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泸州泸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做“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酸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了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痛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场院,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身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嘴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阅读全文,分析字体加粗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2)、品析下列句子

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

(3)、第④段从哪几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思。
(5)、这篇文章用细节描述的方法两次写父亲的背影,“我”是在什么时候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举一反三
课外拓展:

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

     ①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他曾在安徽军垦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示,第二天就去报名,决心要把以前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夺回来。他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硬是自修完初中到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四个毕业证书。

     ②余纯顺从小就崇敬张骞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他常常坐在山顶上忘我地遐想,感到远天的底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1985年,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翻船落水遇难的故事鼓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曾掀起了一股连续数年的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住在长江之尾的余纯顺,他的心也被尧茂书打动了,他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不想重复前人的行动。

     ③一天,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人为了一扫当时流行于欧美的颓废的嬉皮士风气,孤身徒步走过美国西海岸的事迹,他受到启发。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他想给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华民族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展示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崇高与博大。他想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还需要奋发向上的、勇敢的探险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渴望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使他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第一步。

散文阅读。阅读《母亲的羽衣》,回答下面题目。
(1)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2)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3)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4)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5)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6)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7)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8)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9)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10)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的痴然如醉。
(11)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12)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13)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14)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15)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地间一株麦子
        一位作家说,麦子是一种历尽沧桑的庄稼。我对此十分认同,因为小麦见过雨雪、冰霜,见过春花、骄阳。
        所以,麦子是经冬的庄稼。
        我觉得麦子更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麦子伴着秋霜种下,经过寒露的浸泡,在万物萧疏的季节里,她却独自将生命的绿色抹在空旷寂寥的田野,成为农人冬日里的诗行。因此,小麦是生命的悖反。在严冬中仍没有停止生命的跋涉,在雪被下演绎着一个冬天里绿色的神话,成为生命的另类。
        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初春,返青的麦苗最先将生命的信息传递出来。一场春雨,几阵春风,走到麦田里,似乎能听到小麦拔节的声音:劈啪,劈啪……令蜷缩一冬的人们不由得心潮澎湃、血管贲张。
        馈我一粒种子,便有万粒归仓;贻我一丝春雨,便能忘我生长。麦子似乎要急于回报农人,以接青黄。
        所以,麦子是一种懂得感恩的庄稼。
        麦子扬花了,田野里便熏蒸着馥郁的麦香。清新绵长,似融进千年岁月的佳酿,浓而不醉,使人神清气爽——这便是麦花的清香。然而,你见过麦子的花儿吗?即使麦田如海,也望不到一丝花痕,因而人们很少记起咏赞麦子,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招摇的花儿:油菜花的绚烂铺张、桃花的矫情妩媚……
麦子花即实,实即花,花实一体。为了成熟,她连美丽也省略了。
        然而,你也不必叹惋忧伤,因为它已将生命里最浓重的一笔在最后宣泄出来。你看,那如阿尔山的阳光一样灿烂,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一样摄人心魄的金黄,才是生命的颜色。它张扬而不失厚重,辉煌而不显娇媚。
        然而,麦子美丽的极点又是生命的终点!
        布谷鸟叫了,黄鹂叫了,五月是农人的节日。
        农人蘸着月光在磨刀石上磨起悬了一年的镰刀,磨成一弯新月,映着月光试一试刀锋,刀刃遂将月光斩断,簌簌落了一地。
        中午,割麦人一般是不回家的。麦海无边,麦粒爆裂。太阳火一般地炙烤,急于归仓的小麦哪容得下农人喘息,割麦人只好嘟囔一句:“火里麦啊!”
        此后,便是上场、脱粒、晾晒、收仓。
        啄木鸟敲响林子的寂寥,古老村落的舂声也应声而起,从千年而下,悠长、邈远。现在,这种舂具虽然已为现代先进的机械所代替,成为博物馆里的悬挂,但这千古的舂音却如我心脏的律动,同频而跳。
        将水发过的黄澄澄的麦子放到石臼中,在舂杆的起落中,掌舂人肃穆、矜持。那不是一般意义的劳作,而是在进行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
        至今,在许多农村,还保留着上新麦坟的风俗。在夏至前后,新麦下了场、入了仓后,将新麦磨成面,选最好的雪白头遍面做成面食。用新出笼的白面馒头或者刚出锅的水饺,来祭拜天地和亡人,表示吃上了新粮。在农村,只有吃上了新粮,才算实实在在地踏进了生命的另一个年头。
        月华如水。麦子如一位思想者在月光的点化下肃立、沉默,一肃立就是千古,一沉默就是万年。无需用语言表达,麦叶轻扬,麦穗昂首,一切皆在神与神的相遇间。
        我至今才明白:万物皆有神思,都是田地间的精灵。
        再一次置身麦田,屏息、凝神,刹那间,我感觉双脚扎根,双臂舒展,自己也成了天地间一株麦子。                                                选自《知识窗》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行走的燕子

