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答。

(3)、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因为,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正如古语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方式。 C、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D、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最后的风景  

                                                                                                           陈绍龙
         ①岳父日渐消瘦,最后都没法去赴一个学生的约,虽然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岳母一脸愁苦,岳父说是肝病又犯了,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
         ②岳母催着到南京做检查,岳父说儿子下个月结婚,喜事,一家人需要高兴。天伦之乐,他在乎这个。妻弟结婚那天,他穿得格外精神,接受大家的祝福,接受众人的闹喜,他的脸叫人用墨汁涂成了包公,他开心极了。
         ③不敢面对的现实果然存在:南京的检查结果,肝癌。
         ④事已至此,一家人一方面商议着为岳父治病,一方面约定要瞒着他。
         ⑤我们忙着搜寻所有关于肝癌的信息。也怪,平日里不大注意的事,在意了就一股脑儿地向你面前涌,最后跟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栏目都通了电话,原因是它那儿介绍过有关治疗肝癌的药。纵是岳父一个劲儿地相劝不要费太多的神,我与妻弟还是去了两趟北京。
        ⑥结果是一个很权威的老医生敲了敲一张几近散架的破桌:肝已类此,为期已晚。
        ⑦开始家人是不让岳父抽烟的,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平日里不上桌的老鳖螃蟹也成了岳父的家常便饭。岳父像是很开心地在吃,每次吃完饭,都是一头的汗。其实他的胃口极差,且黄疸也是越发的厉害,连耳根都黄了。一边吃还一边招呼我的女儿偎在他的怀里。我们有时在一旁看着,陪着大声说一些不关病情的话。岳父就说过去小城人不喜欢吃这些的,说是没油,买肥猪肉吃。我们都极认真地在听。继而,他从嘴角挤出点笑,于是大家附和着笑……
        ⑧岳父是教师,教师节这天全校教师合影。岳母便想到家人也该照一张。妻叫我把单位的摄像机借来,说给父亲来一些生活摄像,岂不比照片更好?
        ⑨我俨然一个导演似的,先是让岳父看书,他平日是最爱读书的了。我又让妻给他倒了杯茶,在他慢慢呷茶的当儿,我把镜头拉近,近乎是一个特写。最后岳父大声地喊家人围到一块儿来,聊天、吃瓜子儿、喝茶……
         ⑩我尽可能多地录下了一些生活细节,临了,我又把摄像机扛到靠校门口的一块坡地上。两排梧桐树,正对校门,我选定能看到校牌的角度摁动了开关。镜头中,岳父、岳母,还有两个小外甥女,手牵着手,像散步,也像看风景,从坡底向上一步一步地走。我从镜头里看到岳父不停地在说话,努力地笑。阳光越发温柔,给梧桐镀了层金色。青山着翠,淮河如练,被镜头隔开的风景,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里格外的灿烂。
         ⑪不多日,岳父便离开了我们。整理衣物时在他的内衣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病历:肝CA,晚期。时间竟在半年之前,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
        ⑫一个人,以自己临终的生命竭力呵护着家的完美与和谐,甚至不皱一下眉头,不大咳一声,终生缄守一个美丽的谎言;一家人,以无可挑剔的完整、美满、谦恭,没有一点磕碰,不存半点伪装,真诚恪守住一个美丽的欺骗!
        ⑬惟其美丽,谁还会忍心去破坏这道最后的风景呢。
                                                                                                                                                                                                                             (2005年7期《读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荣誉和考验

       ①人们常常希望获得荣誉,受人尊敬。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获得荣誉呢?只有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

       ②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也不同。只有具有顽强意志的人,才能为实现自身的追求而经受住前进途中的风风雨雨、艰难险阻。荣誉是伴随着艰难的探索历程来到强者的身边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面临着双耳失去听力这最悲惨的考验时,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怒吼,与命运作顽强的抗争,一部《命运交响曲》终于饮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世界。英国的海伦·凯勒集盲、聋、哑于一身,但她自强不息,挺住了来自生活上、学习中的各种考验,被誉为“与拿破仑齐名的伟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探索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荣誉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所经受的是百倍于他人的、难以想像的考验。

