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烛(节选)

安徒生

“再给你一支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小女儿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待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她的脸上多么亮啊!她那么欢乐!没有任何蜡烛的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

“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也见不到了!”于是它被搁进篮子,盖起来。小男孩带着它走了。

“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那里可能连一只铜烛台都没有。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

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

“祝福那位善良的夫人!她送给我这些东西。”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烛被点燃了。

“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蜡烛的!”

那边的蜡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这时音乐响了起来。

“那边开始了!”油烛想。它想着那个富有的小姑娘闪亮的面孔,比所有蜡烛都要明亮的面孔。“那个情景我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讲,所以必须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想想看!——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那边的小姑娘说:“我们今天晚上有舞会,我要戴上那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吃热土豆也那么重要吗?”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哦,味道多美呀!真是一顿节日的美餐。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最小的那个孩子念起了一首小诗。

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想着,“真不知道蜡烛在银烛台里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要是我在燃尽以前能知道该多好!”

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

油烛

穷人家

铜烛台也没有

蜡烛

富人家

小女孩参加舞会

(2)、请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做简要赏析。

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3)、结合语境说一说: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写出了油烛怎样的心情? 
(4)、文章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卷一角春天

朱秀坤

    ①春卷,这名字多好!卷进去的是整个春天啊。用诗人的话说就是“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多有气魄!而事实上做馅的韭黄、荠菜恰好也完全可以象征春天了。想想,鲜嫩娇黄的韭芽不正催生着地气氤氲的春天么?那美味一经咀嚼,便也满口含春了。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呀!

    ②【A】春节前后,在我们这座小城请客吃饭,一般都会有一盘炸得喷香的春卷,是极受欢迎的一味美食。其实,水乡的春卷从寒冬腊月就开始吃了,一直吃到桃红柳绿油菜花金黄的阳春三月呢。

    ③【B】在门前煤炉上,用素油炸得金黄,堆在白瓷盘里,趁热搛一只,轻轻咬开,外焦里嫩,翠绿焦黄,里面米黄的却是切细的茶干,乳白的则是剁碎了的荸荠,清脆芳香,爽滑可口,味美是不用说的。【C】面对窗外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或飞花般的喜人春雪,品味这样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你是否会想到春天的味道?你咀嚼的不正是春天的清香鲜嫩么?而热乎乎的春卷是否会让你心中升起一种早春的温馨?

    ④瘦瘦长长、小小巧巧的春卷,金灿灿的,盛在盘里,养眼,再没食欲的人见了,也会忍不住吃上两口。或许还会兴致勃勃地问一声:“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包的?”主妇会笑道:“方便,上街买点春卷皮儿,包好,油炸,就行!”

    ⑤包春卷的皮儿是薄得透明的一轮明月,贴在平底的铁板上。雨巷桥堍,临河街头,风雨之中常有红头巾、碎花袄的妇女,鼻头冻得红红的,偎着身边的小煤炉。手里抓一面团,融化的雪球似的,不停地晃荡,晃荡,怎么晃也不会有水滴下来,也不会失手掉地上。真奇怪!晃着晃着,“哧——”她迅速将面团印在烧热的铁板上,蜻蜓点水一般,只轻轻一印,马上提起,手里又在晃荡着了。看她,她对你笑笑,有些得意,像卖艺的玩杂耍似的。而铁板上随即就印上了一轮皎洁的小小圆月,片刻工夫,圆月干燥,翘起,小铲子轻轻一铲,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儿就做成了。

    ⑥她们娴熟的手艺真像是魔术,一会儿面前便堆起一摞月亮 , 不能不叫人佩服。有人买了,称上半斤就是,秤头高高的,还不忘送上三四张。

    ⑦【D】包春卷的馅儿是韭黄拌肉末,最好是半肥半瘦的,我却喜欢吃荠菜馅儿的。买回来的春卷皮子,加上一筷子馅儿卷进去,折成长条形,封头时用水润一润春卷皮子,就成。

⑧炸春卷似乎是主妇们的专利。立在灶前,不时地在油锅里用筷子翻一翻,直炸得长街短巷里芳香四溢,邻家的小宝宝闻着香气来了。

——姨娘,怎么还不熟啊?

