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综合实践活动

成长之路,有得有失。小语从国乒的发展之路得到了启示,并整理了相关阅读材料。

【材料一】2019-2024年四届亚锦赛国乒战绩

【材料二】

近日,巴黎奥运会后的第一个国际赛事——第27届乒乓球亚锦赛落下帷幕。“女单全   部无缘四强”“国乒一天之内输了十场”等词条纷纷登上了热搜。网上不少发声一针见血——

“近几年来,国乒后备力量不足。本次亚锦赛,失去了老将压阵,小将们的表现不尽完美,暴露出女队后继无人的窘迫。”

“频繁的商业赛事占用了大量训练和休息时间,导致一些主力队员东奔西走连轴转,影响比赛状态和技战术水平。”

“一些狂热粉丝在网络上激烈对战,互相辱骂、诋毁、诽谤,乃至殃及他们的教练、队友,最终影响的一定是运动员本人和整个团队的状态。”

【材料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乒的受关注度在持续飙升,这与近年来的一些变化密不可分。

以前是“稳稳地赢”,现在成了“心跳游戏”。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乒乓之崛起就引人瞩目,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书写传奇。然而,近些年来,国乒的绝对统治力似乎在逐渐丧失。曾经常见的大比分领先的“碾压式”胜利,已经较少再看到,不少观众直呼“看比赛必须常备氧气瓶”。

以前是“圈地自萌”,现在成了“热搜常客”。大部分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往往只是在一部分爱好者中间引发关注和讨论。但战绩辉煌的国乒自带流量,特别是每逢大赛来临,“全民乒乓”的氛围都会被推向一个高潮。一方面,更高的知名度能够助推一项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冲上热搜。这反过来也会成为教练组决策时的掣肘,甚而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以前是“一枝独秀”,现在成了“群雄逐鹿”。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运动项目本身、对明星运动员技战术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人才流动,也有助于缩小水平间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国乒还是外协,老将还是小将,大家都挺拼的,世界范围内再出现“史上最佳运动员”也越来越难。当然,这并不是乒乓球项目独有的境遇。就像我们在其他运动项目上取得的每一次突破,也必然伴随着其他国家传统优势项目的“危机”,而这,正是竞技体育走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必经之路。

(节选自《浙江宣传》)

(1)、关于国乒的战绩走势,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一点。
(2)、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归纳国乒战绩变化的原因。
(3)、编辑时,小语想再补充一个主题构成材料四,使得文章逻辑更严谨、论证更严密。请在以下主题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亚洲乒坛群雄并起         
B.国乒为何遭遇滑铁卢 
C.国乒如何在百花齐放中再领风骚
(4)、【材料三】划横线句用了“以前是……现在是……”的句式来推进论证,试分析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话说筋骨

梅万林

    ①所谓筋骨,包括筋肉和骨头两个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筋骨,或者筋骨软弱,即使长再多的肌肉,也终究寸步难行,甚至连独立支撑也很勉强。如果某人被骂作没有骨头,那便是他的奇耻大辱了。

    ②因此,筋骨之重要,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与否,而且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要义。所以,在古人眼里,一个能担当大义的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口必是劳其筋骨。这里,筋骨早已超出了身体本身的含义,而上升到了人生乃至境界的层面。

    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要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有筋骨必然是摆在谋篇布局之前的第一道关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我看来,这里的“文”,不仅指文采,而且更主要的还是指文章能否“载道”,而欲有所承载,离了筋骨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载道之文,必有筋骨。而一篇不能载道、没有筋骨的文章,只怕连存世的可能也没有,更遑论穿越时光、流传千古。

    ④这种筋骨,绝不是认识上 的似是而非,绝不是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更不是不着边际的顾左右而 言他。它所表达的必是掷地有声的启迪,必是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多棱镜,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温暖的是人的心灵。

