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运动提高孩子智力

    ①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们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VEGF、BDNF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有证据表明,人类在有氧运动后神经生长因子也会增多。

    ⑥但是,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3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活课。

(摘自《环球科学》2011年3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师生和家长形成关于运动的正确认识,如:孩子们适度的运动,不仅能防止肥胖,还可以提高智力。 B、这篇文章援用了一些实验事例,虽增强了可信度,但例子过多,如③④⑤段中都用有关老鼠作实验的例子,重复赘余,使文章不够简洁。 C、这篇文章中援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第④段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科学、更准确。 D、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严密,运用词语十分讲究分寸,如“也许”“极为”即属于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文章可知,在课间进行体育运动都有利于延长保持专注的时间。 B、VEGF是一种促进神经生长和兴奋的因子。 C、体育锻炼并非越强烈越好,应该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 D、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平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有关。
(3)、适量的运动除了可以防止肥胖,使孩子上课注意力更集中,集中时间更长,还有哪些益处,请依据原文分条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小院门口右侧,连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人们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老张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他挺感激那棵老槐树,也待它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他发现,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爸,我对不起老槐树啊……等养好了伤,我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痰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异乡人的花园

铃带雨

    ①我家的一间房子出租给了一个异乡人。他三十一二岁,朴实敦厚,每天蹬着三轮车,去城里贩卖茶叶,赚着城里人的钱。

    ②早晨。他吆喝一声,便消失在城郊尚未修好的坎坷路上。

    ③下午。我远远地看见他回来,哼着小调,开门,卸货,还随手把铁门前的砖扔出好远。

    ④我常常不经意地见他在路边忙碌着什么,他平常的身影,平常的举动,让我匆匆一瞥,便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⑤不知不觉中,我家四周的小路平整了许多,小路两旁也被人修得齐齐整整,尤其是门前一块杂乱荒废的地,慢慢地竞显得有模有样。这大概就是他的杰作吧。

    ⑥冬去春来,我家门前荒弃多年的空地上突然开满了鲜花,月季、鸡冠花、紫菊、彩雀、剑兰、芍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这些花在园中排列有序,整齐得如同计量过。鹅黄、嫩绿、桃红、深橘……罗列分明,绝无掺杂,紫菊花间插在埂上,清晰地把小小的花圃不规则地分成好几部分,像荷兰名贵的花园,这简直是园艺大师的杰作!而小路两边花团锦簇,轻轻走过去,花香满径,令人心动神漾。

    ⑦我家一时间热闹起来,看花的人如同赶集一样,络绎不绝。人们都好奇地打听异乡人的来历。他只是微笑着接受人们惊奇的目光。而我的母亲,则是满心地喜欢,为拥有这样独具慧心的房客颇感自豪。

    ⑧因为异乡人的到来,我家也改变了许多。馨香环绕的环境,带给全家无比的舒适。异乡人忙完生意后,随手修葺花圃,及时地点播种子。任季节变换,花园里总有鲜花盛开。有一次,我看见他摘了一朵橘黄色的金针花给一个看花的小女孩。我惊异于他的眼力,那是花园里最亮最灿烂的一朵。小女孩轻轻地把花捧在手中,入眼处,是一掬高贵。他告诉我母亲:“我也有女儿。”

    ⑨“几岁了?”

    ⑩“五岁。”

    ⑪“现在哪儿?”

    ⑫“跟她母亲在乡下呢。”他平静地说完,又补上一句,“我要在她来之前把花园准备好。”原来,这满园的鲜花,是他准备给女儿的。

    ⑬再回首,万千红绿中,一个平凡而又拥有花匠一般手艺的人,当他无意中美丽了人们的眼睛的时候,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旱已刻意开辟了一座独享的花园,那座花园永远盛开着鲜花,无论他在何时何地。

(选自《散文》,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电脑绿叶,只有梧桐树的主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笆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日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技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接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爸妈的家当

    ①27年前的夏天,在轰隆隆的雷声里,我的大学梦圆了。山梁上的黄土里,只产玉米高粱,不产黄金珠宝。家里的喜悦,就如那场暴雨,转瞬散去。我发现,我爸的瘦长脸,确实像藤上挂着的苦瓜。我妈看不惯我爸的苦瓜脸,大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娃娃读书!”

