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

根据《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恩格斯启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性。 B、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交集,但各自独立。 C、恩格斯提醒收信人注意学习研究的方法,并表达了自己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之感。 D、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学习经济史,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极地追梦人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60天

颜维琦

    4月15日凌晨两点,归来的“雪龙”号在拖轮的推动下缓缓进港,停靠在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7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整整160天。

    “既然选择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赵炎平说。这也是记者采访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时,队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平淡的话语,是与风雪同行之后的从容,也正是这个信念,让这支队伍书写了中国极地事业史上的一段精彩传奇。

    搏冰踏浪,关键时刻展英雄本色

    这或许是“雪龙”号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担着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务,又两度参加突发救援。最终,历时160天、总航程3.2万海里,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参与搜寻马航飞机,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

    这样的传奇,是不惧艰险的257名考察队员共同创造的。南极,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陆地,也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常年冰雪覆盖的白色“沙漠”,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有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海冰先遣队。负责指挥现场救援的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告诉记者,当时,遇险船舶周围冰情严重,“雪龙”号无法靠近,只能选择直升机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队决定在船边的一块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雪没过大腿。”徐挺说,“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会被吹起来,很影响视线,要是螺旋桨打到冰面,整个飞机都会被毁掉。”危险是已知的,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今年1月2日,遇险船舶海区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队员们迅速搬运木板,几分钟内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紧接着,9个架次近5个小时的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堪称完美。

    风雪同行,“团结就是力量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躬。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见到刘顺林时,这位面庞晒得黝黑的苏北汉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团队”。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靠的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刘顺林说。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令刘顺林欣慰的是,160个日夜,尽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每个关键节点,考察队的临时党委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做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确保了组织指挥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危险,领导先上,党员先上,务实拼搏的作风在传递,铸就了考察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14年04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要解决的最重大议题就是如何让“政治状态”和“自然状态”共同存在于一种更高的状态中。同样道理,美国要解决的最重大问题就是如何终结文明和野蛮的敌对和厮杀,让两者为构筑一种更加恢弘的空间秩序贡献各自的独有元素,正题和反题在此被综汇为合题。综观世界史,很多文明都毁于野蛮的打击,很多政治理论也无法解决治乱更替的“黄宗羲定律”,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这些失败的文明与学说不具备兼容“反题”的体质、胸怀和智慧。

(2018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林国华《从荒野角度看美国》,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美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教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

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

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追踪

曲波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一铺关东山式的四合大炕上,坐着小分队的全体队员。东间里,少剑波独自一个人,在一块不很大的地上来回踱着。他的思索愈来愈激烈,好像今天的大风雪,非逼着他马上作出什么决定不可。从他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忽而迟疑,忽而急躁,忽而又是兴奋。这些表情在交替翻腾,反映着他内心的思绪。

从对许大马棒匪伙的审讯中,本来已经确定了第二步的前进方向和打击的目标,但几天来初冬的小雪,却刁难了少剑波素来的神速果断。它每天拂晓总是下一阵,下到地上又不融化,它成了未来雪原的奠基层,这是东北雪的一大特色。

由于这样,小分队的任何行动,将会在地上留下脚印,那时小分队就不是一支神不知鬼不觉的飞箭,而会成为一队有形有踪的猎人。这样来对付数倍于我的狡猾残忍的匪徒,是一种极大的不利。

“雪!成了敌人的义务‘情报员’,又成了暴露小分队秘密的‘奸细’。”几天来少剑波的内心在对这种情况发怒,行动一直未决。寻找和抓住行动的机会,成为少剑波十数天来思考的中心。今天的大雪来临,是少剑波决定问题的时刻了。

“警卫员!”少剑波以一副坚韧自信的神气喊道。

“有!”高波从西间跑过来,站在门框旁静等首长的命令。

少剑波没言语,他那果断的神气,顿时迟疑下来。他谨慎地从衣兜里再次掏出那封信,看了又看,然后坐在炕沿上,拐肘支着小炕桌,瞅着信上的每一句每一字,在细细地琢磨。高波看到首长又在考虑,便轻轻地退回西间。

