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作文

朱光潜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呢?

    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划线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因为要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阅读全文,参照以下文章思路图,完成题目。

①概述托尔斯泰的儿子《回想录》里叙述的故事。

②结合作者论述的观点,谈谈这一处大段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③对于“学文”来说,“临贴”和“写生”具体指什么?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不能换成括号中的句子。

①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人们会以为这样咬文嚼字是迂腐。)

②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愧死。)

举一反三
阅读谢枚琼的《清香飘远》,回答相关问题。
      ①农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天大清早,母亲便盘算开了,对我说,中午要煮上12个鸡蛋,你姐夫值班没回来,把你堂姐喊过来吃吧,每人吃两个,再留两个给俺孙子橹橹晚上吃,今天礼拜六,他下午会从学校回家。
      ②母亲从来都把三月三吃鸡蛋当成一件郑重的事情对待。她说着就忙开了,当然还不忘分派父亲干活,二老默契分工,父亲负责去煮鸡蛋,剥壳,准备姜片、红枣、枫球子、路边荆之类中草药配料。鸡蛋自然要是那种青壳蛋,早早就托乡下亲戚捎过来了。母亲呢,则将买回来的地菜放入水池清洗,那是个细致活儿,因为采自田野山间的地菜难免掺杂着泥沙,需仔细才能洗净,还得把黄叶去掉了,地菜从根到籽都是可以一起煮的,择好洗净然后扎成一把煮;一把新鲜的地菜,青青翠翠,缀着些碎碎的白色的小花朵,仿如会眨眼睛的星子一不小心跌落在一汪清水里边。
      ③每每其时,我是帮不上忙的,而且母亲也从不吩咐我哪怕是打个下手什么的。我且袖手旁观吧,看着看着,我似乎就闻到了一缕清香正在房间里袅袅地飘散开来。母亲那专注的样子,仿佛正在享受一个惬意的过程。
      ④正当我无所事事颇感无聊之际,有朋友邀我一聚,便趁机出来。择一茶馆落座胡扯,随意间即聊到三月三的话题,友人猛然记起一般告诉我,今年的地菜不能吃。见他不像玩笑的神情,我有些不解了,忙追问原委,他一本正经地说,听说已经发生了食地菜中毒的好几例事件,有些还很严重,原因嘛,据说是今年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了。说得有板有眼,而可怜我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贫乏,只听得睁大了眼睛。赶紧就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显然听得也是一头雾水,连连追问个中原因,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便有些不耐烦地对她说,吃不得别吃了就是了,不就是一把地菜子煮几个鸡蛋吗?母亲沉吟了一下,就听到她在电话里面冲父亲嚷嚷,快别煮蛋了,中毒呢。而父亲肯定已将地菜和鸡蛋一锅子煮下了,我又听到母亲明显气急的话语,她在对父亲发着牢骚,平日里做事从不上紧,今日倒是手脚飞快的。老人家当然要心疼那十来个不能吃的鸡蛋了。事后回想起来,我轻描淡写的一句“吃不得就不吃了,多大的事啊”,对母亲来说却是让她倍感惊愕的,除了浪费了一锅清香四溢的地菜煮鸡蛋,她内心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了,几十年来的一个习俗,今天却不得不因为意外而放弃,她为之精心的准备,以及那份隆重的心情,也随着那一缕地菜鸡蛋的清香而一点点飘走。可以想见,此时,一个老人那无奈的眼神仿佛伸出了手指,要去抓住那正在一点点淡了又淡的清香的影迹。
      ⑤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地菜即“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地菜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叶嫩根肥,具有独特诱人的清香,想想吧,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初三,踏着一地暖暖的阳光,去旷野地采一把新鲜的地菜回家,煮上鲜美的鸡蛋,细细品尝着春天的气息,也将一年的健康吃了下去,何其快意。
      ⑥今年的地菜煮鸡蛋却由于一个不知始于何因且真假莫辨的传言而“鸡飞蛋打”了。一时之间,我因为母亲的怅惘而亦觉得心有不甘,于是打探起来,一时听说那纯粹是谣言,一时听说是某地受了污染而致使地菜不能食用。我和友人探究,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的说法,反诘道,那么所有的蔬菜都有毒了吗?直弄得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一稚童了。潜意识里面,那句“无风不起浪”的说法左右着我,我寻思着还是因为污染而使地菜不可食用的传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我们身边时不时地上演的一出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悲剧,已经司空见惯。空气,水,土地,这些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正被不断地腐蚀,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无时不刻不在逼近我们每个人,说不定在哪个近之又近的时点就将在我们自己身上得到印证。酸雨淋在我们头上,地沟油摆上了我们的餐桌,污水就在我们身边横流。面对一桌看似丰饶的菜肴,我们都有过慨叹,味同嚼蜡不提,连“吃个放心”似乎都已成了奢望。什么时候那丝丝缕缕醉人的清香已飘得越来越远了呢?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视野里沉积了厚厚一层尘埃
      ⑦清香已然远去,在我心中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惆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瘦羊博士”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是吉祥之物。《东观汉记》中载有“瘦羊博士”的趣闻,说的是东汉建武年间,朝廷每年腊月都赐予博士(中国古代一种官职)一只羊,但羊有大小肥瘦,于是有人建议杀羊分肉,以求平均。有一位叫甄宇的博士,抢先挑最小的羊取走,其他人也就不再争执了,甄宇因此留下“瘦羊博士”的美名。后人即用“瘦羊博士”形容那些克己让人的人。

