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成都专版调考A+B语文五上 A 卷专项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2023成都马拉松报名攻略(节选)

年龄要求:马拉松项目年龄限20周岁以上(200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限16周岁以上(2007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

比赛项目: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竞速轮椅马拉松(42.195公里)。

比赛起终点:

马拉松起点

半程马拉松终点

马拉松终点

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材料二】2023成都马拉松检录时间及分段发令图

马拉松项目S、A、B、C区检录时间为5:30-7:15,马拉松项目D、E区为5:30-7:35,半程马拉松项目F、G区为5:30-7:50,图示如下。请选手在规定时间进行检录。

【材料三】人民日报评论(节选)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42.195 公里,既是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数据显示,半数跑者有外地参赛经历,其中超过六成的人会选择在当地旅游。除了在医疗救援、志愿服务等赛事保障上下功夫,办赛城市不妨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比如,苏州以赛道串联各景点商圈,沿途安排昆曲、评弹表演,让各地跑者感受姑苏文化。成都____。以“体育+”为抓手,连接城与人,马拉松赛事才能更亲民,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五②班的马小悦有资格参加2023年半程马拉松项目。    

②2023成都马拉松包括马拉松项目和半程马拉松项目两大类。    

③爸爸参加完半程马拉松比赛,蓉宝和妈妈可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迎接爸爸。

④一位马拉松选手如果7:20分到达检录口,将会错过比赛。     

(2)、阅读【材料三】,请你为成都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提出有益的建议。
举一反三
承先辈之志。

材料一:

ㅤㅤ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ㅤㅤ“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眼中笔下的伶仃洋是凄苦的,充斥着一腔悲愤。

ㅤㅤ而如今超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洋。它的建成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带来巨大改变。从昔日“叹零丁”,到今日“跨伶仃”,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材料二:

ㅤㅤ深中大桥(原名伶仃洋大桥)长度虽然不到三千米,却是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建造这座大桥需要克服多个难题——首先,需要满足繁忙的通航需求。这座大桥的上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广州港。深中大桥采用了1666米超大跨径桥梁,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其次,需要承受得住重量。深中大桥钢结构用钢量约8.5万吨,相当于两座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用钢量。要拉起如此重的桥梁,就需要拉力更大的主缆。最后,深中大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风。工程师宋神友牵头组织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将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颤振临界风速提高至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ㅤㅤ深中通道建设难度是世界级的……作为项目总工程师,“1号员工”的宋神友,已为此奋斗了近5000个日夜。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干点事的,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保障有力的通道工程,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我想,这就是我的交通强国梦。”

——节选自央视新闻,有改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某年我国成年人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

12分

144分

(摘自网络)

材料二: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刊登载许知远的《电子时代的阅读》选文)

筑梦苍穹三十载

【材料一】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讨论同意了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史称“921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就此拉开大幕。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999年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2003年

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圆梦太空

2008年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16年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33天

2021年

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2022年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高光时刻——通过高密度的连续6次发射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材料三】“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60名年。从“东方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名”到“北斗导航”,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的开拓者之—,被称为航大的“大总师”。

孙家栋30岁时,经战友夫人介绍,与魏素萍相识并组建了家庭。由于孙家栋的工作性质特殊,他陪伴爱人的时间很少。外孙女王丹妮讲述:“当年姥姥独自在医院生孩子,第二天姥爷赶回来,又赶紧回去工作。姥姥出院时,是护士长帮忙,用医院借的板车将她送回家。”王丹妮说姥姥总是不忍心埋怨姥爷,“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于租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忙碌的身影。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认为自己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2019年,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国式浪漫的唯美画卷

【材料一】

ㅤㅤ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全场大合唱时感动流泪的女生,阿联酋代表团入场时手中的中国国旗,人类首次上演的数实融合点火……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N个经典瞬间,引爆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如潮掌声和欢呼声,一浪赛一浪。

——摘自:中国青年网《难忘十个精彩瞬间》

【材料二】

ㅤㅤ拼搏,是体育世界中最为动人的精神之光。在昂扬的音乐中,120秒,45个代表团一个不少,在赛事中留下的珍贵画面一一闪过。

ㅤㅤ伴随短片《亚运精彩瞬间》的播放,人们的思绪被牵回亚运会赛场上的一幕幕。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和覃海洋分别斩获六金和五金,他俩同时获评杭州亚运会MVP“最有价值运动员”。

ㅤㅤ13岁的崔宸曦夺得滑板女子街式冠军,她也是中国亚运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金牌得主。王楚钦在本届亚运会斩获乒乓球男团、混双、男双和男单四枚金牌,加冕“四冠王”。还有林雨薇、谢震业、全红婵、张之臻……他们展示了不屈不挠和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

——摘自:澎湃新闻网《闭幕式上精彩与感动同在》

【材料三】

ㅤㅤ开幕式上的数字人点火仪式、无人驾驶的AR智能巴士、绿茵场上的四足机械狗、亚运村内的智能化基建、无介质全息AI机器人、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亚运钉”……赛场内外的数智化体验,让本届亚运会被媒体称为“史上最智能亚运会”。

——摘自:搜狐网《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方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