——快了,熟了我叫你。

——不用叫了,我在这儿等。

——小馋猫!

    ⑨小馋猫笑了,饱食一顿后,还不忘带一碗回家给大馋猫。邻里之间就是这般亲近。

    ⑩现在的超市也有速冻的春卷,但总不如自家做得好,也许妈妈手里包出来的春卷更有一种亲情和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者

叶梅

    唐代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真正的老师就是渗透你的魂魄,影响你一生的人。人生路上,闪耀着他们点亮的一盏盏小灯,或许叫知识、善良、真诚、勤奋、坚毅……它们宁静而又明亮,默默地陪伴着学生的前行。

    我的小学是在长江三峡、湖北的巴东一小启蒙的。但在那里只念了一年级,便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恩施,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山区,但那时还没有成立自治州。那年秋天我背着一个小花书包,转学到恩施舞阳附小二年级2班,便认识了班主任田老师。

    田老师名槐山,土家人,个子不高,但结结实实的,两只胳膊举着,可任由学生们捄着打秋千。他刚从师范毕业,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成天笑嘻嘻的像一个孩子王,高兴起来就把学生娃一个个举过头顶,只要田老师在操场上,一定是欢声笑语一片。我们这些小学生就像一个个跟屁虫,上课下课都跟着他。

    喜欢听他的课,田老师教语文,讲课时声音洪亮,又讲故事又打比方,长大才知道田老师是一个农家子弟,他将恩施土家的风情、谚语民歌信手拈来,让人听得着迷。那些在课本上看去严肃规正的词汇在田老师的讲述里变得那么有趣。我们这个班上的学生语文成绩普遍都好,我想我后来喜欢文学与田老师教的语文绝对分不开。那时没有偶像和粉丝,现在想起来,田老师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的偶像,他除了会教语文,还会打球游泳跑步跳远,动作潇洒,活力四射。我们成群结队跟着他在小河里游泳,土台上打乒乓,他手把着手,不厌其烦地教。这些爱好一直伴随我到今天,有时候人们问我从哪儿学来的,我便有些得意,忍不住会说到遥远的田老师,说那时的老师多好啊,那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呢。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工作调到了武汉,我转学到武汉水塔小学,却常常思念恩施的同学和老师。两年以后,母亲执意要回到恩施,我也巴不得地跟着回来了,仍然回到舞阳小学,仍然在田老师的班上。走进校门的那天,已经打过了上课铃,田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等我走近,他的身后站着一群我熟悉的同学,他们无言地微笑着,我难以忘怀那时涌到眼里的热泪。说真心话,那时候到学校比回家的感觉好,当代人有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在我的记忆中,好老师也常常胜过好妈妈。

    我始终认为,我的小学对我最重要最扎实,如果不是田老师,又怎么能够呢?小学临近毕业时,同学们最难受的事就是要与田老师告别,一段时间里很难接受现实。进初中后还隔三差五邀约在一起,跑到小学去看田老师,喋喋不休地对他倾诉在新学校的种种事情,把刚接触的新老师拿来与他比较,带着各种抱怨。田老师平静地听着,却不像从前那样跟同学们逗乐,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却催着我们快回去。还没等我们转身,他就快步朝着他刚接手的那班学生走去了。看着老师头也不回的背影,我们一个个怅然若失,心里老大的不舒服。可事后却听说他私下里打听着我们这班同学毕业后的情况,问了又问,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老师的良苦用心是想逼着我们尽早适应新的环境啊。我们像飞出鸟巢的小鸟儿一样,终归要到更远的世界里去。

    在我心目中,田老师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而且读过土家历史后得知,田姓土家人曾做过长达数百年土司,并喜爱写诗著文,相传至今的诗集《田氏一家言》为清代康熙年间容美土司田舜年编定的大型诗文丛集,共收录五代九位田姓诗人的作品。有这样祖先的田老师后来却改行教了体育,我听说之后十分惋惜和不解,回想老师讲过的语文课,心想怎么会这样呢?可几年后有一次偶尔翻阅湖北日报,却见一大版表彰全省优秀老师的报道,心中不由一动,看着看着就突然见到了田槐山三个字,我不禁又惊喜又骄傲。田老师他果真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干出了光彩啊。后来得知老师转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一阵没人教体育,缺教师,他就主动请缨啦。他惭愧地说,虽然他业余爱打球爱跑步,但并不专业,为了不误人子弟,他多次找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日夜操练,拍球把手都拍肿了。

