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练习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更优秀的“Z一代”,说的是你吗

①说起代际划分,很多人对“千禧一代”这个名词很熟悉。不过,许多人常常误认为“千禧一代”是指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千禧一代”是指出生在20世纪末,并在跨入21世纪后成年的一代人,即1983至1995年间出生的人,国际上也称之为“Y一代”。

②在“千禧一代”后面出生的人,国际上称之为“Z一代”,“Z一代”是指于1995至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即我们常说的“95后”。“Z一代”人群几乎完全成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受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影响很大。

③随着2020年的到来,年龄最大的“Z一代”现在也不过25岁,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有报道称,“Z一代”是勇于竞争、胸怀大志的一代,他们将引领全新的价值观,成为“有意识的消费者”“财产安全的寻求者”“包容的个人主义者”。其实,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很容易找到这些特质的实例。

④“Z一代”是有意识的消费者。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注重品牌,但又不完全忠于品牌,更多的是依靠商品的质量、口碑等来进行选择。李佳琦、薇娅等网络主播的爆红、网络直播购物的流行等,这些不仅仅是互联网助推的产物,也是“Z一代”消费新习惯的产物。

⑤在对“Z一代”的消费习惯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对品牌忠诚度不断降低的同时,对品牌的道德要求却越来越高,甚至把自身购买力作为对抗社会不公的武器。如前一阵子某些进驻中国的国外品牌的产品涉及我国国家主权问题,因此遭到国内消费者的一致抵抗,其中就有“Z一代”发出的抵制声音。

⑥“Z一代”是财产安全的寻求者。他们大部分人经历过金融危机,而且成长的经济环境更为复杂,所以他们追求财富的安全、稳固,甚至会表现出节约的倾向。这听起来似乎和“95后”喜爱拆快递的行为不太相符,但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其实很多人网购的初衷就是为了省钱。同时,近年来各种理财软件不断涌现在金融市场上,广告词也都是紧紧围绕升值和安全,且广告的投放都有明显的针对性,这也正是利用并迎合了“Z一代”追求财富安全的心理特点。

⑦“Z一代”是包容的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提出,相当于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更重要的是,它还高度评价个人自信和尊重个人私生活,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支配。这种个人主义使得他们不仅对自己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认同,还对别人有更多的尊重。而包容,会让他们在“个人”的同时,更加“集体”。

⑧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小众爱好和之前并不被认可的职业,如汉服、二次元、Cosplay、自媒体等,正在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种族问题在年轻一代中变得不那么突出。“Z一代”是关注自己的一代,是尊重别人的一代,更是拥护集体的一代。

⑨“Z一代”的崛起,势必会引起各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不可否认,“Z一代”的成长正面临也必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但正是因为挑战的存在,世界才有更多变化的可能、进步的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Z一代”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代!

⑩更优秀的“Z一代”,你,在其中吗?