    王燕没想到妈妈会有病。

    王燕陪同妈妈去请假,见妈妈站在领导面前,眼泪汪汪,说她患病了,还呻吟了几声。领导一脸严峻,说:“明天我们要去审计一家单位,缺了你怎么办?”

    妈妈是单位的审计师。妈妈的泪水刷地出来了,把一张纸放在领导办公桌上,说她患上的是传染病。

    领导身子一颤,连检查单都不敢看了:“好吧,我另外安排人。你好好治病吧。”

    王燕心里大恸,扶住妈妈走出领导的办公室。王燕急了:“妈妈,你有病怎么不告诉我?你早晨还说要送我去广州。”

    妈妈抹抹脸:“我这病,会好的。”

    王燕说:“我有腿,有脑袋,自己上学去。何必兴师动众?”

    妈妈说:“你从来没离开过爸妈。你爸爸还得去学校找领导联络一下感情。”

    王燕看着母亲的眼,想问,又闭上嘴巴。

    王燕考上重点本科,要去广州上学。爷爷、奶奶和父母把上学这事当做当前的大事要事来抓。父亲决定明天出行:六月二十八,好日子,提前上学去,可以游玩几天。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不差钱。

    王燕见妈妈神情有些异样,叹息一声,不说话。

    王燕回到家,正要去洗澡,见父亲从卧室出来,额上贴着膏药。

    王燕大惊,问父亲怎么了?

    父亲苦笑笑,说是王燕的奶奶用拐杖打的。

    王燕问奶奶怎么打人呢?

    父亲说:“你奶奶霸道。但她不是有意要打我。她去南门湾请算命先生求吉日,说明天出行不吉利。我说相信迷信干啥?你奶奶冒火了,一拐杖扫过来,砸在我额上。”

    王燕大喊:“算命先生说的是狗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是吉日。”

    父亲一笑,递给王燕一张纸条:“上面是算命先生写的,明天出行会出大问题。好吧,等几天再出发。”

    王燕抓过纸张,嚓嚓几声撕碎:“你去找算命先生算算我妈妈的病几时能痊愈吧。”

    父亲一怔:“你妈妈得了什么病?”

    王燕一惊:“你还不知道?传染病。”

    父亲哦了一声,走出屋去。

    王燕走在洗澡间,洗啊洗啊,洗了好半天。

    父亲喊:“吃晚饭。”

    王燕走出洗澡间,坐上桌,见妈妈吃得正香,不像病人的样子。王燕问妈妈服药没有?妈妈诡秘一笑,说她的病快好了。

    王燕一双大眼瞪得溜圆:“妈妈,你装病?检查单是哪来的?”

    妈妈面红耳赤,只好坦白,说检查单是王燕姑姑帮忙开的。姑姑是医院副院长。

    王燕搁下饭碗,掰着指头,嘴里念念有词,“神算”起来:“明早四点四十四分,我若出发去学校,今后肯定是栋梁之才。”

    妈妈噗嗤一声:“吹牛吧?”

    王燕一脸肃然,咚咚咚走出家门。

    王燕回家时,天已黑尽。王燕进了卧室,便躺下。

    第二天四点四十四分,王燕轻轻打开房门,将一张纸贴在门上,然后拎着旅行箱走出家门。—纸上画着一只燕子。燕子没有展翅飞,却在地上行走着。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