快,供应心脏本身营养的冠状动脉扩张。这不仅有利于心脏工作,而且能使心脏得到更多营养。

        ②经常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可以提高体内氧水平与代谢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所以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③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灵活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快、更准确,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协调,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也会提高;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由于锻炼过程中肌肉活动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获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就需要呼吸器官加倍工作,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肺活量明显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减低,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摘编自《社区居民体质与健身》)

材料三:

        ①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馆、足球场、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居高不下;湖南常德69岁的市民王金玉热爱太极,早上和体育中心太极站的队员们随晨光舞动,时而“白鹤恋翅”,时而“海底捞针”,很是惬意。

        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371.3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长亮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等工程的稳步推进,十四届全运会举办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群众赛事活动,老百姓上全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

        ③王颖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的健身爱好者。“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平时利用闲暇时间做瑜伽、有氧操,就连怀孕期间也没断过。”“有一次上英语专业课,主题是久坐和健康的关系。我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分享健康知识。后来很多学生改变了下课也坐着的习惯,在课间都站起来休息,那个场景很有趣。”王颖冲笑着说。

        ④疫情笼罩下,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推出直播平台以及手机App,社交平台上健身内容也迅速增加。打开几款健身App,跑步、瑜伽、骑行、舞蹈、动感单车……种类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教学,还可以搭配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北京体育大学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提升和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全民健身,为了全民健康》,《光明日报》)

(1)、为普及科学体育知识,陶子根据材料二,梳理并制作了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的宣传图,下列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结合材料三,陶子向社区居民宣传我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成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想群众所想,有效解决了健身场地不够的问题。 B、全运会成为了老百姓一展身手的舞台,人民群众健身意愿持续增长。 C、随着“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D、线上线下一体、运动休闲兼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完备。
举一反三
“倡导低碳生活”主题演讲活动 

〔材料一〕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选自姚雪痕《低碳生活》,有改动)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以下是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千瓦时)×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 千米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 千米到 1000 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1000 千米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选自 2009年12月8日《中国环境报》)

〔材料二〕

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

(选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三〕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专门研发“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完工的同时,生态修复也接近尾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尽显其中;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作为造雪用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场馆建设的亮点,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让人们在尽享冰雪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除此之外,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根生活。

(选自 2021年2月 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四〕

生活图景一:唐代邛窑生产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它由瓷器制成。省油灯初看与普通灯盏没有大的区别,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后,可省一半的油。

生活图景二: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生活图景三: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以及马、驴等牲畜。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选自《揭秘古代人的低碳生活》,有改动)

班级准备举行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搜集了上面四则材料作为演讲素材。请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诞生以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也包括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辅助于教育应用、建构教育场景、重组教育中的要素或者重构教育过程,均属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让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人工智能+教育”的尝试,其效果令人赞叹。例如,在精准教学方面,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合肥、福州等一些中学开展的高效讲评课,将原本需要45分钟的习题讲解压缩至15分钟讲解共性问题,其余时间用于分组讨论或拓展学习。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要被作为“术”,提供科学知识与核心技术的内容载体和工具方法;也要被作为“道”,提供观念理念与思维认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最近在科技圈,最火的话题可能就是ChatGPT了。它是由Open 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似乎不管提问者有什么疑惑,ChatGPT都能给出答案。于是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未来将不再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然而,这一认知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目前,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人工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常常被等同或“混合”起来。其实,人工智能所体现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前者是人类赋予硬件或软件具有模拟人行为的一种能力,后者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决策或判断的能力。在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完成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规定范式的工作,但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因此,人工智能固然可以使教育过程最优化,但是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智慧。

材料三

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结构来看,它相当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分为两层: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厘清两者的关系后,我们不难发现,_。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面向人的,适合各种人的新教育才是具备个性化包容能力的智能教育生态。基于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使命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必然需要政府、人工智能教育机构、数字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共治,这是使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走向理性“善治”的制度化选择。

图1: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

②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

③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

④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

材料二:

①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

②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围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材料三:

①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

②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

③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并明确将升学率从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随着技术快速进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有删改)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村社(社区) 、企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家庭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劳动实践,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 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劳动观念; 因地制宜,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 落实措施,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

(来源《重庆市綦江区关工委调查报告》2021年,有删改)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清华附中初21级年级组长张彪老师介绍,劳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生产生活中蕴含的智慧。“以全年学农‘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实际劳作中,他们结成一个个小分队,既有分工也有协作。再比如丈量土地时运用到了数学知识,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也有助于生物、语文等能力的提升。”安徽省合肥市幸福路小学教师江莉娟本是一名音乐教师,出于对花草树木的喜爱,主动兼职了学校的劳动课。除每周固定开展劳动教育外,但凡有空,栽花种草、田间管理、果实采摘等活动她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加入。据了解,围绕师资建设,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加强“专业+志愿”培养,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人、工匠大师等136人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师,带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有删改)

班级拟组织“嫦娥冲霄汉·科技耀星际”知识科普活动,下方是收集的部分材料,请你参与筹划,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今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

在《开学第一课》现场,航天科技集团黄昊表示,月球是我们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通过研究小小的土壤,可以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甚至太阳系的奥秘。

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挖的土,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土壤。嫦娥六号是落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撞击坑。在这“挖土”,可以获得月球最古老的岩石或者月壤的样本。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次任务之一,嫦娥六号的具体难点,一是整个着陆过程特别难,月球背面相对要崎岖,有高地、有低洼,要求着陆更准确:另外一个难点就是通信难,月球背面不能够直接通信,必须经过一个二传手——中继卫星。特别是起飞需要落点的准确位置,确定所处位置才能准确入轨,这就要求航天器更“聪明”。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材料二:

嫦娥六号有四大“神器”,它们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呢?

上升器和着陆器落月挖土,挖土成功后,上升器起飞,带着挖来的土与轨道器汇合后,自动把挖来的土放进返回器里,也就是返回器里。最后,轨道器带着返回器返回,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单飞”,带着月壤满载而归。

(有删改) 

材料三:

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材料四: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命名为“嫦娥工程”,画出“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蓝图。嫦娥一号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就是要实现绕月飞行的目标。

6月25日下午,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湛蓝的天幕之下,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到家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激动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主持我国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尽管已是八旬高龄,每逢探月工程的重要节点,他仍坚持到场见证。“17年来,“长征”火箭以全胜成绩六送“嫦娥”飞天,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向下一次成功发起挑战。”这位已经奋战61年的航天老兵豪情满怀。

从望月抒怀到着陆月球,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创造中国纪录到实现世界首次,中国探月在20年里实现历史性跨越,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