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等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张珊珊

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熟知的一些传统词语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流量,原义是流体在单位时间内流经通道的量,比如车流量、水流量等。而与互联网的结合,使“流量”一词催生出新的含义,即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包括网站独立用户数量、总用户数量、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平均停留时间等多个层级的统计指标。

②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网平台、产品日趋多样。流量不只适用于网站,还泛指包括电商、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网络平台、产品的人气数据。在互联网世界,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流量数据,一位名人有多少热度、一个话题有多少关注,皆可统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介与互联网接轨,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越来越紧密,“流量”的意义更为宽泛,被用来指称各类线下线上事物、人物的热度。于是,“流量”成为数字时代通用的量化评价指数。

③数据向来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码洋之于出版物、收视率之于电视剧、票房之于电影,在互联网时代,则是流量。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用户需求。从流量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用户对什么类型的内容感兴趣,研判传播的广度和效果,了解当前文化流行趋势,并据此调整产品与内容,使之与用户需求更加匹配。

④但需要明确的是,流量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其一,流量与价值并非“正相关”,一些低俗、“打擦边球”的内容也可能获得高流量,这样获得的流量自当弃之如敝屣。其二,流量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共同制造了流量。虽有互联网传播规律可循,但因为互联网舆情瞬息万变、多种因素纷繁复杂,流量或多或少地存在偶然性。流量反映的,往往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不能被用于评价事物的全部。

⑤互联网自有其评价机制,但艺术规律、道德准则、法律准绳等,并不会因流量多寡而随之变化。对待流量的正确方式,是挤去泡沫,把真实的流量作为客观评价标准之一,同时结合内容品质、价值含量、美誉度等更多元的衡量维度,全面评价事物。

⑥流量只有符合人类的理性常识和价值坚守,才会迸发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互联网平台上,热搜不断、网红辈出,大量如飞絮般飘过的明星八卦、话题炒作只能短暂地占据人们的注意力,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有底蕴、有积极作为的“流量”。我们最终记住的,不是流量的多少,而是流量背后的优秀作品以及美好的人和事物。

⑦同时,流量中所蕴含的巨大效能,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用价值规范流量的基础之上,用流量创造更大价值。正能量代表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与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正能量和大流量天然契合,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有助于在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让网络空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⑧互联网时代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伦理问题,如何看待流量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政府监管、舆论监督、平台自律,挤去了不少流量泡沫,人们对流量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流量是流动的、变化的,有其峰值,也有其生命周期。凭借品质和价值的支撑,流量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承载着正向价值的流量,才值得被不断涵养和传播。流量向善,方能长流。

(选自202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词语“流量”与互联网结合时,催生出新的含义,即成为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B、流量可以帮助分析研判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并据此调整产品与内容,以求更匹配。 C、流量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多方面作用共同的结果,可全面评价事物。 D、艺术规律、道德准则、法律准绳并不因为互联网评价机制下的流量的多寡而改变。
(2)、班级的小张痴迷某流量明星,请你结合本文给小张说说该如何正确看待流量明星。
(3)、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流量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全文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守住孤单
         ①电影《梅兰芳》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经纪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
         ②孤单耶?寂寞也。“古来圣贤皆寂寞”。历代成大器者,几乎无一不承受着自己那份孤单。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     》,孔子在困厄中著述《春秋》,屈原被放逐写出《       》,左丘明双目失明作成《国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些往圣先贤的旷世之才、盖世之功、万世之名,都是在磨难痛苦后的长期孤单中孕生的。不过他们的孤单均带有外在强制性,是难以抗拒状态下的无可奈何。但后来许多仁人志士悟透了孤单的真谛,便躲避尘世、主动隐居、自寻孤单。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
         ③孤单与其说是一种闲静,不如说是一种煎熬。它需要远离奢华,远离功名,甚至远离感官和肉体的幸福。古人宁静孤单难,今人宁静孤单更难。市场经济大潮营造了一个缤纷绚丽的世界。这个信息过剩、眼花缭乱的时代,诱惑太多、浮躁日盛,守住孤单实在不易。
         ④交往甚广者难守孤单——这样的人整天忙着应酬,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种酒场饭局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无所不能企及,仿佛跟谁都可以套瓷,把驾驭人脉关系当资本,以结织官款星腕为荣耀,将通达人情世故作美誉,结果交际圈越大越是心无定所,神不守舍。
        ⑤物欲甚重者难守孤单——吃要星级酒楼,穿要品牌档次,住要豪华寓所。他们也许会得到暂时好处,但就其一生而言,却是得不偿失。
        ⑥守住孤单,不是倡导过古人那种田园牧歌、闲云野鹤式的生活,而是希望人们不染浮躁,保持一份心灵的恬静。
        ⑦当然,孤单不是孤僻、孤冷、孤傲,不是旁若无人的自恃清高,也不是心灵封闭的孤芳自赏。我们追求的孤单,应当是超凡脱俗的豁达、心如止水的意境。孤单者须有云消气度松柏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浮躁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孤单是修身明志的心灵空调。做自己命运的船长,当自己灵魂的舵手,就得守住孤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处  难处  好处

