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致女儿的信

阅读《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完成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刘燕敏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 ,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三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2)、“这时,她悲喜交加 ,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母亲的语言质朴感人。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简略的品味。
(4)、(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完的话续写出来。
(5)、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人生的试金石》一文,完成小题。
     ①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次大火中被毁,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残存的一本书。可惜这本书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拍卖时,没有人愿意买这本书。最终,一个穷学生以3个铜币的低价购得了这本书。
       ②这本书不但没有学术价值,内容也枯燥无味。那名穷学生在少有书读的情况下,还是经常把这本书拿出来翻阅。翻到后来,书被翻破了,书脊里掉出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试金石的秘密:试金石是能把任何金属变成纯金的一种小鹅卵石,它看起来和其他的鹅卵石没有什么两样,静静地躺在沙滩上,然而,一般的鹅卵石较冷,只有试金石摸起来是温暖的。
      ③穷学生获知这个秘密后欣喜若狂,立即赶到大海边寻找试金石。穷学生满怀信心地挑选鹅卵石,可是那些石头摸起来都是凉凉的。穷学生渐渐地有些失望了,他愤怒地把捡来的鹅卵石朝大海深处扔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扔鹅卵石的力气越来越大,那些鹅卵石也被越扔越远。
      ④多年后的一天,穷学生捡到一块温暖的鹅卵石。然而,他已经形成了到手就扔的习惯,当他意识到那是块温暖的鹅卵石时,那块鹅卵石已被他扔到了深海中。他懊恼地潜入海底,寻找了许多天,还是找不到他扔出的那块试金石。
      ⑤穷学生终于失望了,他一无所获地回到了首都。当时,国内正在举行建国百年庆典,国王一时开心摆擂台寻找全国力气最大的人。冠军将被封为伯爵,并可获得黄金和良田的赏赐。穷学生想起这么多年来在海边扔鹅卵石的经历,觉得机会来了。穷学生随着众人去看热闹,看来看去,觉得那些人的力气都没有自己的力气大。于是他上台去比试,结果把参赛者一个个打败了,获得了大力士冠军,得到了国王的赏赐。
      ⑥穷学生变成了富裕的伯爵,他感谢那本给他带来好运的书,决定把那本书重新装订并保存起来。他拆开书脊以便重新装订,却在书脊里发现了夹藏的另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试金石,你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试金石。当你老是抱怨没有机会的时候,或许机会真的到了手边你也把握不了。
                                                                                                          (乔希·罕兹 选自《读者》2004年第19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静拥夜色             