       ③荣誉本身也是一种考验,一种比艰难困苦更大的考验。因为伴随荣誉而来的往往是鲜花与赞美、金钱与桂冠等,而这些是能诱使一些人背弃初衷,走上邪路的。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把皇家协会授予她的金质奖章给自己的女儿玩,她说:“我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决不能因为获得了荣誉,就停止了对科学的探索。”她正是这样对待荣誉,才能孜孜不断地探求,才能两次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让我们再来看看获得荣誉后的江郎吧:年轻时,他才思敏捷,妙笔生花,颇得荣誉。他在这盛誉之下,不觉飘飘然起来,晚年“终日欢娱不复留意于文笔”,终于落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④一位哲人曾说过:荣誉既能利人,也能误人,是否有坚强的意志,能否经得住考验是关键。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造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给别人提供先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现象。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经历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别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崩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②“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③据传,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一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④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查了整个数学面貌。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⑤《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5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6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⑥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帖》.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⑦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但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⑧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选自《当代文萃》,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秋虫唧唧

邓荣河

①“红叶飘零处,秋虫唧唧声”“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虫声”,诗人爱以“虫声”入文,来映衬情感。步入秋天,能够平心静气地聆听一下秋虫们的吟唱,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休闲,一种从身到心的休闲;不是一种无聊,而是一种浪漫,一种自得其乐的浪漫。

②聆听秋虫们吟唱,别光做个傻乎乎的听众,要学会时不时地和它们交谈。当然,交谈时注意一点,那就是尽量别用普通话,最好操一口浓重的方言。脸朝黄土背靠坡的虫儿们,个个胆小得很,根本没见过多少世面。蹩脚的斯文,只能把虫儿们吓得瞎蹦乱窜。浓重的方言,似薄薄的轻雾,潜移默化地把虫儿们笼罩;亲切的俚语,如徐徐的清风,轻而易举地飘到虫儿们的耳畔。在和虫儿的交谈中,虫儿们也会受到感染:瘸腿的蚱蜢信心倍增,还想再次健步如飞,可谓身残志坚;灵巧的蟋蟀兴趣盎然,一次次抚弄琴弦,满天的星星,被逗得夜夜失眠;秋蝉们则百分之百得了妄想症,以为还停留在夏天;蚂蚁们会偶尔停下来听听你的絮叨,因为它们成天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地跑出去到很远的地方搬东西。听者自然,尽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场面。

③当然,和秋虫们交谈,切忌信口开河,口无遮拦,要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发言。和大肚蝈蝈,别提瘦身少讲减肥,蝈蝈们早已习惯了大腹便便,想让它们拥有一个苗条的身躯,简直比登天还难;和秋蝉少提潇洒,避开烂漫,夏日最美好的时光,毕竟越走越远。愈来愈近的,是阵阵秋风里的苟延残喘;和蚱蜢们促膝长谈,忌讳长久不讲永远,秋后的蚂蚱,已经蹦哒不了几天;和蚊虫们拉呱,不说心慈,少提手软,蚊虫们早就习惯了一针见血的勾当,一两句话,根本无法让它们洗心革面……这,不是虚伪,也不是圆滑,更不是世故,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应是所有生灵的共有特权。

④聆听秋虫们吟唱,一定要分清时间、地点。想找秋蝉诉苦,最好寻个阴雨天。淫雨霏霏,凄凄蝉鸣令人肝肠寸断。假若再有点烦心事,细细一想,简直比那昔日的窦娥还冤。想和蟋蟀们聊聊琴瑟的高雅,那就选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或在墙角,或在草丛,或在沟坎,随便一坐,就可侃侃而谈。不是知音不要紧,只要悉心学会倾听,就能理解曲中的内涵。想自寻烦恼找个不肃静,得,哪儿也别去,就到草茂水深的池塘边——成群结队的蚊子,不光嘤嘤嗡嗡地吵闹,还会时不时地咬上一口,保准让你如坐针毡。

⑤和秋虫们相处,最好别拍照,更不要发什么朋友圈。在秋虫们的世界里,所谓的朋友往往寥寥无几,大都各自为战。数不清的天地,占据半壁江山。盲目地发朋友圈,往往带有一定的危险:不仅会受到其他虫儿们的羡慕嫉妒恨,也有可能遭到同类们的一顿白眼。

秋虫唧唧,尽管那些词句极其简单,但简单的词汇同样拥有着丰厚的内涵。只有那些用心倾听的人儿,才会具有最权威的发言权。

(选自《特别文摘》2023年第9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