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我的叔叔于勒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与人之间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修检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奇怪的是,这位姑娘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那么,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来的嘛。”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看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利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如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而是没有像一些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1)、本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A、叙述  描写 B、议论 C、说明 D、抒情
(2)、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3)、文中的“浅薄与虚妄”指的是(    )
A、“浅薄”指缺乏学识与修养;“虚妄”指没有事实根据的。 B、“浅薄”指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和成就;“虚妄”指看不起他人和强求别人崇拜自己。 C、“浅薄”指说话不委婉,不含蓄;“虚妄”指不实在。 D、“浅薄”指不稳重,轻浮;“虚妄”指表面上的光彩。
(4)、修车女工说:“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对这句话的含义说法有误的是(    )
A、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多大的成就,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 B、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工作有分工,谁也不要干扰谁。 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工作不分高低贵贱。 D、谁来修车都是我的顾客,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一样看待。
(5)、洛依德“沉默了”的原因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四个五角粽

肖复兴

    ①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些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五角粽子,可比五芳斋要好吃得多了,不仅是里面的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②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买来糯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前一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

    ③儿子买回来东西,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儿子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糯米泡好,把粽叶一叶叶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④母亲要等待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⑤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

    ⑥孙子终于回来了,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有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放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⑦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五角粽子,等你回来吃啊,别忘了。”孙子大声回答:“行,您放在那儿吧,我回来吃。”

    ⑧都是大学里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接下来几天,孙子几乎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几乎是脚不沾地。

    ⑨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⑩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奶奶却已经病逝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15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节选)

蔡志忠

    我的第一个记忆,是对母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疑惑。当时我还不能站、不会走路,应该还不到一岁,只记得妈妈抱着我在路上遇到两位邻居,三个女人站在树下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个没完没了。由于抱我太久有点累,母亲让我站在地上,双手抱着她的大腿。大热天,她的大腿很凉,摸起来感觉很舒服。于是我的右手便顺着她的大腿往上伸去,母亲边聊天边用手把我的小手往下推。我不依,又用左手顺着她的大腿往上伸,母亲再一次用手把我的小手往下推。

    这是我出生以来首度被母亲拒绝,还连续被拒绝两次。原本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全世界最亲密的,我的小小心灵对这件事很不解,内心感到惶恐不安。这便是我对母亲的第一个记忆。

    从我孩提时起,母亲就于凌晨三点多起床,背着我煮猪食、喂鸡鸭。我因此养成了凌晨三点多起床的习惯。

    父亲很严肃,平常在家里难得讲一句话,整天绷着脸,很凶的样子。我们家很安静,有事情才有人讲话,我也因此养成不太爱说话而爱思考的习惯。

    我一生中,跟父亲、大哥、大姐、妹妹所讲的话极少。记得我七八岁时,曾跟二哥睡同一张床,整整两年时间,印象中我们好像不曾讲过话。

    但我跟母亲则无话不说。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急着找妈妈,跟她报告今天老师说了什么,学校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如果课堂上老师说了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我就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给母亲重述一遍。她边喂鸡鸭,边听我说故事。有时我看她干活太认真,不专心听,还会生气地责怪她没仔细听我说故事。

    她会笑着说:“有啊!我在认真听啊。”

    我说:“那么你重述一遍刚刚我说的话。”

    她总是回答:“好啦!别生气,你继续讲,我一定专心听。”

    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前,是家中的大姐,她从小就要帮忙照顾妹妹和略有残障的弟弟。由于从小便主持家务,她很有自己的想法。

    母亲很爱看歌仔戏(福建及台湾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每隔两个月,当歌仔戏班巡回到花坛戏院演出时,她总是无视父亲的情绪,非要去看一场不可。

    两个月一次,歌仔戏的锣鼓声打破乡下的平静。孩子们总是追着宣传车抢歌仔戏广告戏单。我好不容易抢到一张戏单,便急忙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这次演许仙与白娘子,我们哪一天去看戏?”

    母亲一定迫不及待地回答:“明天下午我们去看第一场。”

    第二天午饭后,她急忙洗完碗盘,还来不及把碗盘摆入橱柜,便拉着我直奔花坛戏院。她总是随着“陈三五娘”“陈世美与秦香莲”“孟丽君”的悲欢离合情节,边看边哭,泪流满面。

    散场后,我的主要任务是,先回家打探父亲是否已经从田里回到家里——如果父亲在家,我就得偷偷打开厨房后门门闩,轻掩门板,然后再回去告诉躲在稻草堆后的母亲。母亲只好手捧着预藏在后院柴堆上方的喂鸡鸭的空盆,从厨房后门进屋,假装自己在后院干了一下午的活。