徐文秀

    ①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

    ②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列子·说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个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现实中,有的人或先入为主看人,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干脆门缝里看人,等等,结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坏了。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曾一再告诫,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你要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每个人的长处。全面而不是片面、动态而不是僵化、具体而不是抽象、发展而不是静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和一个可用有益的人。

    ③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就应当互相帮助、携手前行。所谓“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现实中就曾发生过让人唏嘘和感慨的故事。某人路过河边,见一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再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为时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从根本上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今天我帮人,等于明天人帮我。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各式各类的苦痛,特别是,我国还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僻天远的贫困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着得到帮助。常怀惦记之心,常抱揪心之情,尽己所能,帮人所难,解人燃眉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说是积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

    ④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个人努力和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的共同结果。然而,现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开口就是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艰辛,充其量再夸上几句自己的家人,他们看不到也想不起组织和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好处,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念念不忘谁谁谁刁难、排挤、打压过自己,耿耿于怀某某某妒忌、诬陷、诽谤过自己,等等。于是总是愤愤不平,委屈难消。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修养,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对于那些在危难时、关键处、重要事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这样做了,实际上既心安、又理得,还为自己加分。

    ⑤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则多一种祥和、多一份快乐、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则会越扩越大,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感谢对手

    ①清朝康熙皇帝在继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端起酒杯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②“我感谢他们”,康熙向对手们敬的这杯酒让人耳目一新。是的,我们应该感谢对手,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者是将来的,国为是对手成就了我们。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清醒我们头脑的亮晴石。”

    ③“          ”,让自己有一个寝食难安的强大对手,犹如将一把利剑悬于我们的头顶,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④据说,沙丁鱼中如果混入一条鲶鱼,不爱动的沙丁鱼为避免被鲶鱼吞食,就会不停地奔命逃亡。危机逼迫它们运动,对于沙丁鱼来说,鲶鱼作为对手带来危机,同时也提升了生存的能力。对于康熙来说,吴三桂、郑经,噶尔丹、鳌拜就是他生命中的一条又一条危险的“鲶鱼”。这些“鲶鱼”,让他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如履簿冰、饱经忧患、历久弥坚,终于成就一代伟业。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提高我们素质的唐刀石。只有对手,才会不断地给你压力,逼迫你努力投入到斗争之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所以说,对手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把对手看作我们前进的絆脚石,      把对手看作使我们更加锋利的“磨刀石”。

    ⑤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检验我们实力的试金石。在敌对竞争中,对手的坚不可摧会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与不足,而对手的不堪一击则会使我们充满信心。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与对手狭路相逢、短兵相接时,敌方与己方的优缺点会一览无余。检验自身实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超越对手的过程。如果缺乏这种检验,那我们就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⑥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不但没有倒闭,反而誉满全球。可见,只有将自己置于对手的包围之中,你才能清醒地分析形势,磨练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有删改)

阅读苏砥的《“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完成各题。

①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经考证,认为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一时引发热议。

②实际上,经典文本,包括汉语的一些成语、词义等,在流传中出现错误,甚至以讹传讹,乃至最后“将错就错”,并不鲜见。根据汉语词典,成语“愚不可及”

最早出自《论语》,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是褒义词,而如今被用来形容极端愚蠢,是完全的贬义词。这类“反转”“误读”,是由于后人无心也好、有意也罢,实际上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甚至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种现象,已难言对错。对专业研究和语文课本来说,确应搞清来龙去脉,正本清源;而对大众来说,却也未必要锱铢必较,争得“脸红脖子粗”。难怪面对是“沧”还是“浮”,不少人赞同:不必太较真!

