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6-2017年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处  难处  好处

徐文秀

    ①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

    ②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列子·说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个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现实中,有的人或先入为主看人,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干脆门缝里看人,等等,结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坏了。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曾一再告诫,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你要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每个人的长处。全面而不是片面、动态而不是僵化、具体而不是抽象、发展而不是静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和一个可用有益的人。

    ③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就应当互相帮助、携手前行。所谓“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现实中就曾发生过让人唏嘘和感慨的故事。某人路过河边,见一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再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为时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从根本上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今天我帮人,等于明天人帮我。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各式各类的苦痛,特别是,我国还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僻天远的贫困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着得到帮助。常怀惦记之心,常抱揪心之情,尽己所能,帮人所难,解人燃眉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说是积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

    ④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个人努力和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的共同结果。然而,现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开口就是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艰辛,充其量再夸上几句自己的家人,他们看不到也想不起组织和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好处,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念念不忘谁谁谁刁难、排挤、打压过自己,耿耿于怀某某某妒忌、诬陷、诽谤过自己,等等。于是总是愤愤不平,委屈难消。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修养,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对于那些在危难时、关键处、重要事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这样做了,实际上既心安、又理得,还为自己加分。

    ⑤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则多一种祥和、多一份快乐、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则会越扩越大,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中第一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第二处画线的句子。

(4)、选文第二三四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5)、文中说“‘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假如现实中真遇到跌倒的老人,你该怎么做?请谈谈你的想法。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磨”到最后》,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②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③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④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⑤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贾平凹

    ①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③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④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湿热得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⑤三周年的忌日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摘自《读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春天一定要让风筝放你

王开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一(清)高鼎《村居》

    “一百年前,天上只有两位乘客:鸟和风筝。”

    那个下午,当那只软翅“大沙燕”摇头摆尾、只剩蝌蚪一点时,我对太太说。

    恰巧,有一架飞机经过。

    一个傲慢的现代入侵者。

    风筝古称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我尤喜闽南一叫法,“风吹”,名起得懒,倒也传神。若叫“乘风”,是否更好呢?我拿不准。

    当纸片儿腾空而起,你会浑身一颤,呼地一下,整个心思和脚跟被举了上去……飞啊飞啊飞,你成了风的乘客,腋下只有天,眼里只有云……你脱胎换骨了,精神轻盈似烟,内心生出了羽毛。

    你不再是一个深刻的人,你失重了,你变轻了,体内的淤堵通了,块垒和板结碎了……

    别了,浑浑噩噩。别了,尘世烦忧。

    这是我第一次牵一只会飞的东西,它那么兴奋、有劲,我累得手都酸了。

    风在和我据理力争。线折得弯弯的,成了弧,像水中的钓线。天空突然钻出无数双手,都来抢这盏漂亮沙燕,犹如一场拔河比赛……显然,它不再中立,它背叛我了,它在冲着风喊加油。除了那条明白无误的线,它完全与我无关了。

    它的立场让我惊喜。

    第一次把思绪送出这么高、这么远,我将地上的事忘了个干净,连自个都不存在。那

风筝,仿佛是心里裁下的一角。

    什么叫远走高飞、腾云驾雾?什么叫心驰神往、目眩意迷?

    你快快放风筝去吧。其实是让风筝放你。

    春天来了,我怎么闻讯的呢?

    依据不是变柔的柳条,亦非迎春和桃花骨朵,而是冷不丁瞅见一两尾纸鸢在天边游。

    春天,尤物一般,就这样突然扑了过来。

    风筝,是春的伴娘,是春的、r鬟,也是春的间谍,是它泄露了情报。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徐渭《风鸢图诗》)古时候,风筝是缚哨带响的,所以又称“弄笛”。

    在老北京,凡扳着手指数日子、喜欢引颈望天者,一定是风筝客。他们不肯错过一寸早春。一定要到半路上去等、去迎,然后大声宣布自己第一个遇见了春天。否则,他们不原谅自个。

    我在玉渊潭湖堤、故宫护城河畔,见过很多精神矍铄的老人,提马扎、携干粮、带墨镜,从早到晚神游于天际。

    他们望风,听风,嗅风,捕风,乘风,追风。一辈子爱风,胜过怜老婆疼儿子。

    他们红光满面、气定神闲,一看即活得飘飘袅袅之人。“鸢者长寿”,这话没错。

    每次途经,我都羡慕一阵,搭乘一会儿老人的快乐。我都会想起“莫负春光”一词。

    软翅、纸扎,大沙燕是最像“鸢”的风筝。

    那个春天,我总共牺牲了三只风筝。

    一只是拔河比赛我故意输了,我把它送给了风。

    一只是风向突变,不幸坠地折翅,香消玉殒。我悲愤地想起孔尚任那首鸢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好孩子,骂得好,该骂。