    其实父亲心里明白得很,他早知道,只要有歌仔戏班到花坛演出,母亲一定不计一切后果去看戏。她宁愿忍受父亲臭着脸生气一个星期,也要飞到戏台前过过戏瘾。只要一听到歌仔戏的锣鼓声响起,母亲便无法平静地做家事,得先去看完一场歌仔戏,让平淡的乡下生活变得精彩炫丽。但她还是很克制,也像跟父亲有个默契的约定,每次歌仔戏班来花坛公演十天,她只去看一次下午场。我知道,如果父亲不反对她看戏,她一定日场、夜场连看十天二十场戏。

    长大后我发现,我的好胜心来自全乡书法第一的父亲,但我的个性形成大都来自母亲。母亲永远不责骂自己的孩子,不跟自己的孩子说“不”。

    沉迷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横眉冷对千夫指”,不理会世间的价值观和别人的看法,随着心中想法而行事——我的这些特立独行的个性来自母亲。

    通常小孩都是由母亲带大的,因此小孩的个性也大多来自母亲,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母亲跟我交谈时,总是以相互斗嘴调侃的方式说话。例如我跟别的小孩到田里抓泥鳅,玩得双手很脏,她会说:“哇!好厉害,能玩得这么脏!这么脏的手,除非用菜刀剁掉,否则怎能洗得干净?”

    我说:“不必剁,我自己洗给你看。”

    小时候,我喜欢端着一碗饭,边吃边到左邻右舍串门子,到处打听新闻。

    她会说:“好厉害,一顿饭竟然可以吃到天涯海角!今天有什么新闻。

    我说:“左邻阿花下星期一从台北回来,右舍阿珠明天有人来相亲。”

    听完,她说:“你这么认真当新闻播报员,有没有人给你钱?”

    我说:“我当免费志工,不收钱。”

    我聪明,反应快,大概是因为从小妈妈就以这种方式跟我对话,培养了我随机应变的能力。

    逢年过节,家里买鱼买肉是父亲的责任,平时买豆腐,则是母亲的责任。早上九点,听到豆腐小贩的叫卖声,她就拿钱叫我跑出去买豆腐。

    她在后院洗衣服时,我总是蹲在旁边听她讲故事。我经常在听故事的空当跑进厨房先吃一小部分豆腐。每每到中午煮饭时,豆腐已被我吃了三分之一。这样几年下来,我从来没听她问过:“豆腐是你吃的吗?”

(选自《读者》,2019年8期,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

罗布泊的春天

    春天来到了没有春天的罗布泊。

    极目四望,寸革不长,浸漫荒漠,无尽凄凉。

    罗布泊是蒙语译名,意为“汇水之地"。这里是塔里木盆地鼓低洼处,孔雀河、车尔臣河、塔里木河、疏勒河,四面八方的河奔涌而来,变蜜荒为水乡。

    绿林环绕,百花盛开,牛马成群,生命绽放。然而,曾几何时,筑坝截流,疯狂水利。上游来水减少,绿洲日渐干涸。最终,滴水无存,人烟断绝,干风不度,飞鸟不来。“汇水之地”成了“死亡之海”。

    汇水退去,呈现盐売,罗布泊成了超级钾盐储蔵地。建矿修厂,开采钾盐,少不了机械、车辆,也就少不了加油站。

    2002年10月,中石油在罗布泊建起第一个加油站。三间彩钢房,一座加油棚。彩钢房,挡不住太阳,也挡不住风。一场沙尘暴下来,屋里全是沙。睡觉起来,床上是一个人形。

    2007年5月13日,前任站长走了。我来了。我来了,一干就是八年!四个人一条狗。

    没去过的人想象不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半根草都没有,更别说树了。当地人说,有草有树,就不是罗布泊了。开始我还不懂,罗布泊为啥不长草?后来,听勘探队的人说,地下140米全是盐,100年也挖不完,那还能长啥?我不甘心,就试着种。从100多公里外拉来土,把油桶割掉一半盛上土,这回总没盐了吧。可是,不管种什么,没几天就蔫了。有盐的土养不活。没盐的土也养不活。

