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肤色的奥秘

    ①我们知道,肤色越深,越能保护我们免受阳光灼伤,因为皮肤中决定肤色深浅的是黑色素,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但是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非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

    ②从进化过程分析,早期人类变得较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的营养抽质的分解。叶酸对人的血液生成、细胞分裂和生成、神经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证明,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而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所以,可以推测,人类在撒哈拉沙漠的祖先首先需要的是抵御阳光的照射而招致的体内叶酸的分解。于是体内就有黑色素的生成来屏蔽阳光,人类的肤色就慢慢变黑了。

    ③为了用事例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使用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卫星拍摄的由光谱测定仪测得的所有臭氧屏图谱,描制了全球各地的紫外线密度和相应的85%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图。结果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与肤色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④但是,仔细分析紫外线的季节变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这些科学家研究后解释,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也就最客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这个发现极大地证实了紫外线与叶酸的关系。

    ⑤但是人的皮肤为什么不越黑越好?科学家推测,这一切与维生素D3有关。维生素D3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D3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D3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需要紫外光,通过紫外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D3。因此,人体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光。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⑥这样,黑色素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D3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要不要黑色素的问题上,人体采取中庸手段进行调和与平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最北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由于这些地区的人身体很少接触阳光,他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头部来吸收阳光,而淡色的头发比黑色头发更能让阳光穿过头盖骨,因此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这些地区人们的头发就变得金黄甚至是白色。

(1)、第⑥段举北部国家的人头发是金黄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的灼伤。

②冬季的阳光直接损害皮肤,所以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肤色也最黑。

(3)、文中出现的“研究人员证明”“科学家研究后解释”“科学家推测”这些文字,具有怎样表达作用?

(4)、黑色素是怎样来决定人的肤色的?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举一反三
                                                                                         又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的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

阅读《地球大气圈》,完成问题。
                                                                                                              地球大气圈
        ①我们翘首望天,似乎高不可及。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它的高度不过十几公里,宇宙火箭很容易就穿越了这个高度,这时再回顾地球,蓝天却已跑到我们的脚下,似轻烟,似薄雾,更仿佛是一层蔚蓝色的软纱裹在地球的表面。
        ②大气圈看起来仿佛空若无物,实际上是壁垒森严,将地球重重包住;岂止是面纱,简直是屏障,是铜墙铁壁,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③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落了一场陨石雨,成为自然界罕见的珍闻。假使没有大气,这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将成为家常便饭,给地面造成极大毁坏。正是由于大气圈的保护,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剧烈摩擦,减慢了速度;并因摩擦产生的高热影响,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④从天外向地球袭来的还有强烈的紫外线。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住挡紫外线,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假使没有大气或大气中的臭氧明显减少,过多的紫外线将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存,是大气圈保护了我们。在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这一带含臭氧较多。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但这点臭氧已足以使大量紫外线被吸收,才使得地球上各种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剩下少量的到达地面,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作用,反而变得无害而有益了。
        ⑤那些极其稀薄的为地球磁场所控制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高层大气,也有保护地球的作用。它能使宇宙中那些以高速冲向地球的粒子流偏转方向。
        ⑥地球大气圈的存在,不仅保护了我们,还是生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假使没有大气,就没有灿烂的云霞,更没有生命的喧嚣,而将是白天酷热,夜晚严寒,天上是黑洞洞的,地下是一片荒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听泉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有时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掉队。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鸟儿依然呼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有删改)

在“经典散文阅读”课上,老师推荐了散文《听泉》,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年文化之北国冰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纸短情长话冰城

①说到哈尔滨的冰雪,不能不说到冰灯。用一个铁桶,灌上水,放在外头冻,但别冻实了,外边一层冻成冰后,就把里面的水倒出来,然后在空的冰壳子里放上蜡,点着它——这就是最原始的冰灯。先前,车老板子赶夜路,会把冰灯放在马车上用来照明。店铺、饭馆子、旅店门口也总有冰灯,上面写上红字儿“饭馆”“大车店”“客栈”“药铺”等,用来招徕客人。那个年月哪儿有电哪,冰灯便是指路明灯。对归乡的游子来说,那一盏盏冰灯哟,就是家。往家赶,老远看见那晶莹剔透的冰灯,两行热泪就下来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冰灯放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灯面写上“福”字,多喜庆多吉祥啊。红光四射的冰灯就是“年神”,它不仅召唤自己的亲人,也温暖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