    一只是飞到附近的村庄,挂在树上,我只好将线剪断,几秒功夫,呼地一下,风就把它接走了,不知藏到何处去了。

    春天来了,你一定要跑去打招呼,你一定要放风筝。

    不,你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把你放得悠哉游哉,从城市的罩子里逃出去,看一看蔚蓝,追一追神仙,呼吸一下晴空与辽阔,住一住云上的日子……

    然后,年年如是。

    去半路上娶春天。直到你飞完人生。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教养(节选)

利哈乔夫

    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

③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④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⑤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的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⑦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⑧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如此之类的问题,这些书在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

    ⑨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天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⑩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⑪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的时候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衣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的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你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不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⑫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名人精神·品味感悟】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介农夫,两个梦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杂交水稻之父”

①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②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③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④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正式提出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⑤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

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⑥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⑦回望袁老一生,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⑧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⑨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⑩“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⑪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让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⑫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⑬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⑭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⑮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⑯他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让更多的人们吃上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⑰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三)“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⑱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面对全球粮食危机,袁隆平无法置身事外。

⑲1979年4月,袁隆平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如今,这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⑳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

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㉑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你会更加理解这个回答。杂交水稻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㉒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

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㉓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㉔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㉕他,做到了!

(四)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㉖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㉗袁隆平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㉘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㉙一代科学巨星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青年。

㉚你听——

㉛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㉜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取材于袁隆平相关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春风之吻

王纯

春风是春天带给这个世界的初吻,芳醇甜美,浪漫迷人。春风之吻,有声、有色、有香、有味,实在是春天最美的馈赠啊!

非常喜欢杜甫的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风就像一段浪漫爱情的引子,是缘起,从此整个世界开始踏上美丽之旅。春风吻过美丽江 山,花草才会清香,冰雪才会融化,泥土才会潮湿,燕子才会轻盈而飞,水才会暖,沙才会 温,美丽多情的鸳鸯才会相依相偎……春风之吻,带来了无限生机。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如果没有春风之吻,大自然怎肯从冬梦中醒来?万物怎会突然间心动,继而开始准备一场春天的浪漫之约? 春风吻过,繁华登场,勃勃生机顿时出 现在眼前。

春风是有颜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之吻是绿色的吗? 是,你瞧她吻过柳梢,把柳梢染绿了;吻过田野,把田野染绿了;吻过春山,把山也染绿了。有人说,春风是红色的,她吻过桃花,把桃花染红了;有人说,春风是黄色的,她吻过迎春花,把迎春花染黄了;有人说,春风是白色的,她吻过春天第一朵开放的白玉兰,把玉兰花染白了……春风之吻,美丽缤纷,吻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场春雨悄然而降,轻轻的滴答声,似有似无,吟唱着童谣一般的纯净之音。

春风是有声音的。春风之吻,让冰河解冻,山泉叮咚。“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些活泼____的生灵们,早早就听到春风的呼唤,投入到喧闹的春天里。檐下的燕子也开始凋啾,它们的____歌喉被春风浸润过,更加清脆婉转。百灵鸟在春风中放歌,小兽们呼朋引伴地在春风拂过的山林里撒欢,虫儿们在春风浩荡的田野里舞蹈歌唱。一场春雨悄然而降,轻轻的滴答声,似____有似无,吟唱着童谣一般的纯净之音。春之声,如此动人心弦,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愉悦。____春风是有香味的。春风之吻,带来了芳香甜美的味道。

清晨的土地里,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潮润清新,深深吸一口,沁人心脾,好像还带着丝丝的甜味儿。麦田返青,小草萌动绿 意,草木开始萌发,空气中的草木清香,难道不是春风的味道? 春风深情一吻,花儿们便次第开放,蜂蝶在其间忙碌,把花香传播开来,春风是甜的、香的。

春风吻在我的脸上,感觉柔柔的、暖暖的,果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样的吻,仿佛一双温柔的手在抚摸,也像一块软软的轻纱滑过脸颊,温暖曼妙,说不出的浪漫之味。

不知是谁唱了起来:“春风她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趁着这春色在人间,起一个清早跟春相见……”歌声非常动听,把春风唱得那么有情有义。大好春色,莫要辜负了,早早投入春天的耕耘、创造中吧!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