       生活中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妥善处理这些矛盾。矛盾的解决,需要具备各种具体条件。但作为矛盾的当事方,做到一个“让”字,则往往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宋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讲:“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曹操在《礼记令》中也说:“礼让一寸,得礼一尺。”事实上,许多事情如果各不相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而高姿态、高风格者带头礼让,则可能使僵持不下的矛盾迎刃而解。

       “谦者,德之柄也;让者,礼之主也”。小时候,常听大人讲“孔融让梨”“王泰让枣”的故事,后来又从史书中读到古人许多让道、让功、让利的典故,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六尺巷”的佳话。相传,清朝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因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飞书京城向张英告状。张英回了这样一封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一个“让”字,让出了谦谦君子的风度,让出了邻里之间的和谐,更让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代社会,人们本应更懂理知让、崇尚文明,但礼让却反而成为稀有素质。公交车上,为争座位大动干戈者有之;车辆、行人为抢道而酿出交通事故者有之;甚至有人地上“任性”还不够,居然在万里高空的飞机上为争抢座位和行李架而上演“全武行”;至于一些人在成长进步上的争名、争位现象,更加屡见不鲜。种种乱象陋行,较之古人的礼让精神,可谓天壤之别。

       无论在什么时代,礼让都是一种人格修养和高尚品德,是从灵魂深处溢出的怡人芬芳。人与人之间只有做到文明礼貌、相互谦让,才能减少摩擦,消除隔阂,拉近心理距离,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反之,如果凡事斤斤计较,相争不让,生怕吃一点点亏,不仅会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使本来很小的事情酿成大祸,还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理智、不礼让、任性而为造成矛盾激化的教训深刻之至,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

       迎春祈福,在春天的脚步声中,人们相互祝愿平安吉祥,然而更需要懂得平安吉祥须臾离不开文明礼让,离不开人与人的理解关爱。让别人是为自己开路,挤别人是在堵自己的路。如果人人都学一学“瘦羊博士”,懂得一点礼让的智慧,行车让一让,购物让一让,进电梯让一让,进而扩展到在名利上让一让,在个人得失上让一让,那么,让出的将是心情舒畅、邻里和睦、单位团结、社会和谐。如此,我们才能从容通过公共文明的门槛,更好地传播友善、展示文明。

                                                                                                                                                                              (选择《解放军报》2016年2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去了。在这位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了一条条复杂的过道,登上一座楼梯,才到她的寓所。房间里炉火正旺,显得很惬意。坦普尔小姐叫海伦·彭斯坐在火炉一边的低靠手椅里,她自己在另一条靠手椅上坐下,把我叫到她身边。

    “全都过去了吗?”她俯身瞧着我的脸问,“把伤心都哭光了?”