②我念小学的时候,哈尔滨兆麟公园就开始举办冰灯游园会了。那时候的冰灯简单而又精巧。冰灯里头是空的,装着水,小鱼儿在里面游,外面绕着小彩灯,一闪一闪,把孩子的魂儿都吸走了

③至于雪雕,它最早是行路人的“安全屋”。“大烟炮”(风吹雪)来了,又赶上零下50多摄氏度的气温,是能冻死人的。行路人赶紧在雪地里掏一个雪窝子钻进去,即可躲避“大烟炮”的袭击,它还可用来“打小宿”(野外露营)。雪人算是最简单的一种雪雕。先前,寻常百姓大多住平房,大雪纷飞的腊月里,每个院子里都有一座大人孩子齐心协力堆的雪人。雪人哟,一看见它,就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了童年。

④在这座银装素裹的城市里,雪雕无处不在,广场、街道、社区、学校,到处都有造型奇特的雪雕,一尊尊、一座座争奇斗艳,让天南地北的来客眼睛都不够使,这就是哈尔滨人创造的人间仙境。

⑤冬天来哈尔滨,当然不能错过滑雪。别看我岁数大了,但我酷爱滑雪,一年不滑一场雪便浑身不自在,觉得这个冬天白瞎了。其实我滑雪的水平一般,通常只是选择平缓的雪道,像小燕儿似的掠过。回忆先前,小孩子大都是蹬脚滑子。找一块跟自己脚差不多大的木板,下面镶上两根铁丝,然后用绳子绑在脚上,这就是“冰刀”了,滑起来嗖嗖的,仿佛在冰雪上飞翔。那个年代,家家都有一个雪爬犁或雪橇,是生活之必需,买粮、买菜、买蜂窝煤,拉孩子上幼儿园,都用得上。一下雪,哈尔滨就变成了一座银色的城市,太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在这座银色的城市里,小孩子们大多蹬着脚滑子或者打出溜滑上学、放学。

⑥玩累了,饿了吧?下饭馆子去!在等菜的时候您别着急,借这个机会您可以先欣赏一下饭店窗玻璃上的霜花。那是自然的精灵所绘,千奇百怪,是散文的森林,是诗的海洋。之后,您再欣赏一下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鹅毛大雪。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天降的书信,让人引发无限的遐思。

⑦该上菜了!说到驰名全国的东北菜,我首先推荐铁锅炖。铁锅炖的种类很多,比如得莫利炖鱼,用活的大鲤鱼或者大草根鱼,加粉条、大豆腐、尖椒一块儿炖。再就是大鹅炖土豆、排骨炖小鸡儿,里头加上苞米、倭瓜、土豆、豆角。香啊,可劲儿造吧!再开几瓶啤洒——除了 “冰城”,“啤酒之城”是哈尔滨的又一个美誉。

⑧吃饱了,喝足了,去中央大街逛逛吧。走在方石路上,可以欣赏街道两旁形形色色的建筑、雕塑和各种文艺表演。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有故事的,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阳台音乐会”是这条街上的一个个空中小舞台,是这座城市的独创。中外艺术家们在这些阳台上表演世界名歌名曲,朗诵优美的诗歌散文。您可以买一个大冰糖葫芦或者烤羊肉串儿,边吃,边看,边尖叫,边鼓掌。这样热烈的艺术氛围,别处难寻。

⑨有时候,我会走到中央大街的尽头,去看一看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我对这条江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就写过“三花银鳞细,生拌野味香”这样的诗句,“三花”即为江中的鳌花、鯿花、鲫花。每年的入冬时节,或者开春以后,松花江上的冰排层层叠叠,从上游往下游浩浩荡荡地流去,那场面太壮观了。

⑩如今,我虽然不在哈尔滨常住,然而每年春节都必须回去一趟,踩着冰雪,迎着西北风,去受一下冻,仿佛这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因为这是我属于的地方,在松林、寂静和雪中。”

⑪关于冰城哈尔滨,我总有说不尽的话。纸短情长,就此打住。

(选自《光明日报》2024-01-29, 作者: 阿成。有删改)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令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