    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也上了舞阳小学,非常有缘的是,教她数学的梁老师正是田老师的爱人。我因为瞎忙,有时候顾不上女儿的学习,梁老师常将女儿叫到家里补课,田老师在一旁帮忙,还把我拿出来做榜样,说你妈妈上小学时成绩多么好,总是数一数二的,你得向她学。年幼的女儿不甚了然,茫然地瞪着眼睛,一副听不进去的样子,有时候被我碰见,心里着急得很。我让老师操了心不够,女儿一代又让老师费神,这可如何是好?灯光下,老师夫妇的两鬓已开始斑白,让我拿什么回报您?

    田老师看出我的心情,却什么也不说,只是一如往常淡定地微笑,将一杯清茶放到我的面前,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后来写作我用过一个笔名,叫“槐子”,槐之弟子也,满心感激地用以纪念田槐山老师所给予的教导。这份心情随着岁月荏苒,应是越来越浓,可后来因为离得远,与老师却极少见面,一晃居然几十年过去了。今年春节我找到他的电话,急急打过去,田老师的声音依然是那样清亮,我不由满心欢喜。

(选自《2013散文集》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驯服苦难的烈马

朱成玉

    极少见过那么多苦难集于一身的人。她简直就是上帝的出气筒,上帝发脾气,拿着鞭子乱甩一气,她成了活靶子,浑身上下被抽打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她是岳母家的邻居,一个美丽的妇人,一个被命运的风暴卷入谷底的人。

    打小就死了爹娘,在姑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终于挨到了嫁人的年龄,姑母迫不及待地将她嫁了出去。婚后没多久,丈夫得了股骨头坏死,一瘸一拐的啥活计也干不了,里里外外都指望她一个人。

    女儿在中考的那一年,因为压力过大,学习学傻了,整个人处于半痴呆状态。

    许久了,她一直住着村子里唯一的一个土坯房。房子在雨季,经常漏雨,她就常常请了左邻右舍帮着她修补房顶。这一次,没等房顶修好呢,一场大雨终于把这陈年的老古董冲塌了。

    即便如此,村人们也从没在她嘴里听到过一丝叹息和任何抱怨,就连这房子被雨水冲塌了,她也会乐观地说,“这下好,总算能下决心盖个房子,不然总是舍不得拆了它,老天爷给俺做决定了。”

    不管生活多困苦,你都不会在她的脸上找到悲伤的答案。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安慰别人,岳母最开始知道得了癌症那几日,每天茶饭不思唉声叹气,她天天来劝导岳母,“癌症算个啥,好好治哪有治不好的病。你得好好活着,你看你多有福气,你现在享受的一个月的福,都够俺攒上一辈子的了。”

    听她这么一开导,岳母开朗了许多。

    村里很少有比她家穷的了,可她偏偏又是个乐善好施的主儿,不管谁家来要点啥,只要她有的,肯定是有求必应。夏天,她的园子里种的菜总比别人家的多,别人过来摘个黄瓜茄子啥的,都不用和她打招呼。

    她的脸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她喜欢打扮自己,尽管没什么好衣服,也没什么好的化妆品,可她就是喜欢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在地摊集市上,只要看到便宜的看着又不难看的衣服,她就会买回去,没有人知道她的箱子里到底有多少衣服。有一次,村里有三家办喜事的,这可把她忙坏了。每去完一家,就赶紧跑回家打开箱子换身衣服,一共换了三次,也就是这次,她在村里名声大噪。人们开玩笑,都叫她“三开箱”。

    这“三开箱”自然是贬义的,村人都认为,她一个被苦日子浸泡着的人,就应该是坛老咸菜的样子。她的举动,无异于咸菜缸里忽然冒出翠生生的一株绿来,让人无比讶异。也有人在背地里八卦,说她指不定给家里的瘸子戴了几顶绿帽子呢!这话传到她的耳朵里,她也不生气,身正不怕影子歪,在那些长舌妇面前,反而更有力地扭几下屁股,秀一秀那妖娆的身姿。

