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1)、本文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2)、“我”和老伴对三角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用原文填空。

憧憬————感伤————惊喜

(3)、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有什么用意?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⑨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作文

朱光潜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呢?

    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划线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因为要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阅读回忆性散文及小文同学做的批注,完成下题。

永远的先生

(苗理洁)

①潼湖镇黄屋村口的大榕树旁,有座清代的古建筑——敦伦书室。黄自权是村干部,乡亲们都亲切叫他“权叔”。

②权叔平日喜欢来书室周围逛逛。这座本将倒塌的古建筑,近年经过镇政府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修缮得焕然一新。如今这里是红色教育基地,权叔满心欢喜。没人知其缘由,只有老人深知,自己是怀念曾在书室度过那短暂而又愉悦的时光。

③每当望着书室门前那被无数人踩出凹凸脚印的麻石石阶,权叔眼前总是浮现一张清秀的面庞,心里泛起丝丝的暖意。多少年了,这张脸庞的五官一点都没有模糊,依然是那么清晰,那是他敬爱的先生黄卓如。

④权叔打开记忆的闸门,任凭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⑤1943年,黄自权9岁,早该上学的年龄,但贫困的家境令他无法进入学堂读书。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灾难,加之地主的剥削,黄自权家与广大劳苦大众一样,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哪敢奢望读书?

⑥书室朗朗的读书声吸引着劳动回来的小自权,他情不自禁停下脚步听一会读书声,上不了学,哪怕听一会也是好的。书室先生注意到这个每日在书室外听课的孩子,他详细寻问小自权家里情况,然后和蔼告诉他,可以来读书,并且不收学费。

⑦小自权兴奋跑回家告诉母亲上学之事,母亲欢喜地流下眼泪:“阿仔,你遇见贵人啦!”母亲反复叮嘱他要乖乖听话,好好读书。他牢记母亲的话,珍惜先生对他的心意,每天一早到书室,帮先生打扫房间卫生和课堂卫生,还清理厕所。先生教他识字,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教他简单的计算。他记住先生谆谆教诲:做人要勤劳,要善良,要诚实。人生路上,勇往直前,不要怕困难。尤其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信条。

⑧多么好的先生!他的话总是给人温暖和鼓舞的力量。先生动听的语音,仿佛一盏明灯照进心间,顿觉亮亮堂堂。都说孩子最直观,他们眼中的先生就是一个大好人,但也感觉先生好像在防备着什么。有次,有个同学恶作剧大喊:“警察来了!”先生听闻立即离开书室躲避。事后他严肃批评这个孩子,以后不可随便开玩笑。孩子们哪知道,此时的敦伦书室是中共一个秘密联络点,黄卓如先生是中共秘密联络员。他的任务,就是以教书、办夜校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组建中共潼湖区委。

⑨一天,先生没有来上课,他卧室的行李也不见了,先生突然不知所踪,小自权顿时感到心里空空荡荡,不觉悲从中来。失去先生的呵护,他读不成书,又随母亲从早到晚在菜地劳动。但先生教导他做人要诚实、要勤奋、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铭刻在心,努力践行,他是村民眼中的乖巧孩子和诚实少年。

⑩失去先生教导的日子,他无数次在书室徘徊,寻找先生的踪影。

⑪转眼到了1949年秋,惠州解放,小自权也从瘦弱少年长成英俊小伙。由于自权在村民心中的良好口碑,他被推荐为生产队长。一日,他接到通知到公社集合,没想到,见到日思夜想的先生!此时,黄卓如受命调回潼湖,担任潼湖区区委书记。分别数年再相逢,先生成了他的领导,黄自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紧握先生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黄卓如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选你们当村干部,就是信任你们,大家团结一心向前走。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⑫几十年过去,那次相聚的欢欣深深镌刻在黄自权脑海,他记得自己激动地表示:“我一定好好干!”群众有困难找他,他总是想尽办法解决。群众信任他,拥戴他,生产队长一干就将近30年。上级领导来检查或者公社开表彰会,请黄自权谈体会时,他总是把先生放在嘴边:“先生教导我要做好人,要好好为人民服务。”黄自权在敦伦书室只读了一年书,但他这辈子都认定,黄卓如永远是他最崇敬的先生。









【提问式批注】为什么黄自权的母亲说“阿仔,你遇见贵人啦”?



【赏析式批注】









【补充式批注】时隔多年与先生重逢,黄自权定然心潮澎湃。


【感想式批注】时光荏苒,先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