(1)、更优秀的“Z一代”具有哪些特点?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Z一代”人群完全成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受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影响很大。 B、近年来各种理财软件不断涌现在金融市场上,广告词也都是紧紧围绕升值和安全,且广告的投放都有明显的针对性,可见,“Z一代”都是十分注重节约的。 C、一些小众爱好和之前并不被认可的职业,如汉服、二次元、Cosplay、自媒体等,正在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方面,“Z一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李佳琦、薇娅等网络主播的爆红、网络直播购物的流行等,完全是“Z一代”消费新习惯的产物。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能吞能吐”的森林》一文,完成小题。
         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 , 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警惕电子雾
     ①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人比前几代人应该说幸福多了,首先是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安逸和舒适以及声光电的刺激:空调、电脑、音响、手机、随身听、电视、微波炉、冰箱、电磁炉……然而,在广泛使用电器设备的同时,随之一个重大的污染难题就出现了,电器设备辐射出的电子雾越来越多。
     ②傍晚回家,茶余饭后,安坐在沙发上欣赏电视节目,消除一天的疲累。你可知道,在无形中你正在遭受电磁波的污染,而且距离电视机越近污染越严重。有一个明显的例子,美国生物学家对使用电热毯而流产的孕妇进行调查,在这1700名流产孕妇当中,有75%的流产发生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使用电热毯最多、最集中。另有一些专家研究观察,27名在荧光屏前工作的孕妇,其中有14人发生流产、1个早产、5人生出畸形儿,直接危害率达到66%以上。有人对近15000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每周使用录像机、显示器20小时以上者,身体健康比不使用者差一半,孕妇的不良反应达到90%。美国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严重心律不齐,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出院以后,她像以前一样到超市购买日用品,奇怪的是,她一跨进超市就感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一回到家里就恢复了正常。后来请教专家,才明白大型超市里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发出了强大的电磁波,电磁波干扰了植入的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转。上述这些电磁波污染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子雾污染。
     ③电子雾污染的最大危害还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看不见、听不到,不显山不露水。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子雾污染,这种污染辐射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期地作用于人体。这是最多、最难避免、最不引人注意的污染。那些充实于空间的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透过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平时或许不太引人关注,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者器官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它就像一个穿着隐形衣的魔鬼,在你不设防的状态下,隐藏着狰狞的面目疯狂侵蚀你。
     ④电子雾干扰人体的生物磁场,伤害人体细胞,扰乱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使人体免疫力、生殖能力、代谢功能下降。极易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出现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国外研究证实,电子雾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加。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宅居民,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7.4倍!在高压线附近作业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他们国家每年大约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原因是电磁污染所致!尤其是距离高压线较近的儿童家庭,是更为直接的受害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1】

       榫(sun)卯(mao)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现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榫卯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chen,拉;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壹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他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结合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如浑然天成时,你就会顿悟: 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来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而且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价值很有很高要求,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shāng】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学校公众号要制作一组关于“二氧化碳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科普推送,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提示:建议先浏览全文,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材料一】

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这两个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关联的东西还能进行转化?

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的科研攻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从而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重大突破!二氧化碳能人工合成淀粉了,火星或能变成粮仓!》选自“科学鱼”2021.09.25)

【材料二】

【甲】

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具体的合成路线是:科研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大化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6化合物)……最终通过核磁检测,该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也就是两者没有区别。

《中科院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以后能喝西北风了》(选自“科技每日推送”2021. 09.28)

【乙】

传统的淀粉主要是通过农业种植和自然的光合作用形成淀粉,需要60步生化反应,看这个:6CO2+6H2O(光照、叶绿体)→C2H2O6【(CH2O)n】+6O2.如今二氧化碳只需要11步就能人工合成淀粉了。大家的DNA动了没?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一直是理论可行,而动手操作是第一次,妥妥的梦想照进现实,空手套白面粉。在此之前,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但却在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面前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这么复杂的合成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理解,水+二氧化碳+电=淀粉。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再利用催化剂将氢气还原成甲醇,接下来将这样的碳一化合物聚合到多肽化合物,就能拿捏住淀粉了。涉及到的化学本质就是最简单的还原、缩合、重排、聚合。这酿酒一样的过程,让科学家们坐了六年的冷板凳。他们从重新设计自然代谢途径开始,让自然淀粉复杂的合成过程简约至只有11步,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说不存在C1—Ca这三个过程的催化酶。没有怎么办?自己改造啊。科学家们挖掘改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器,最后使用十个酶催化剂将甲醇转化为淀粉,甚至可以造出易消化的支链淀粉和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这样,人工合成的淀粉不仅转化效率高,营养品成分和自然生产的淀粉一模一样。

(《二氧化碳是如何变成淀粉的?》选自白小丸ouo)

【材料三】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

采访目的

了解成功背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攻关的故事

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

采访问题

问题1:马所长,恭喜你们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请问你们第一次成功合成淀粉是什么时候?首次看到“淀粉蓝”,您有什么感受?

问题2:马所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请问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问题3:马所长,在您看来,这项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

【新闻标题我来拟】

【人工合成淀粉知多少】

【我与专家面对面】

【热点话题我来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