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五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某年我国成年人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

12分

144分

(摘自网络)

材料二: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刊登载许知远的《电子时代的阅读》选文)

(1)、上面三则材料是五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
(2)、要想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定义,我们应该阅读材料,从中我们知道读书的目的主要有。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3)、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B、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 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4)、结合三则材料,你会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出哪些建议?理由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垃圾分类

材料二:____

①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垃圾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曲翔)站在屏幕前刷一下脸,智能垃圾箱即自动开启,村民们将厨余垃圾、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投入,机器称重后积分自动计入家庭账户,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在浙江省衢州市的农村已不是稀罕事。隔着玻璃站在一座偌大的垃圾山前却没闻到一丝异味,工作人员坐在驾驶椅上推拉操作杆,两个巨大的抓斗把垃圾投入焚烧炉投料口,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并入电网,这是衢州市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阅读理解

材料一:

一、开闭馆时间:9:00-18:00(17:00停止售票)

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年票:100元/人/年

三、优惠门票

⑴对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以及学生证,实行半价优惠.

⑵持身份证或本市老年优待证的6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凭身份证原件直接刷证入馆,未携带身份证原件者,请前往售票窗口换票免赀参观。

⑶对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儿童凭身份证、居民户口簿、港澳台通行证换票免费参观。

材料二: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均是在此期间所做。这些作品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及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关怀的表达,与草堂的环境、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茅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草堂内部布局简洁明快,空间感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与实用性。草堂内设有照壁、正门、大廨(xie)、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它们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草堂四周环绕着苍翠的竹林和清幽的山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环境。

材料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注释: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