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测试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学习活动,小文整理了如下材料,并进行了分享。

材料一:

实体书店转型要“面子”也要“里子”

①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为了赢得生存空间,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之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或积极进军社区或乡镇等薄弱地带。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

③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实体书店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

④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实体书店的独特优势。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规模不减反增。

⑤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者的心灵“栖息地”。它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睛”“圈粉”“人气”,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可谓本末倒置。这会导致能读的书越来越少,杂货商品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商业性活动越来越多。书店也就逐渐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与内涵。

⑥时代在变迁,变的是书店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慰藉的需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依旧是很多人的信念与追求。相较以前,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时的体验。无论是老牌书店还是新兴特色书店,能否在满足读者日益精品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上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读者群,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发展前景是否乐观,毕竟书店既需要用“面子”吸引人,更需要靠“里子”留住人。

材料二:

①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意日渐冷清。但近两年来,一批“高颜值”书店逆势而行,将看书与休闲相结合,掳获了一众文艺青年的心,并且凭借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网红打卡之处。

②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是争议。有人认为,网红书店的“形式大于内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嫌疑。而一些年轻人到网红书店也未必是买书,而更多是拍照留念。

③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一方面,网红书店只要不是喧宾夺主,为了确保书店能够有起码的盈利空间,开展一些复合型经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不应该被苛责。毕竟,对书店而言,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一些书店出售周边文创产品,定期组织线下读书沙龙、专家学者讲坛,抑或是像日本一些书店那样举行亲子阅读活动等,让书店从单纯的卖书变成一种以读书为纽带的线下社交场所,这其实是一种对书店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重新定义“阅读”,这是过去的书店所不具有的。

④事实上,在讲究吸引力和体验感的时代,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两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使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⑤当然,网红书店仅有颜值是不够的。但凡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有自己的窍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专业性。如在日本,就有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⑥网红书店通过装修设计、综合服务、网络营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只有在受众需求分析、专业服务和文化底蕴方面下足功夫,书店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旺盛的文化需求。

材料三:

①西西弗书店广州万菱汇店希望成为“参与广州的精神文化构建”和“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的先行者。“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买了太贵,提吧。”是西西弗书店的座右铭。西西弗一向鼓励读者在店里阅读摘抄,暖色调的灯光营造出了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读者阅读区的木质长桌椅和台灯吸引着“消费者”转化成“读书人”,这让西西弗书店看上去更像是一家图书馆。

②和所有城市的西西弗书店一样,“矢量咖啡”是他的伴生姐妹,读者可以把书带进咖啡馆里直接阅读,这也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体现。西西弗是一个书店,却不止图片中的文字内容是一个书店。她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向标。

——(摘编自《西西弗书店——推动巨石的人》,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既面临着数字化阅读快速发展的冲击,也面临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机遇。 B、实体书店要发展,必须先在形式上足够吸引人,然后考虑图书质量和服务等问题。 C、实体书店变成一种“以读书为纽带的线下社交场所”,延伸和拓展了书店的功能。 D、实体书店在转型时期要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使读者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达到极致。
(2)、材料三,下列有关“西西弗书店广州万菱汇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参与广州的精神文化建构,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 B、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着消费者,转化成读书人。 C、开展复合型经营项目,允许把书带进咖啡馆里阅读,文化、商业相结合。 D、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书店会员制度,稳定顾客群体。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实体书店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进行创新,中国图书销售规模不减反增。 B、实体书店发挥了自身文化氛围熏陶的优势,一大批特色书店在各大城市兴起。 C、人们阅读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实体书店也要与时俱进,避免淘汰。 D、实体书店与网红书店的区别在于阅读氛围的营造,在于顾客的阅读体验感。
(4)、广州学而优书店是一家老牌书店,已开业28年,随着疫情的反复、互联网的冲击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专业人文社科的学而优书店,该如何应对这巨大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举一反三
                                                                                                        人造太阳
                                                                                                            何 平
         ①前不久,一条新闻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造太阳”调试成功,年内即可试发电。
         ②“人造太阳”?难道真要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当然不是!“人造太阳”是指科学家利用太阳核反应原理,为人类制造一种能提供能源的机器——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科学家称它为“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
         ③太阳的光和热,来源于氢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物理学叫氢的同位素)在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人造太阳”就是模仿这一过程。
         ④氢弹是人们最早制造出的“人造太阳”。但氢弹的聚变过程是不可控的,它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切。而“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却能够稳定控制核聚变,使聚变产生的能量缓缓输出,转化为人们可持续使用的电能。
       ⑤核聚变反应,首要条件是高温高压。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强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太阳的聚变反应非常容易。但在地球上可不容易,因为用任何一种材料制作的容器都无法耐受这样的高温高压。
         ⑥怎么办?科学家们想到了用磁场做容器。从氢弹爆炸至今,科学界用了60年的努力,目前已成功地在磁场容器中将温度提高到4亿至5亿摄氏度,然后投入氘氚产生聚变反应。但由于很难把这种高温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百个实验装置的聚变放电时间都很短!少则几秒,长的也不过数百秒。我国从1965年研究“人造太阳”开始,如今已能使放电时间持续千秒以上。
       ⑦所以,科学家说,建设核聚变电站投入民用,至少要再等上50年时间。但等待是值得的!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至多可用200年时间,其中石油不足50年。即使目前核裂变电站使用的铀燃料,全世界也只能再开采60年。用这些材料做能源还有个致命弱点——环境污染!
        ⑧相反,氘和氚却是清洁能源,如空气中平时就有氘和氚。所以不用担心聚变反应会产生废气、废渣和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有人担心电站爆炸,但科学家说,聚变在磁场中进行,维持温度已很不易,只要稍微马虎,温度就会降下来,聚变就停止了,因此爆炸的可能性是零。
       ⑨氘和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世界海洋中大概蕴藏了40万亿吨氘。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肤色的奥秘