                                                                                                  游刚
      ①我喜欢这样宁静的夜晚。一杯绿茶,一盏桔色的台灯,一台精致的手提电脑,安置着白日里疲乏的身心。
      ②夜色总是充满着柔情,就像贴心的爱人,在白日里走过了千山,涉过了万水,是怀着充实的喜悦也罢,是带着失败的落魄也罢,不管是什么情形,只要见到夜色降临了,飘泊的心灵似乎就找到了依靠,夜色缓缓拂面而来,就像慈祥的祖母,轻轻滑过自己沾满灰尘染尽风霜的眸子,在心底说,孩子,该回家了!是的,天黑了,该回家了,夜色里的家,才能算是真正的家。对于一个起早摸黑奔波在城市里的人,只有在夜里,那朵等着我归去的窗灯,那桌待着我的饭菜,以及妻子的温存,孩子的笑脸,才能让我完全的拥有,完全的感受。
      ③我总是怀着这样感恩的心境走进夜晚,然后在夜里享受着白日里不能拥有的时光。
      ④ 我是一家报纸的记者,时时绷紧着神经向着各种突发现场奔波,有时是在凌晨,有时是在深夜,有时是在别人吃饭时的晌午,与其说是为了抢新闻,还不如说是为了生活而打拼。初到报社时,我狠着劲挥洒着满腔的热情,只顾着如何把事件变成一段段文字。后来我慢慢学会了写稿之前的酝酿,懂得了锤炼。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了在夜里写作,发现夜色就像一个澄澈的湖泊,总让人的心境变得沉静,归于宁和,继而获得了心灵上的灵动,使自己迅速理清思绪,沉淀情感。在夜里写出的文字格外流畅,在夜里形成的思维格外严谨,有时感觉自己就像胸有成竹的雕刻家,能将一大堆新闻题材快刀斩乱麻,该削去什么情节,该突出什么亮点,一目了然,而行笔如风。
        ⑤我想,这一切,都缘于夜色的那份宁静,缘于夜色的那份祛伪存真的坦诚。历史名人曾国藩曾言“每日必三省吾身”,而“省吾身”必然在夜里,这时,夜晚是一种高度,夜色是一种回归。在夜里,只要你去思索,都会对自己在白天所做的事进行正确的总结,并产生出全新的认识,从而酝酿出新的意念,去准备着、迎接着新的明天。
       ⑥  夜里总归是要睡觉的,但我却时时会遇上彻夜难眠的困挠。记得小时家住在偏远的山村里,很难到山外去见见世面。这天父亲突然说带我到城里的远房亲戚家去,听说自己要到县城去,我高兴得跳了起来。继而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一次兴奋而认真的想象城里的样子,想象会遇见什么样的小姑娘,会看见什么样的玩具,还想象到了坐什么颜色的客车到县城……那一夜突然感到夜晚好漫长,那一夜我脑中浮现着五彩缤纷的境像,那一夜,我突然明白,夜里,即使没有入睡,同样是可以做梦的,并且这梦来得那样真实可触,那样奋激人心。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世事不断增多,我早已度过了无数不眠的夜晚,并已习惯了在夜里编织梦境,在夜里修正着自己在白日里的思维。在静静的夜里,醒着的梦比入睡的梦更加充满着诱惑,醒着的梦比白天的真实更能切入肌肤。在夜里想象着将要达到的目标,会让自己充满着奋挣的力量。在夜里思念着远方的佳人,那份思恋定会变得更加充满柔情而富有诗意。在夜里细细回味回放曾经的痛苦,那份痛定能让人痛彻心扉……这时的夜色,成为了生活的凹凸镜,放大着渲染着所有的心思。这时夜色里的黑,就像汩汩流淌的音乐,成为所有情节所有画面的背景,而又总是那样恰到好处又那样煸情,让甜的甜到深处,让苦的苦到骨髓,让乐的乐到天堂,让悲的悲到地狱……
       ⑦夜色是这般的充满着宁和,是这样的充满着睿智和真实,又是这样富有着神秘与诗意。于是我总是习惯于途经一天的劳顿奔波之后,在静静的夜色里,燃起一盏桔黄色的台灯,泡上一杯淡淡的绿茶,打开案上精致的电脑,开始独自享受着夜色。有时是在写作,有时在听一段古典的音乐,有时是在呆呆地看着窗外斑驳的街灯,无论在做什么,我都是那样充实而宁和,这无边的夜色,就像自己知心的爱人,接纳着我所有的缺点,又慰贴着我的心灵,放纵着我的思绪。
        ⑧夜深了,我幸福地静拥着属于自己的夜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良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父爱

①父亲离世已有整整二十年,但他那慈祥的面容却常常出现在我眼前,仿佛从未走远。

②我小时候听祖父讲,曹家在当地也算是耕读世家,曾祖父是一名颇具民主意识和平民意识的地方绅士。致仕之后,没去经商或享清福,却利用一座祖上留下来的三进大宅院,兴办义务教育和平民教育。家境日渐衰落后,祖父将家中唯一读大学的机会让给他弟弟,自己则选择学做生意那条坎坷之路。

③祖父与祖母育有四子二女。他们没有一个进入商界,却都接受过良好教育,继承了祖父思路清楚、办事认真、与时俱进的特性,在各自的环境里,各自有梦,各自有成。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自幼受父母宠爱,却绝无“大少爷”陋习,为人方正内敛,尤嗜读书。