    “恐怕我永远做不到。”

    “为什么?”

    “因为我被冤枉了,小姐,你,还有所有其他人,都会认为我很坏。”

    “孩子,我们会根据你的表现来看待你的。继续做个好姑娘,你会使我满意的。”

    “我会吗,坦普尔小姐?”

    “你会的,”她说着用胳膊搂住我。“现在你告诉我,被布罗克赫斯特称为你的恩人的那位太太是谁?”

    “里德太太,我舅舅的妻子。我舅舅去世了,他把我交给她照顾。”

    “那她不是自己主动要抚养你了?”

    “不是,小姐。她感到很遗憾,不得不抚养我。但我常听仆人们说,我舅舅临终前要她答应,永远抚养我。”

    “好吧,简,你知道,或者至少我要让你知道,罪犯在被起诉时,往往允许为自己辩护。你被指责为说谎,那你就在我面前尽力为自己辩护吧,凡是你记得的事实你都说,可别加油添醋,夸大其词。”

    我暗下决心,要把话说得恰如其分,准确无误。我思考了几分钟,把该说的话理出了个头绪,便一五一十地向她诉说了我悲苦的童年。我己激动得精疲力尽,所以谈到这个伤心的话题时,说话比平时要克制。我还记住了海伦的告诫,不一味沉溺于怨词,叙述时所掺杂的刻薄与恼恨比往日少得多,而且态度收敛,内容简明,听来更加可信。我觉得,我往下说时,坦普尔小姐完全相信我的话。

    我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还提到了劳埃德先生,说他在我昏厥后来看过我。我永远忘不了可怕的红房子事件 , 在详细诉说时,我的情绪有点失态,因为当里德太太断然拒绝我发疯似的求饶,把我第二次关进黑洞洞闹鬼的房子时,那种阵阵揪心的痛苦,在记忆中是什么也抚慰不了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让阵阵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两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现代文阅读Ⅱ

金箍棒

陈毓

①盼我爷爷从田地回家,就像我在冬天阴霾的日子盼风一样。风不可捉摸,我爷爷却总带来惊喜。

②“你想不想要一根金箍棒?”爷爷神神秘秘地说,双眼似乎被金箍棒的金辉照亮,可他摊开的两手却是空空的。

爷爷把一双空手探进他深而阔的粗布衣服的口袋,再拿出来,还是空空的。反复无数次,他的手,连一把苦李子都没掏出来。

④这真叫我失望。按说我爷爷的口袋是神奇的,酸甜苦辣,往常总能拿出来。

⑤以往爷爷把两只空手在我面前一晃,立即探进他的衣服口袋。手再掏出来,手心摊着三颗小青杏。那是春天刚从花朵里孵出不久的小杏子,一点不酸,全靠杏子的青色唤醒我的味觉记忆,口腔不觉分泌出许多口水,泄露我对杏子的馋。如果爷爷口袋里掏出山核桃、五味子、毛栗子、八月炸的时候,说明秋天来了,这个季节食谱的范围扩大,会有很多惊喜。

⑥但这次,爷爷的口袋是空的,不过他的眼睛里却藏着从未有过的光亮,这光亮指引向一根神秘的金箍棒。

⑦孙悟空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每夜,坐在核桃树下乘凉的时候,隔壁的连爷爷总要讲这个故事。他故事的口袋叫我们反复翻掏,都翻出里子了。

⑧劈山救母的沉香,用自家私房钱周济书生却遭书生背叛落得自己跳江的杜十娘,但我们更喜欢孙悟空,他能耐大,从不哭哭啼啼,就算被师父体罚,痛到在地上翻滚,也没见他哭哭啼啼,还有,他从来没觉得饥饿。被如来佛祖在山下压了几百年,出来还精精神神的。这些都叫我们羡慕敬佩。

⑨现在,我要是有一根金箍棒,我自己就能闪闪发光了。

⑩爷爷说:“你再等两天,我给你弄一根金箍棒。”爷爷眼里全是笑,却一点都没糊弄我的意思。我能看出来。爷爷描述那根金箍棒的时候,把我拉近他,把我的身体在他的身体前比量,说:“不能太长,太长磕绊;太短,又成武松的短棒了。”

⑪“好看得很。”爷爷搓手,空手在口袋里进进出出,末了,却还是两手空空。

⑫“金箍棒啥时候会有?”我问爷爷。

⑬“快了。”爷爷回答。

⑭等得再磨人不过,我的“金箍棒”终于来了。

⑮这个下午,我在院门口眺望,见我爷爷远远走来,我跑上去迎接。爷爷加快步子走向我,之后,从身后的腰带抽出一根棒子,在我前面猛一挥,喊一声:“变!”