    ①我们知道,肤色越深,越能保护我们免受阳光灼伤,因为皮肤中决定肤色深浅的是黑色素,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但是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非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

    ②从进化过程分析,早期人类变得较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的营养抽质的分解。叶酸对人的血液生成、细胞分裂和生成、神经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证明,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而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所以,可以推测,人类在撒哈拉沙漠的祖先首先需要的是抵御阳光的照射而招致的体内叶酸的分解。于是体内就有黑色素的生成来屏蔽阳光,人类的肤色就慢慢变黑了。

    ③为了用事例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使用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卫星拍摄的由光谱测定仪测得的所有臭氧屏图谱,描制了全球各地的紫外线密度和相应的85%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图。结果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与肤色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④但是,仔细分析紫外线的季节变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这些科学家研究后解释,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也就最客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这个发现极大地证实了紫外线与叶酸的关系。

    ⑤但是人的皮肤为什么不越黑越好?科学家推测,这一切与维生素D3有关。维生素D3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D3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D3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需要紫外光,通过紫外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D3。因此,人体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光。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⑥这样,黑色素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D3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要不要黑色素的问题上,人体采取中庸手段进行调和与平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最北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由于这些地区的人身体很少接触阳光,他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头部来吸收阳光,而淡色的头发比黑色头发更能让阳光穿过头盖骨,因此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这些地区人们的头发就变得金黄甚至是白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半日花真的是花开半日吗?

    ①2016年9月,在内蒙古乌斯太镇一个叫八里庙的地方,调查人员发现一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半日花。这种濒危植物在乌斯太镇不仅是首次发现,而且呈连片分布,面积约有3亩左右。这一发现让调查人员感到无比兴奋。

    ②半日花是一种矮小的落叶灌木,株高仅10--15厘米,呈垫状多分枝生长,并形成较为紧密的灌丛,植株形态美丽小巧,颇具观赏价值。除了姿态袖珍而又娇美,半日花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也都非常迷你可爱,而且布满了白色的绒毛,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

    ③别看半日花长得娇小可爱,这种外表柔弱的美丽花草其实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它们特别喜欢接受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不仅能抗干旱,而且可以轻松应对-35℃的低温到39℃的高温气候。半日花多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低山石质残丘坡地上,是一种适生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植物。

    ④尽管半日花的模样娇美可爱,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低调的植物,不知从何时期,它们就在贫瘠的荒漠之上,默默地绽放着美丽,却常常地被当地人忽略。

    ⑤后来,美国的科研人员偶然发现这种植物,经仔细研究才发现,这种不起眼的小小花草竟是已在地球上生存了____多万年的远古残遗植物,属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植物,比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和水杉还要早几千万年呢。

    ⑥大部分花草植物,除了学名之外,还会有其它的别名和俗称。奇怪的是,这种绽放在荒漠上的花却显得特别专一和实在,除了“半日花”这个颇有些独特的名字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别名了。

    ⑦为什么要将这种濒危的野生花卉称为“半日花”呢?难道这种花每次真的只开半天吗?

    ⑧在当地民间,有一种十分玄乎的传说,说这种花每年只绽放半天,平时则悄无声息,默默生长。当然,这种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半日花的花期通常从5月下旬一直绵延至7月上旬,长达两个月之久;有的时候,到了八九月份,半日花还能迎来第二次花期。

    ⑨虽然说半日花并非每年只开半天,但这种颇有个性的小花有一个十分奇妙的“午休”现象,也就是说,上午开放的花朵在中午时间闭合休息,到了下午再重新开放。因此,严格来说,半日花每次开花的时间确实只有半天。所以,称其“半日花”倒也名副其实。

    ⑩半日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开花方式呢?这跟其严酷的生存环境直接相关。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石砾荒漠环境,植物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光合作用,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因此,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半日花会发生光抑制,从而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⑪除了用独特的“午休”现象来应付严酷的环境,半日花还有其他一些适者生存的绝招。例如,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以便在水分紧张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根系的水分传导和吸收。这种特殊的功能还有益于农业生产,可成为改造和利用荒漠不毛之地的有效办法。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1月下,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4-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

    ④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

    ⑤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到达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l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⑥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⑦同时,蜜蜂的传粉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这不仅可以我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4年!”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

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

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栖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AG600 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潜行。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一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号则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娥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在古代,人们用“鸿雁”指代信差。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鸿雁传书,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地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