    ⑤这种筋骨,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光鲜,不是理解的曲折和艰深,也不是毫无嚼劲的一览无余。相反,它的意蕴犹如冰山漂浮在海面,露出来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则深埋于水下。

    ⑥王国维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的“一代之文学”之所以能够独领时代风骚,流传后世而不朽,莫不与其本身的筋骨有关。“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筋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干鸿毛”是司马迁的筋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陶渊明的筋骨;“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筋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筋骨;“                                                   ”是苏轼的筋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筋骨;“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关汉卿的筋骨:“铁扁担道义”是李大钊的筋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筋骨……

    ⑦一代之文学因其筋骨量的多样性而多姿多彩,因作者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互为表里从而流淌不息,因其深刻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而获得永生。没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没有辛弃疾的筋骨;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没有陆游的筋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没有范仲淹的筋骨。

    ⑧在今天,每一位艺术家都希望能够“发现世界不被注意的部分”,从而到达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如果没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企望靠小资的敷衍、靠穿越和玄幻的演绎,从而创作出传之后世、有筋骨的美妙文章,则与缘木求鱼无异。真正的写作,有筋骨远比皮肉上的光鲜更为重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材料

作为一种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研学游近年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每逢寒暑假,研学游都会迎来一波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市场的持续升温下,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成为热门话题。

研学游的火爆并非偶然。着眼供给侧,研学游这种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生动体现。聚焦需求侧,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把游和学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求真知、从游历中拓眼界的研学方式,自然受到青睐。

同时也要看到,研学游的快速扩张使得矛盾和问题频频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品质参差、管理混乱等问题受到消费者诟病。在盲目逐利驱使下,一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研学课程体系设计、适配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经验和师资配备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研学游产品,实际上有“游”无“学”。

制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部门、研学游机构、学校、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要携手并进、同向发力,以“研”为驱动力,以“学”为明确目标,以“游”为实践载体,起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从文旅视角来看,研学游是亲子出游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视角来看则是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理念的迭代。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让青少年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感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能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来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

材料三:

24h解锁“宝藏地图”:打卡萧山最火的旅行线路

“奥体线”宣传语追随“潮涌”脉搏,重燃城市律动

介绍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全民运动”的口号真正  落地到了许多杭州人的生活中。萧山作为多项亚运竞赛的举办场地,也为运动爱好者们准备好了一场热辣滚烫的健身竞技之旅。你可以先到访萧山体育中心,回顾亚运会足球项目的精彩瞬间;再依次参观杭州奥体中心的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以及其中的亚运会博物馆,重燃亚运盛会的热血。最后参观中国水利博物馆,了解水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启润心智。

行程安排萧山体育中心-杭州亚运三馆-亚运会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

(来源:萧山文旅,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①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课间10分钟期间,7成左右学生不出教室,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调整呼吸的中场休息,何以如此紧凑?

②客观来说,经过40多分钟的“知识密集型劳动”,短暂的休憩既是身体的停顿,也是心理的调整。或闭目养神,或悄悄打盹,或窗前远眺……不少同学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度过这“奢侈”的宝贵时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不安静”“出不出教室”,并不能构成评判课间休息“充不充分”的理由。

③真正值得重视的是那些“消失不见”的课间十分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孩子处境相似:“10分钟里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这让难得的放松只能“见缝插针”,把紧张的学习节奏直接“拉满”。

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还有助于

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也的确有老师“有苦难言”。“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必然会对课间时间“严防死守”,“一刀切”成了简单且保险的做法。只不过,确保学校课间既“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学校不妨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比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购买责任险等,为孩子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园环境。

⑥当然,也有不容忽视的更深层原因。有人就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但必须要明确的是,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欲速则不达”,寄希望于靠课间十分钟来提高成绩,恐怕只会南辕北辙,最终适得其反。

⑦“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一首儿歌,万千童趣。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或许这样孩子们才会跳得更高、喊得更响、跑得更远、成长得更好。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