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容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试卷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蟋蚌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蚌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鼓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一种极古老的打击乐器。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可见其地位之高。关于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渔猎时代。那时,人们在劳动之余,敲击着石头制作的工具,歌舞欢娱“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他们偶尔敲击空心的树干,发出洪亮的声音,由于种种的启发进而制作了空腔蒙皮的鼓。

②在古代,鼓的用途较广。“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掷风·击鼓》),说明鼓在军事行动中或发号施令或鼓舞士气。逢有日食、大水等自然灾异,举行祭祀时也要用鼓。

③汉唐以后,从少数民族、西域、天竺等地区先后传入多种形制不同的鼓类,其中盛极时的要推羯鼓。在演奏时,羯鼓被放在一个称为“牙床”的木座上,用两根鼓杖击奏或用一杖敲击、一手拍奏——类似现在的朝鲜族“长鼓”的奏法。羯鼓有着清越透亮的音质,《羯鼓汞》称赞说:“透空碎远,极异众乐。”羯鼓可合奏,亦可独奏,是唐代“大曲”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④其后,外来鼓类尚有多种,如有挂在腰间用双手击打的腰鼓;有用手指指摩、弹敲的答腊鼓;有单人与(táo)同奏的鸡娄鼓;以及花腔鼓、达卜、那葛喇、达布拉等。

⑤今天,有不少种类的鼓失传了,但也有不少沿袭下来。3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中国西南、中南少教民族创制铜鼓,一直流传到今天,不仅如此,还沿用于音乐、舞蹈之中。朝鲜族和瑶族的“长鼓”,壮族的“蜂腰鼓”均源自古代的“细腰鼓”。

⑥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摘编自李学朴《博大精深的鼓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

云冈石窟不仅是北魏皇家礼佛祭祀的圣地,也是了解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一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风云的艺术宝库。据统计,在云冈45个主要洞窟中,有24个洞窟留存着较为完整的76组、530多件乐器图像,共涉及到28种乐器。从汉晋至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西域及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就有22种,包括:细腰鼓、毛员鼓、都昙鼓、齐鼓、檐鼓、手鼓等,其中鼓乐器占到9种;汉族传统乐器有6种。云冈雕刻的530多件乐器图像中,西来乐器426件,鼓乐器占到146件;西来乐器约占全部乐器图像总数的70%,各类鼓乐器约占全部乐器总数的28%。

(摘编自《魏鼓声声胡风烈烈》,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ChatGPT的人工智能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使用方便,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思考和辨别能力,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虽然很多,但是正确的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泥沙俱下;在回答一些素材库里没有的问题时,不少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改编自王钟《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材料二:

摘自《牛津大学关于美国、法国等国网民AI使用调查报告》2024-6-11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就会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这意味着Chata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来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无法理解事物背后的各种逻辑,其答案虽然四平八稳,但是缺少人类大脑思考所独具的睿智与创新的闪光点。如果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人工智能的弊端也最终有望消除。

(改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9月23日20时,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开幕。别样的绚烂“数字烟花”盛景震撼了世界,尽显文化科技交融之美,也成为中国展现后疫情时代风貌的窗口。

杭州亚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会徽“潮涌”展示杭州亚运会理念和中国文化,寓意“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也象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一个个文化符号,用“诗画江南”之笔不断为杭州亚运会“上色”,在“浙”里汇集世界的焦点,展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独特魅力,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更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

这次盛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盛会,更是亚洲人民的盛会,45个国家的健儿来到中国,打破以往的隔阂,消弭长久的矛盾。开幕式上,各代表团依次入场,或热情招手,或欢呼雀跃。在名为《携手同行》的演出篇章中,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网幕上,构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杭州亚运会“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度契合,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杭州亚运会尽显中国开放包容之姿,也必将成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

杭州亚运会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深入应用到场馆的每一处,成为展示大国文明和海纳百川的大舞台。杭州地铁“亚运号”专列的乘风而生,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串联起6个办赛城市,赛事场馆内3DGIS、BIM、IoT和5G等技术的巧妙应用,一系列的令人直呼“硬核”的基建,现代化科技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城市“颜值”的持续攀升,基础设施的愈发完善。面向亚运,科技力量赋能助力;借助数字,杭州亚运会尽显“数”智。以文化为底色,融科技之力与艺术之美,开幕式绘出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韵的动人画卷。

此次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健儿的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的盛会、交流的盛会。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未来之途,大国之光将恒久闪耀,中国力量将持久绽放。

材料二:

杭州亚运会开幕至今,赛场内外出现许多感人的精彩瞬间,有全力以赴的较量比拼,也有温暖彼此的美好祝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绽放体育的光彩,凝聚友谊的力量。

在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当其他选手都已抵达终点,泳池内只剩下一名越南体育代表团选手还在孤独地冲刺。此时,观众用一次又一次呐喊为她加油,向她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致敬。就算落到最后也要奋力向前,竞技场不只有胜利,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样熠熠生辉。