    人们询问她的近况,她总是“还好还好”地应着。人们失望地走开,似乎希望在她那里得到一点不幸的消息,用以减轻自己的不快。人们乐于欣赏别人的苦难,就像欣赏烟花一样自然,可是她从来不给他们看“烟花”的机会。

    她从不向人兜售自己的苦难,用她自己的话讲,那样只会赚取别人廉价的眼泪,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她也常常对她的瘸丈夫和痴女儿说:不要轻易把伤口给不相干的人看,因为别人看的是热闹,病的却是自己。

    苦难不是用来晾晒的。晾晒苦难,苦难并不会蒸发和减少,只会更大面积地传播。

    “这辈子谁还不吃点儿苦,苦瓜、婆婆丁、苦菜都是苦的吧,可俺就爱吃那口儿。”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说这些话的时候,嘴角依旧上扬,酒窝绽放。

    原来,苦难会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把一个人变得如此娴静,如此淡雅。

    苦难,在她面前,如同一匹被驯服的烈马,她握着命运的缰绳,驾轻就熟。

    她让我懂得,消灭苦难的好办法,不是去晾晒,而是让它发酵,把它变成酒,喝掉。

【注】此文发表于《辽宁青年》2013年第3期

阅读

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小镇,看见一个老人,老人身边有一条狗。陌生人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人回答:“不。” 于是陌生人弯腰拍了拍这条狗,狗扑上去,咬了他一口。陌生人问老人:“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人说:“这不是我的狗。”

这个故事原本用于提醒人们问对问题很重要,但它还有更深层的启发:要小心那些默认的因果前提。这个陌生人假设老人身边的狗就是他的狗,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

哲学家休谟有一个奇怪的主张: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他不相信归纳推理的有效性,认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失了某些链条。其理由是:心灵就算用最精密的考察,也不能从假定的原因中找出结果来。因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A

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关于“因果论”的教育。在学生时代,“因为……”被拆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证据确凿,逻辑清晰。到了现实世界我们却发现:哪里有什么因果?不管你多么才华横溢,现实都不会给你一道“因果分明”的题目来做。

即便在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道理甚至很严格的科学理论中,也不一定存在100%的因果,人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一个概率数值。所以,在现实世界,我们要去除这样一种句式:“如果……那么……”这个句式应该以加上概率的方式表达:“如果……,那么有80%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这个概率的条件,并不断通过实践去更新概率。

B

量化处理。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说:“当你能够量化你所谈论的事物,并且能用数字描述它时,你对它就确实形成了深入了解。”就像气象台预报会说“明天有80%的概率会下雨”一样,你也要养成类似的思考和沟通方式。假如有人约你周末吃饭,在你还不确定能不能去的时候,别说“也许”“可能”“大概”这类词,最好说“我有60%的把握去”。即使是毛估的过程,你也会有所收获。

 灰度认识。分析事物时,你要克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心态。首先,要改变对任何事情都追求100%确定的心态。试想,这件事情我真有100%的把握吗?如果有70%的把握,那么剩下30%的可能是什么?其次,要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尝试着找那些你从来没觉得需要向他们请教的人聊一聊,你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C

黑白决策。AI下围棋的秘诀是,计算各种可能的招法在终局赢棋的概率,然后选择概率最大的那一手。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扑克高手安妮·杜克曾担任业余扑克比赛的评论员。有一次,她告诉现场观众:根据当前的局面,甲选手赢的概率是76%,乙选手赢的概率是24%。结果乙赢了比赛,观众说杜克的预测错了,杜克的回答是:“不是我预测错了,我已经说过乙选手赢的概率是24%,也就是概率为24%的事件发生了。”不管现实多么灰暗、自己手上的牌多么差,都敢于做决定,并且坚定地选最好的那一手,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天赋。

形成系统。漫长的人生是由很多个连续的决策构成的,你不能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建立一个大概率能“赢”的科学决策系统。好的系统几乎都有如下特性:强健、高适应性、韧性。如果一个人热衷于精确地预测,喜欢搭建自圆其说的结构,那么他的决策系统可能非常浅薄、极其脆弱。

D

“没有什么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图灵奖得主理查惠·哈明说。他认为,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而是含糊不清的。

【注释】①选自《新科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