④记得当时家中有一间朝北小屋,仅五平方米左右,里面堆放着他的藏书。从内容看,有部分文史哲专著,更多的则是外国科技类硬皮厚版书。那时的外文原版书价格不菲,据父亲回忆,他工资的八成几乎全部用于购书。20世纪六十年代风云突变,父亲备受冲击,工资锐减至三十元。买书已几无可能,即便吃碗阳春面,也要思考再三,因为区区几分钱或许就能憋死英雄好汉。

⑤我五岁那年夏天,因为和弄堂里一群小伙伴凑钱买棒冰,买完棒冰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三轮出租车撞倒。然而,那天司机将我撞倒后浑然不知,更不凑巧的是,车轮又勾住我的衣角,这样,我被生生拖了十米左右,直到路人惊呼,车才停下。一位好心的路人将我从车轮底下抱出,只见左踝部鲜血直流。他赶紧脱下汗衫,帮忙止血,再把我送到附近的医院。经X光片诊断,我的左腿胫骨和腓骨全部骨折。父母赶至医院,见状魂飞魄散,心疼不已。最令父母头痛的是囊中羞涩,无法凑齐一笔医药费。于是,父亲一边节衣缩食,一边变卖家中藏书。只是那个特殊年代,旧书收购早已不复存在,这些旧书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废品回收站。眼看着自己经年累月收藏的书籍沦为废品,父亲心如刀割,痛苦不已。

⑥之后,每当家中出现周转不灵之时,卖书就成为家里“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虽然硬皮书分量不轻,但当作废品卖,换不了几个钱,仅仅是救急而已。每次将一捆捆旧书搬至楼下时,我都快乐无比,因为这意味着餐桌上也许会多一道菜肴,但父亲却愁容惨淡,默不作声。至此,父亲便绝少买书。

⑦我出生时,父亲已过不惑之年,也算是中年得子,固然对我疼爱不已,但绝不宠溺。那时候,我们家住四楼,那是在原有建筑上搭建而成,颇为简陋。每逢冬天,阴风怒吼,寒气逼人。入睡时,总觉得被窝有一种湿冷感。即便如此,父亲仍不允许我用热水袋暖脚,以此锻炼我的意志力。而且,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便将我从被窝里拎出来,跟着他去跑步。刚开始根本跑不动,而且越跑越慢,父亲鼓励我:“跑得慢其实无妨,只要认准方向,就可迈向远方。哪怕只往前移动半步,也要为自己鼓掌!”有时候感到已到体力极限时,父亲也绝不松口,并示意我再坚持一下,直至突破所谓的“极限”。如此反复,我懂得何为“坚持”,何为“突破”。

⑧平日里父亲很少对我疾言厉色,就算犯了错,也只是简单批评几句。唯有一次,父亲大动干戈。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学小提琴,见我毫无天分可言,便转而请我姨夫教授我琵琶。可是,每日一个小时练琴,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简直苦不堪言。父母白天要上班,督促我练琴的责任便落到祖母头上。为了能够缩短练琴时间,我总会趁祖母不备,偷偷将钟拨快20分钟,待练琴结束,再悄悄拨回,结果有一次因为急着外出玩耍,忘了调回时间,被父亲发现,一顿“竹笋烤肉”令我痛不欲生。父亲说:“练琴是为自己,而非他人。若疏于练琴,有朝一日登台,丢脸的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务必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尊严,一个是责任。唯其如此,方可成就大业。”这两个词也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故此,平日总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稍有懈怠。

⑨父亲一介书生,一生清贫,未遗下丰厚的财产,却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曹可凡,摘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阅读理解

蹬 布

①那天放学进家, 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 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工伤, 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 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 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 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 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 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 超市老板娘 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 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 “老板娘说的 ‘未雨 绸缪’,什么意思? ”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 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 “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 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 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 450元。

④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唠叨,说 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 “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 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 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打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 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 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 现在可就 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 我去 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 ”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 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 人家同意先预支他 1500 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 1350 块给你。”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 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 的货,一卷一卷的, 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 的, 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 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 再整体 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 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 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 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 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 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 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 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