在网球女子单打赛场,巴基斯坦体育代表团选手乌什娜·苏海勒尽管输掉了比赛,脸上仍挂着灿烂笑容。走出赛场,她热情地拿出一兜徽章,与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朱琳交换。来自亚洲各地的运动员因亚运会相聚,竞技成绩或有高低,但促进交流、增进友谊的心愿相同。

在三人篮球男子比赛中,马尔代夫队球员的平均身高比对手低一头。身材差距让他们几乎无法在内线得分。但球员们没有放弃努力,不停在外线跑动,寻找投篮的机会。一名马尔代夫队球员赛后表示:“对手实力高出很多,但我们仍要去拼争,一点点地进步。”为取得点滴进步而拼搏,他们用执着写下自己的亚运故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杭州亚运会通过体育铺路架桥,为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搭建起和平与友谊的交流平台,奏响了“同爱同在同分享”的时代强音,凝聚着亚洲人民的团结合作之心。本届亚运会报名规模、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彰显了亚洲人民对杭州亚运会的热切期盼和坚定支持。本届亚运会还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比赛项目,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只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共创亚洲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未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期大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利用片刻时间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底的122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潮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阅读《首都国际交往“金名片”——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完成下题。

首都国际交往“金名片"

——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①在雄伟的燕山脚下、雁栖湖东北侧,远远地就会望到一座通体红色的圆形建筑。它就是首都国际交往“金名片”——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②会展中心的外形设计灵感来源于天坛祈年殿的倒影,整体设计上秉承了“汉唐升华,天地飞扬”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汉唐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重典雅的特点。

③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78,000平方米,总高度31.9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包含大会议厅和精品酒店,地下包含宴会厅、多功能厅和后厨系统。

④会展中心分A、B、C、D四个区,从B区大门的36个台阶拾阶而上,登高的过程既充满了仪式感,也表达了对三十六天罡(又称三十六天将)的敬畏之心。

⑤台阶之上,便是富有特色的大会议厅,它由两层环廊环绕。外环廊的48组方形立柱,静静地矗立于大会议厅最外围,支撑起主体建筑的三重飞檐。内环廊天花板图案是由中国策体字“春夏秋冬”四个字组成的,巧妙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外环廊的48组方形立柱与内环廊的48 根圆形立柱巧妙地构成了“方圆相济”的设计理念,代表了二十四节气交替推进,也寓意空间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

⑥穿过两道环廊,推开“三交六椀”菱花的大铜门,便进入了亚洲最大的可分割式的圆形无柱大议会厅,又名天目厅。大议会厅总面积5500平方米,直径84米,平均高度15米,最高处可达17米。从顶部到地面的一体式隔板,可将大议会厅分为4个扇形区域和1个700平方米的圆形天目厅区域,能同时容纳5000人开会。

⑦天目厅是因大厅中央有一个直径24米的“天眼”而得名。【甲】“天眼”的造型就像一只底部透明内侧带螺纹的扣放敞口白瓷碗。最下层的花格造型是借用日冕的设计理念,阳光透过花格营造出不同效果的阴影,与顶部构成虚实呼应的效果。既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又可节省用电。同时“天眼”与圆形大会议厅自为一体,很好地展现出传统美学中“天圆”概念。

⑧既然有“天圆”,那就一定会有“地方”。乘下行电梯进入地下一层便可来到大宴会厅。大宴会厅里“方”的设计理念无处不在,大宴会厅整体就是一个2000平方米的正方形。从头顶上的组灯 到脚下的地毯,也都有着“方”的精美设计。屋顶上100块方形组灯,每一组方形灯由99盛小灯构成,全厅共计9900益。数字“99”与回纹图案的地毯相映衬,都表达出吉祥之意。

⑨圆形大会议厅和方形大宴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 圆规方矩”等理念完美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⑩因为会展中心圆形的建筑形式和大空间的功能要求,加之圆形主会场屋盖跨度为84米,所以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上置放射状鱼腹式空间椼架体系,大大增强建筑承重能力、抗震性能,同时实现了减材节能。

⑪会展中心作为中国首个国际首脑峰会“零碳”场馆,首个会展类的绿色三星级建筑,【乙】场馆设施运用各种高新技术,使其整体节能率接近7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35%。如:运用国内领先的太阳能供电储电系统、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30多项前沿节能技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的场馆。

⑫自2014年成功承办第22次APCE领导人峰会后,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接待了很多国际大型活动。如:北京国际电影节、G20能源部长会和科技创新部长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全球社会生态企业家论坛、第五届国际食品安全峰会等,共计1000 余场会议会展活动。

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在造型设计、结构布局、内部装饰,甚至是图案、用色等细节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之与前沿科技相融合,在各个重要国事活动上都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形象,由此成为首都一张靓丽的国际交往“金名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