⑯我真的就有了一根“金箍棒”。

⑰光灿灿,黄亮亮,带着深邃纹理的一根棒子。拿在手上比画,在地面上扫荡,在头顶上运过,在双手中倒来倒去……不长不短,恰是按我的身高定制的。

⑱有棵黄龙木被金银花的两根藤缠着了。一个拼命缠,一个拼命挣脱,却终究挣不脱,最后,两个都被我爷爷逮住了。

⑲爷爷说,幸好藤蔓藏住了树身,要不准被人发现了。因为不会轻易被人发现,所以爷爷并不着急,他要挑晴朗日子砍那棵树,再把上面有金银花的藤蔓一段段从树身抠出来,把黑黢黢的树皮揭下来,晾晒树干到干透,这期间,他还要用砂纸适度打磨。于是,当我看见这根爷爷打造的“金箍棒”的时候,“金箍棒”完美的程度可想而知。

⑳爷爷看我在屋檐下习棒,一根棒子在双腕间翻飞,在两根大拇指间来回倒换,我凭一根手指使棒子翻飞如舞,用脚尖把棒子一挑踢到半空,棒子落下,我又稳稳地在半空接住,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候。

㉑现在,夜晚依旧是隔壁连爷爷讲故事,他装故事的布袋尽管被我们翻倒出来,里子都被我们看见,但只要他讲故事,我们总是围坐着听,因为谁都不能把那些故事讲述得那么好听。白天,是属于我的,因为太阳下,能把一根棒子舞弄得欢实,舞弄得变幻无穷的,是小子我。小伙伴们叫,你来一段呗,我就来一段;大人喊,小子来一段吧,我就来一段。

㉒我的表演大概没叫大家失望,因为叫好声远超我想象,响亮又持久。

㉓是这缘故吧,连爷爷给队长说,等下回马戏团来的时候,要让我表演一回棒术,和马戏团那个舞棍的小伙子比试比试。

㉔这真叫我高兴,叫我上进,叫我期待。

㉕上次马戏团走的时候我失落了好多天,现在,盼他们来,变得如此具体,如此可期。

㉖我爷爷住在生产队,他照看牛,晚上是不回家的。

㉗现在我去看他,穿过黑夜也不害怕,因为我有“金箍棒”。

㉘我还要告诉他连爷爷给队长的建议,告诉他我是多么盼望马戏团来。

(节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只被解放的马来熊

①2022年12月31日,红山动物园的明星马来熊“老马”在熊馆内舍离世。在老马的补告中,饲养员们写道,“我们仍记得,老马第一次进入熊馆外场探索时,正是美好晴亮的春天,老马坐在油菜花旁抬头打量飞舞的蝴蝶,温暖的风从城市吹来又吹回到城市,在这里短暂停留时,它也会安静地陪在老马身旁。”

②饲养员彭培拉至今仍记得初见老马时它的模样:那是一头32岁的马来熊,身上的毛发褪色脱落,眼神浑浊,视力退化严重,吃东西时口水就从嘴角流出,脖子两侧的赘皮拖得老长,背也弓了起来。一天里,老马只会起身两三次,其他时间都躺在草堆上半梦半醒。她试着在糊糊里加一些苹果,但苹果总是被剩下,她这才更加确认老马的牙齿已经掉光了。

③彭培拉和老马独处时曾反复问自己,“如果一天到晚只吃糊糊,也不能享受阳光,那它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就是让老马走出内舍,享受新红山的生活。