③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今年热门的“国风”影片《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尽管口碑不错,但其中的历史细节、文化要素也受到一些观众有理有据的批评、“找茬”。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壳的“神剧”,就更难以“糊弄”观众。这两天,央视龙年春晚公布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一个“龘”字冲上热搜,与之相关的历史考证、文化解读刷屏朋友圈。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早已超越了“较不较真”的问题,而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更在意、更呵护了。当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有趣解读、严肃讨论成为舆论空间的“家常便饭”,我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广度与理解深度,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④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严肃讨论、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越深入文化的肌理,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实的滋养。

⑤在这个意义上,是“沧”还是“浮”,不妨“较真”一下,甚至类似的理性讨论、深入分析,在舆论场中,反而应该多些,再多些。

(选自2023年12月5号“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店的灵魂在于高品质的阅读

①近些年新型实体书店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别具一格的装潢,标新立异的陈列,脑洞大开的文创,能办画展、讲座,还能喝咖啡吃简餐,备受年轻人青睐。更有一些匠心独具的网红书店,成为一个城市必去的打卡景点。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有读者表示,书店越来越美,人们的关注点却不在书上了。

②在电商冲击、电子书流行的大环境下,“网红化”实际上是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经历了寒冬的实体书店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自救。“书店+”不绝于耳,“书店+文化活动”“书店+咖啡”“书店+零售”等模式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书店慢慢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成了一些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场所,也因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③然而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很明显。不少实体书店在增加自己“颜值”和功能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只“打卡”不读书的游客,导致游客多、读者少,阅读环境嘈杂。有的书店过于侧重商业营销,被吐槽为“饮品店”“杂货铺”,文化传播功能弱化。还有由于缺乏精准的品牌定位,相似的装修风格、相似的咖啡店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④笔者认为,莫让书店沦为拍照道具,让“颜值”凸显“内涵”,才是实体书店转型突围的正确姿势。应该说“打卡网红书店”说明人们依旧认同和向往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有人调侃道:“越缺什么,越晒什么。”处在传播快时代的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时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正因为有许多人还对“慢阅读”保持着敬畏和热爱,才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晒”书店读书照。

⑤如何把来“打卡”的人留下来,发展为关注书与知识本身的读者?通过专业的图书选择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等,让读者和社会建立独特的连接或许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北京一家网红书店的负责人就认为,好的书店必定要有独特的阅读主张,他们推崇并自信于专属自家书店的书单。南京的先锋书店五台山店是一家极不显眼的书店,它无声地存在于一个地下停车场,没有路标的指引,也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林荫绿叶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标识。然而它却被一些网民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读者。这也足以说明在飞速发展的变化中,人们真正渴求的依然是阅读沉淀后的精神家园。

⑥尽管潮流不断变化,书店的灵魂终究是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面对公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突破仅靠新概念、新形象、新范围的叠加是远远不够的,增加受众需求分析、专业服务和文化底蕴,走向深度的融合拓展,在精品文化和大众消费之间寻求平衡,才是网红书店发展的长久之道。

(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较2020年增长0.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较2020年增长0.1本。可见,再多的“网红”书店也没法使阅读数量有质的突破。实体书店“网红化”并没有使爱书读书的人增多,反而是增加了一大批前来拍照的人,虽然实体书店不是靠卖书而是靠其他业务盈利,如果能长期实现这种盈利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阅读人数上涨缓慢的情况下,“网红书店”仅满足读者精细化阅读需求,未必是长远之计。阅读人数不增长,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前景都不会乐观,解决根本问题仍在培养“读书人”,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书店的形式。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