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语文花开文言文阅读与名著阅读七年级上册 二、《论语》十二章

读完《〈论语〉十二章》,同学们在许多名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论语》的影子。活动小组计划进行古文交流会,邀请你参加。

【甲】好学篇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乙】

吏事,寡学术,及相,太祖常劝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 闳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也。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家人发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 , 虽多忌克 ,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节选自《宋史·赵晋传》)

【丙】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女: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云尔:如此而已。④正:匡正、端正。⑤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⑦私第: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⑧阖(hé):关闭。⑨箧(qiè):小箱子。⑩薨(hōng):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等去世。⑪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⑫忌克:妒忌刻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亦君子乎   君子食无求饱 B、学而时之    普少吏事 C、可以师矣   及 D、为师矣     太祖常劝读书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3)、结合知识卡片,探究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知识卡片

“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

读之竟日

(4)、读了三则材料,小语发现【丙】诗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与【甲】材料《论语》中“”所阐述的内容很接近。
(5)、【丙】诗中颜真卿写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乙】篇中“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晚年却“手不释卷”成为一代名相。两则材料是否矛盾? 请联系选文及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A)。”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C)。”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荆庄王:楚庄王。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