    “死亡之海”连空气都容不得绿!没绿就没绿吧,更难过的是——没水。没电。没路。没人。除了我们,难见活物。

    当初,油站建成后,第一车油是从库尔勒运来的。运油的人背了200个馍馍,500多公里走了十五天!为啥?没路。不但没路,也没信号,全靠运气。

从汕站去公司,出发前我将提前说一声,我啥时候走的,大概啥时候到。如果不到,就派人来我。找不着活人,就收尸。我开着越野车,在茫茫戈壁滩孤独行走。含盐的沙地一块一块地翘起,好像东北平原刚犁过的地。东北的地是松软的,这里不是,硬得很,敲开一块里面全是盐。一下雨就走不成,盐化成白泥。四野苍茫,没有参照物,辨别不清方向。只好走一公里就停下来,在沙包上绑个红布条。来回走几次,布条绑多了,找不到路就找红布条。就这样,我还迷失过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差点儿送了两条命。我带员工小刘开车从罗布泊出来,才走了80公里,轮胎后面的钢板就断了,走不成了。那天也倒霉,原计划晚点儿走,对方打电话催,我们就起个大早,带上两瓶水,不到五点就摸黑出发了,没想到半路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咋办?不能等死,只能回去喊人。我把水给了小刘,说我去喊人。他说我去!我说我是站长听我的,你在这儿等着,太阳出来就躲车后去,中午趴到车底下。这两瓶水要省着喝,准备撑两天,可不敢一会儿就喝完了。离开小刘后,我走了十几公里就迷路了。又热,又渴,又累,一头栽倒在沙子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我想,我可能活不了了,余纯顺就是这样死的。正在绝望,来了一辆矿山的车,把我救了。我来到矿山,给派出所报警。所长赶紧带人赶过去。赶到的时候,小刘已经虚脱,再晚一步人就没了。

    从那儿以后,我就养成了习惯,来加油的,不管认不认识,都要问一声,师傅,你到哪儿去?如果说去玩,我就说你別去了,有可能把命玩丢了。如果说去探险,我就问东西带得全不全?水要带够,油要带够,手机号要留下。很多人不知道水的宝贵,一仰脖儿就光了。我看到这样喝水的就生气,说你不要这样喝,水是救命的!他问那咋喝;我说抿一口就得,留着万一。出事都在路上,车一坏,一躺说不定几天,没水咋弄?不是吓唬你,到时候想喝自己的尿都没有!

    跟没路一样,没水同样困扰着我们。我刚去的时候,要买水,60块钱一方,买完雇车拉到站里。里外里,水贵如油。我就把用水控制在一个月三方,每人每天一暖壶,吃喝洗涮就它了。洗脸像猫,抹两下就得,洗澡更是做梦。别说洗澡,连洗脚都不行。我规定不许洗脚,洗完脸水留着,给狗喝。它太可怜了,舌头整天伸着。所以,戈壁滩没有女人。男人不洗澡,臭就臭。女人不行。

    没水都能凑合,关键是没电。来车加油了,就打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发好电了再加油,加完油就关机。为省柴油,也为省机器。白天加不成油,地表温度高,汽油都挥发了,出来的全是气。咋办:晚上干!白天休息,晚上通宵营业。周围要加油的都了解,天不黑不来。白天偶尔有从外面来的,就敲我们的门。所以,白天睡不好,晚上没觉睡。作业的方法很古老,先提一桶水,浇到加油机上降温排气,然后发电加油。加完油就没电了。谁能想得到没电的日子怎么过?可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白天太阳借光,晚上星星点亮。

    工作难,生活也难。自己做饭吃,洋白菜,土豆,就吃这个。总吃这个!把人都吃成了土豆。送菜的进来,天这么热,別的菜也带不成。韭菜带来就是一坨水,西红柿烂成酱。如果有拉沙的车进来还好,把菜拌上水埋在沙子里,拉到油站还能吃。说实话,天太热了,也不想吃饭。光喝水,人都肿了。早上五点半出太阳,彩钢房晒一个小时就成了蒸笼,根本待不住。温度计往地上随便一插,就是70多摄氏度。厚底劳保鞋穿上没用,隔着鞋烫脚。刮风也没用,全是热风。热浪滚滚。刚来的时候,我天天流鼻血,一流一个多月。人热得受不了,连加油机都晒黑了屏。

    日子再难,我们也没一个怂的。坚守油站,坚守罗布泊。彩钢房热得不能住,我们就挖地窝子,钻到地下去。先挖四五米,形成一个宽敞的下沉区域,铺一层水泥地面,然后横向挖洞,盖几间小房。撑上木头,砌上砖,老结实了。钻进地下,人和狗都凉快了。

    从没水、没电、没路、没人的苦难岁月,一直陪伴到现在,有了水、有了电、有了路、有了人,有了新的加油站,有了年轻的站长!

    冰天雪地的严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罗布泊。

    谁说罗布泊没有春天?

    两只斑鸠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在油站的雨棚下搭了一个窝。

    啊?这里没草叶,也没树枝,它们用什么搭的窝?

    我定时看去,突然,哗的一下,泪水冲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我泪流满面!我放声大哭!——它们用工地上的铁丝搭了一个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