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1)、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叙述
(3)、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横线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的画“T”;不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画“F”。

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B.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C.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5)、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岁左右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和我们

       ①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②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③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⑤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与人之间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修检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奇怪的是,这位姑娘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那么,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来的嘛。”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看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利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如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而是没有像一些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苦是人生的补药

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社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成告别富裕生活,失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量体裁衣用人才

①清人钱泳在《及园丛话》中讲述了量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有个浙江宁波来的裁缝,手艺高超,他给人裁衣量尺寸时,对其年龄、相貌、性情,甚至何时中举等事都详细询问。他解释道:“如是少年中举,难免做气一些,因此衣服要前长后短;如是老年中举,弯腰曲背,因此衣服要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宽,瘦子的衣服应窄点。性情急的人衣服宜短,性情慢些的人衣服宜长……”裁缝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简单凭身材定尺寸,而是综合,考虑穿衣人各方面特点量身定制,使得裁剪出的衣服更合身、更适用。

②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甲)《履因丛话》中裁缝的“短长之理”,具有启示意义。

③(乙)人才的长与短是辩证的,一个人有长处,慎勿多苛求。寓言《西邻五子》中,西邻公根据五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工作,机敏者经商,眼盲的卜卦,跛脚的纺纱……正是因为西邻公有这样的“满眼人才观”,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后来,有人写诗赞曰:“自古完人何处寻,自有人才涌似云。”

④相反,如果在使用人才时不能对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能力水平、特长弱项,做到了如指掌,就不可能在用人时提出最优方案,有时甚至会因用人不当而贻害无穷。诸葛亮错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失了街亭;赵王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长平之战大败。这些都是因为不知人之长、不识人之短的缘故。用什么人,要从事业发展、工作需要出发,首先看岗位需要,精准匹配、科学挑选,让“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丙)只有坚持以事择人,根据人的短长“量体裁用”,才能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⑤人才培养使用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规律。只要把握好人才使用的黄金期,就会更好发挥人才的价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没有经过必要的实践磨砺和时间沉淀,“揠苗助长”,过早提拔到重要岗位,可能导致“早熟的果子”长不大,味道涩。“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使用也慢不得、等不起。对那些年富力强、具备一定经验积累的人才,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智慧力量,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如果将人才备而不用、束之高阁,就难免会出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悲叹,造成这种人才浪费实质上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

⑥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还需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力聚“天下才”,谁有本事谁揭榜,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