身旁的火盆,吐着蓝色的火焰,少剑波点着头,瞅着信,默默地念着:“……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因此应特别告诫你,侦察要准,判断要稳,打击要狠。当你还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切忌盲动。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小分队任何一点气味也不要被敌人嗅到。雪地在这方面给了你困难,同样反过来也给了极大的便利,问题是你如何善于利用它。”

少剑波觉得眼睛一阵明亮,全身兴奋地跳下炕来,自语地说:“首长英明,远隔千里,一句话解决了我的难题。”他把桌子一推,以最坚定的语气喊道:“高波!白茹!”

“有!”

“都过来!”

高波、白茹一齐来到东间。

“你们要知道,”少剑波满面欢笑没头没脑地说,“关键问题在于咱们如何利用它,对吗?……现在不是给咱们戴奖章的时候,那样咱们会昏迷,现在应是批评再批评,你们说对不对?”

高波、白茹被少剑波没头没脑的几句话,说得也不知怎样答对,只是瞪着奇疑的四只眼睛抿嘴笑了笑。少剑波再看了一下门外的大风雪,头一点,用特别兴奋的声调命令道:“好时机,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

“是,”高波复诵道,“命令各小队,马上准备出发。”说着行了军礼,跑出去。

各小队接到命令,急速整装。战士们都显出一种疑问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大的风雪要出发呀?”

少剑波再次细细地校对了一下地图上所标的红线,再次测了测指北针的方向度,当他自信不会有任何误差时,然后他坚决果断地自语道:“决定了!”一面紧张地整装。当他把一切装备佩带好,便向屯东走去。四合大炕的屋子里,战士们在精神紧张地等待着。

“立正!”当少剑波走进来,杨子荣一声口令,战士们向首长行注目礼。少剑波还了礼,轻道一声“稍息”,便立在四合大炕的地中央。战士们在炕上,窗台上,炕沿上,地上,站着,坐着,或单腿跪着,蹲着,静等着少剑波讲什么。

“同志们,”少剑波的神情突然特别焕发,“时机到了!现在我们立即出发,到敌人看不到我们而我们却能找着敌人的地方去,再给他来个比奶头山更干净的歼灭战。”

战士们一阵兴奋的微笑。“越快越好!”

少剑波微笑着看了看窗外的大风雪,战士们的视线也被拉到窗外。

“大雪!”少剑波道,“本来是我们行军中的敌人,但今天它却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力量。依靠它可以发现敌人的踪迹,依靠它又可以隐蔽咱们自己的踪影,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便利于我们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战士们怀疑的神情消散了,顿时精神焕发。

少剑波又幽默逗趣地道:“当然啦!有一利,必有一弊,交这样一个生疏的朋友,就必得有点花费。咱们也别小气,花费就花费点吧!咱这位朋友不要别的,就是要咱们的力气和意志。”

战士们的笑声中,少剑波坚毅地抖动了一下肩膀。

“咱这朋友,”少剑波继续道,“又滑又刁,生性好陷人,好绊脚,又有点欺软敬硬。只要你有硬骨头,给它力气,它就会佩服你是好汉,它就会尊敬你。谁要是装孬种,它就越抽谁的后腿。”大家被剑波这番有趣的比喻,逗的大笑起来。

“我们今天的行军中,要摸摸我们这位新朋友的脾气,从而想办法驾驭它,利用它多给我们些帮助。这就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寻找窍门,创造雪地行军战斗的经验。现在我命令,出发!”

战士们在旺盛刚毅的气氛中,冒着纷纷正盛的落雪迈入滔天倾地的大雪原。小分队的影子,在弥漫无边的林海雪原里,像几十颗黑点,蠕蠕前进。

(节选自《林海雪原》,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