④前两年,彭培拉为了考察红猩猩的生活环境去过一次马来西亚,那里是老马和它的伙伴们的故乡。在保护区里,有两三人才能合抱的热带巨树,有自然倒下的朽木,三三两两的小马来熊在树林里穿梭,要很努力才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马来熊的长爪子弯曲而有力,是爬树的一把好手,它们经常在树枝上休息,或者在倒木和树皮间嗅闻寻找昆虫。在当地,马来熊也因为它们胸前美丽的金黄毛色被叫作“太阳熊”。

⑤当时,老马已经很难让彭培拉把它和那些一口气能爬上几十米高大树的“太阳熊”联系在一起。第一次见面时,她呼喊老马的名字,但老马几乎没有反应。连日常打扫笼舍也要看运气。打扫猛兽笼舍之前,饲养员需要严格按照“人兽分离”的操作规范,用声音或者食物把动物引诱到另一个安置笼里。但它视力不好,找到另一个笼舍的入口都要大费力气,如果太久都没找到,当天只能放弃打扫。

⑥更严重的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老马左前脚总是一跛一跛的,不能着地,彭培拉曾以为是老马年纪太大得了关节炎,但地仔细观察终于确定了老马不爱起身活动的真正原因: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它爪子上的长指甲已经倒着扎进了肉里,左前脚被指甲戳破的伤口已经感染发炎,只要一用力就病。指甲一天不剪,老马就要在这种坐立难安的状态里受煎熬。

⑦此后一段时间,在彭培拉的照顾下老马的状态逐渐好转,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多。在确定老马已经没有牙齿,爪子内翻失去攻击力,几乎不能站立之后,她开始在其他饲养员的监护下尝试接触老马。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接触照顾,彭培拉为老马剪指甲的提案终于被通过。2022年1月底,地和其他饲养员一起把老马引诱进压缩笼,老马已经习惯了和她接触,心态平和。随后,四个爪子的剪指甲作业在一小时内迅速完成。

⑧剪完指甲之后,老马终于开始有了“熊样”。有一天,彭培拉在食谱里加入了一整条新鲜的鱼,正准备把鱼切碎时,老马的鼻子一皱一皱,寻味而来。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一整条鱼都给了老马,没想到的是,“老马在吃鱼时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先用爪子把鱼摁碎,吃掉相对柔软的内脏,再用嘴巴把鱼一点一点碾成小块,缓慢吞下。不到半个小时,一条鱼就被吃得干干净净。

⑨她看着老马努力吃鱼的样子看到入迷,第一次感受到老马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熊。

⑩红山的新熊谷于去年年底建成。熊谷东侧地形错落,几棵巨大的雪松在场地中间拔地而起,投下一大片树荫,落叶覆盖在柔软的木屑上,就像真正的森林一样。西侧则植被茂盛,一处细细的兽道在红山原生的小山坡上蜿蜒而过,如果熊不愿意被游人看到,就可以躲在山坡的植被后面。

⑪为了鼓励老马探索熊谷,彭培拉精心布置了外场。她自己带着羊奶、蜂蜜水,草丛里藏着老马最爱吃的熊猫馒头,取食器里装满了水果和美味的面包虫,可能会滑倒的地面上铺了稻草,老马每天躺着的小床也被搬了出来——她希望老马闻见熟悉的气味能更安心。

⑫在几位饲养员的保护下,老马小心翼翼地踏出了第一步。从笼舍到熊谷外展区的几十米距离,老马走走停停,休息了两三次。熊谷的花开得正好,老马慢慢踱步到一片油菜花里,小蝴蝶在它身边上下翻飞。它先是迷茫地四处张望,接着像是闻到了什么香味似的,开始对着树干摇头晃脑,在草丛里用鼻子拱来拱去,寻找掰碎的熊猫馒头。彭培拉觉得,虽然以老马的视力不一定能看到黄色的花、白色的蝴蝶,但是它一定能感受得到阳光的照拂,脚下潮湿的泥土,偶尔停在它身上的小蝴蝶,还有春天的气息。

⑬“太阳熊终于站在了太阳下。”彭培拉觉得眼前的一切只能用如梦般美好来形容。

(选自《读者》2023年第7期,作者:邢逸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