    ②我家的大铁锅,倒是有两口,柴火灶眼是连通的,一口用来煮饭,一口用来煮猪食。那天,妈在呛人的炊烟里咳嗽,爸用锅铲砸响了灶台,粗声粗气地说:“这顿饭吃了,就不用煮了,都卖了去!”爸明显是在和妈赌气,妈正在往灶眼里添柴火,一听爸的话,气炸了,蹦起来,一把揪住爸的衣领:“亏你还是个大男人,把家当全当了,供娃娃上大学!”

    ③爸用毛笔在草纸上一笔一笔记下了我们全家的家当:砖瓦房四间、猪牛圈两间、生猪三头、水牛一头、床铺三张、盆盆罐罐……全部家当加起来,按照市场价,反反复复算,也不过万元。“房子卖了,咋办?”爸皱着眉问。妈指了指山梁下,松树丛中有一个天然的大岩洞,妈训斥我爸说,我住得下去,你就不可以住?

    ④后来,我家那些可怜的家当,没去变卖。爸牵着那头眼泪汪汪的大水牛,去集市上卖了几百块钱,算是凑齐了我进省城的学费。在省城的一天夜晚,我梦见那头水牛流着泪,一下跪在我面前竟然开口说话:“我算是尽力了,这下看你的了!”那头牛,眨眼间又变成了爸的脸。

    ⑤匆匆数年过去,我家的家当,跟当年相比,早已经翻了好几十倍。爸妈在城里也买了房子,爸有天算起了自家的家当,有好几十万呢,还有他缠着裤腰省吃俭用攒存款,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连我妈也不知道。爸说,你急啥呀,慌啥呀,那么没日没夜地写啥呀,钱我都给你和孙子攒着,你有急用缺钱,我把房子也可以替你卖了。爸有天喝了一点酒,跟我掰着手指头再次算起了他的家当,他为自己扎扎实实的家当而欢喜。家里的针头线脑、一个茶杯、一口1989年的泡菜坛子、一个没上漆的老衣柜、一本老影簿、一双丢了又下楼捡回来的旧皮鞋、从乡下带来一直收藏的一件蓑衣……这些,都被爸算作是他的家当。这些家当,让爸感觉家是结结实实地存在着。

    ⑥有时回到爸妈那里,看到我在房子里搜寻转悠,爸就跟在我后面嘀咕着说,不要给我丢了,不要给我再丢了。有一次,我看见爸妈房子里堆码得乱糟糟的,让我气恼的是,他甚至把别人扔在外面的酒瓶子、废玻璃也捡了回来,完全成了一个收破烂的老头儿,也丢了我的面子。我一狠心,把他从外面捡的那些瓶瓶罐罐都抱出去稀里哗啦扔掉了。妈后来数落我说,你爸啊,心疼得一连几天睡不好觉,你丢的那些东西,都是你爸心里的宝贝,是他的家当。从那以后,我就看着我爸我妈那些堆码得满满当当的家当,忍住了动手扔掉那些在我看来完全是废品的冲动。那些沉甸甸的家当,是爸妈心里的寄托,是他们心里的幸福。

    ⑦有个雨天,同一个而今身家上亿的中年男人老卢在江边茶楼聊天。老卢跟我说起一件事,他30多岁时创业失败,爸妈把城里的房子卖了替他还账,爸妈就一直租房过日子,房子破旧窄小,短短几年,爸妈的头发就变得花白,身影佝偻了下去。老卢再次创业,东山再起,先把租的房子买下,后来还给爸妈买了花园洋楼,可住了不到一年,爸妈还是搬回了老楼去住,老人舍不得丢下老楼里的那些老家当。

    ⑧天下的爸妈们,他们收藏的那些家当,是岁月里的绵绵温暖,是儿女们心头永远的感恩。

阅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 “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 ”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咱女儿还真

顾家啊。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 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

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 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 ”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

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院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