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1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划线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qī年        免zhòu        lù力         纵横bì阖 B . kuì镜       刀zǔ          商jiǎ         睚zì必报 C . juàn      shuāi絰       dàn食        狡兔三 D . bèi心       qián师       jiǎo命        鬼鬼祟suì
  • 2.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之甚矣                蔽:受蒙蔽 B .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细微 C . 函陵                  军:驻扎 D . 去不义                  亡:逃亡
  • 3. 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之    王蔽甚矣                 将焉取 B . 以    皆美于徐公               劳师袭远 C . 于    以其无礼晋               有求 D . 其    且行千里,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 4.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 . 夫人之力不及此 B . 秋毫不敢有所近 C . 寡人不祥 D . 今齐地方千里
  • 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 距关,毋内诸侯
  • 6.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吾妻之美我者”中划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秦师遂 B . 孟尝君其疾也 C . 项伯杀人,臣 D . 缒而出
  • 7. 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状语后置句) B .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省略句) D .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 8. 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集市中和朝堂上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B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困难。 C .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远方的君主防备着这件事,恐怕不可以吧? D . 文倦于事,愦于忧。 我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
  • 9.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的刘向考订整理。 B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 .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 D .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二、句子默写

  • 10.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的启发是: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齐威王积极纳谏,下令:群臣吏民,,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请往谓项伯,。”

    ⑤项伯帮刘邦说情,对项羽说:“,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羽答应了。《鸿门宴》

三、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 . 第三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 苏轼说“子厚(柳宗元)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 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的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 .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 . 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四、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材料二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汴州等。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都会,其影响力在于规划布局的严整性、山水形胜的优越性和天赋庄严的神圣性,核心在于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体系完善。《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资料和《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开封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最里为皇城,主要为宫殿区;再外为里城,为官衙与市民区;最外为新城,新城与里城相互沟通。一千年前的开封排水设施相当完备,还有专司城市救火的“探火军人”,还有官办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机构。按西方观念,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开封的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备,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街市制度兴起。从西周到唐朝,我国城市建制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比如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有坊墙,每天定时关闭坊门。这种坊市建制以便于统治管理为目的,突出政治中心地位,不利于商业发展。开封是中国城市史上由古典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变的开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率先转型的城市之一。当时的开封拓宽街道,拆掉坊墙,允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商业店铺沿街兴建,形成街市,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沿街建筑鳞次栉比。

        商业贸易繁盛。当时宋朝首都东京,人口达百万,居民、商人经商不但不受空间约束,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夜市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开封城有大量的酒肆、店铺、勾栏、瓦舍,它们毗邻主要交通干道,有的酒楼内设雅间近百间,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有的街道甚至以本街区标志性的酒楼命名。这些商贸餐饮娱乐场所的出现,将市民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开封已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商业大都会。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开封等城市灯火辉煌;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这样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那时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规模不过万人。正如《哈佛中国史》的评价:“(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

        (取材于张杰、张清俐《北宋东京城:凸显商业与开放》)

        材料三

        北宋对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为城市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化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这种氛围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

        东京城是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填词作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相比起唐诗,宋词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和词语也更通俗化,这不仅更受底层人民欢迎,也更利于民间传唱。宋代散文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并走向成熟,话本小说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书法艺术继晋承唐,技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宋代绘画不仅表现为一门艺术,更表现为一种技术。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书画行业开始兴盛。东京城最繁华的街市高头街、大相国寺一带的庙会,都曾是书画商云集之地。年关节日,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在市场上热销。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东京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道经、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其绘刻之精美让人赞叹不已。

        对于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说,东京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呈现东京的繁盛景象,“一画一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孟元老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对都城写实性的描述,让后人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了向往。

    (取材于朱金中《开封:繁华如梦境的宋代文化》)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 B . 富庶:“庶”字共十画 C . 决口:不能写成“绝口” D . 淤塞:“塞”字读音为“s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第1段中的划线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B . 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 C . 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 D . 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 B . 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 C . 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D . 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
    (4) 根据材料三,关于北宋文化兴盛的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 宽松的文化政策 B . 文人创作的相对自由 C .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5)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
  • 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 . 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表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 . 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D .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 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 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五、文言文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 . 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 . 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 D . 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2)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以:自才不及崇 / 皆以美于徐公 B . 而: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 . 焉: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 君何辱讨 D . 其:上览表,益加悼惜 / 谓妻曰
    (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 . 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 . 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 . 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 . 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 . 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5) 请把材料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6) 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也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六、小作文

  • 15. 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结合原著人物或情节,150-200字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可悲或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七、命题作文

  • 16. 作文

        “敬人守礼”,“守正逐本”是我们学校的德育核心。“礼敬先贤”,“敬仰英雄”是我们国家的道德信念。70周年国庆庆典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与习主席同登天安门城楼观礼,就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英雄”的礼敬。礼敬英雄,守中华精神之正。

        古往今来围绕“敬”更有诸多的名言警句,比如:

        ①席勒: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②巴尔扎克: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③司马光: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④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⑤郁达夫: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

    以上这些有关“敬”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说敬”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