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学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历史的逻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你可见过一朵丑陋的白云?”这是一个高中女生在她的作文中突然抛出的一个问题。她问得那么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但是,这个隐藏在文字汪洋中的问题猛然击中了我。

       ②我从厚厚的作文簿中欣然抬起头来,带着几分欢悦悄然自问:“我可见过一朵丑陋的白云?”

       ③忆起儿时,见大人们指着天边说:“巧云!”——用“巧”来修饰“云”,这个词造得多棒啊!仿佛是在夸说一个巧手姑娘的精美绣品。那天边的“巧云”,饶有兴味地模拟着凡间的万般景物,它们变幻的能耐,往往惊得你目瞪口呆。你刚看出一匹扬蹄狂奔的野马,一阵风来,野马幻成一川流水;你刚看出一只凌空欲飞的老鹰,一阵风来,老鹰碎成一池锦鳞……

       ④“纤云弄巧”,我爱上这个词时还不懂得《鹊桥仙》为何物,无端地,就特别喜欢在作文中使用这个词,只要一写出“纤云弄巧”,就觉得那轻俏的白云在头顶曼妙地变幻着花样,引逗得一颗少年心莫名欢跳起来。

       ⑤王冕说:“白云悠悠若无侣。”如果这个元代的放牛娃有机会在万米高空之上()一次白云,他还会这样认为吗?坐在飞机的舷窗旁,我愿意拿出整个空中旅程来看云。云之海,从脚下漫延到目力不及的远方,一朵一朵,挨挨挤挤,生了根一般,岿然不动。我让自己用挑剔的眼光比较着云们的丑俊、好歹,然而,我是多么徒劳啊!每一朵云都那么美,美得让人生出想要飞过去与之亲昵的痴念。

       ⑥如果你驱车在草原上飞驰,你一定看到过这样一种奇幻的景观——天上的云一朵朵投影在无边的草原上,随着那云的飘动游移,硕大的绿毯变成了明暗交错、波浪翻滚的海洋。仿佛天上有一个伟大的灯光师,在孜孜不倦地追索着最佳的灯光效果。我们的车,就在这云影迷离的绿毯上穿行,心,也便在这云影里载沉载浮。我想,在我生活的城市里,云儿也是会慷慨投影的呀;遗憾的是,美丽的云影被那些跋扈的高楼撕破了,落到我身上的,是云的碎片……

       ⑦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头顶是无云可看的。灰蒙蒙的天空,让云朵失却了容颜。一次骤雨过后,我与爱人漫步街头,他指着天边大片大片被夕阳勾出金边的云彩对我说:“多像小时候的云彩呀!”我笑了,却笑得苦涩——“小时候的云彩”,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酸的表达!我问自己,是谁偷走了我们“小时候的云彩”?在那数以万计的“小偷”中,我,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⑧雾霾来袭,我戴着30层厚的脱脂纱布口罩走在上班的路上。我的手机来短信了,我猜,那很可能又是一个调侃这让人抓狂天气的段子。我不愿意看这样的段子。我手里捏着一块眼镜布,不时卸下眼镜,擦拭雾气。抬眼看看这个沮丧地陷在雾霾里的城市,一切都那么晦暗,高楼也仿佛失了根。突然,我心空不可遏抑地响起一支小提琴曲,明亮、高亢、悠远。记忆里的某一天,一个学音乐的男生为我演奏过这支曲子。“这曲子叫什么名子?这么好听!”我问。他回答说:“《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我听了略略一怔——这曲名,多像被我妥藏在心中的一个诗句啊!

       ⑨20年前,我写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真的并不比看云更重要”。20年后的今天,我在一摞作文簿前想着关乎云的心事。我也在看云哦,看我记忆中的云,看我心空中的云。如果我偶一抬头,碰巧看到一朵真实的白云美美地嵌在干净的玻璃窗上,那我该多么欣喜……

       ⑩谁愿和我一道,去寻回我们“小时候的云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胡赳赳

       ①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反过来说,令人讨厌之人必有其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②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他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必会对人、对事产生反感和不喜欢。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当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我们就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另外,强大者往往因强大而“获罪”,正如美国哲人爱默生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当最讨厌的对象能胜任的工作让我们难以企及时,我们也会将讨厌他的情绪表露出来。这就是产生讨厌情绪的秘密。

       ③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就会发现,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

       ④如果我们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最讨厌的人在其中只占少数。他们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让我们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这是处人待事最好的方法。

       ⑤在异己和类己之间,异己容易成为最令自己讨厌的人。无论国家、城市还是个人,观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分歧、谩骂与讨厌。如何对待异己,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这绝不是成功学的选择,而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前者容易让人成为虚心好学、睿智开朗的成功者,而后者则容易让人成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失败者。

       ⑥怎样向最讨厌的人学习呢?

       ⑦苏东坡曾问佛印禅师:“你看你像谁?”佛印说:“像佛。”苏东坡讥笑:“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东坡回家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苏东坡非常惭愧,他收起狂傲之心,变得虚心、宽容,接纳他人,最终不仅与佛印引为知己,还成为宋代最豪迈旷达的诗人。

       ⑧麦客卢汉坦承,他曾受到讨厌情绪的困扰:“有许多年,我对一切新环境都抱着极端的道德判断的态度。我讨厌机器,厌恶城市,把工业革命与原罪画上等号,把大众传媒与堕落画上等号。简言之,我几乎拒斥现代生活的一切。”后来,他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开始研究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发现艺术创作是普通经验的回放﹣﹣从垃圾到宝贝的过程,最终成为传播学巨擘。

       ⑨尼采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善,善就令我们讨厌。”同样,如果我们不能胜任学习,学习也会令我们讨厌。最讨厌的人能胜任的恰恰是我们所不能胜任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学习他。因此可以这样说:“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时,你就成功了。”

       ⑩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一起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的头脑

任鸿隽

    ①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戏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可见,现今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察一件事情的实在。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察,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乩,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察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墓,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④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无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容易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意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第二个条件。

    ⑤第三要精密准确。平常的人叙述一件事,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亮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高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公分吧。正确的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⑥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⑦以上四点,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