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警惕电子雾
     ①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人比前几代人应该说幸福多了,首先是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安逸和舒适以及声光电的刺激:空调、电脑、音响、手机、随身听、电视、微波炉、冰箱、电磁炉……然而,在广泛使用电器设备的同时,随之一个重大的污染难题就出现了,电器设备辐射出的电子雾越来越多。
     ②傍晚回家,茶余饭后,安坐在沙发上欣赏电视节目,消除一天的疲累。你可知道,在无形中你正在遭受电磁波的污染,而且距离电视机越近污染越严重。有一个明显的例子,美国生物学家对使用电热毯而流产的孕妇进行调查,在这1700名流产孕妇当中,有75%的流产发生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使用电热毯最多、最集中。另有一些专家研究观察,27名在荧光屏前工作的孕妇,其中有14人发生流产、1个早产、5人生出畸形儿,直接危害率达到66%以上。有人对近15000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每周使用录像机、显示器20小时以上者,身体健康比不使用者差一半,孕妇的不良反应达到90%。美国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严重心律不齐,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出院以后,她像以前一样到超市购买日用品,奇怪的是,她一跨进超市就感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一回到家里就恢复了正常。后来请教专家,才明白大型超市里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发出了强大的电磁波,电磁波干扰了植入的心脏起搏器的正常运转。上述这些电磁波污染就是通常所说的电子雾污染。
     ③电子雾污染的最大危害还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看不见、听不到,不显山不露水。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子雾污染,这种污染辐射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期地作用于人体。这是最多、最难避免、最不引人注意的污染。那些充实于空间的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透过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平时或许不太引人关注,一旦出现表层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者器官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了,它就像一个穿着隐形衣的魔鬼,在你不设防的状态下,隐藏着狰狞的面目疯狂侵蚀你。
     ④电子雾干扰人体的生物磁场,伤害人体细胞,扰乱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使人体免疫力、生殖能力、代谢功能下降。极易导致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出现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国外研究证实,电子雾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癌细胞增加。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宅居民,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7.4倍!在高压线附近作业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他们国家每年大约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原因是电磁污染所致!尤其是距离高压线较近的儿童家庭,是更为直接的受害者。

(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电子雾污染”下一个定义。

(2)、电子雾污染有哪些特点?电子雾污染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3)、“在一般情况下,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并不多”,这句话中“在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电子雾的危害,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给人们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家最富的时刻
                                                                                           [美]约翰·格立克斯 田小戈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事实上,我们是很穷的。我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晚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还不相信这是事实。
        我几次想跳上那辆彩车。却都被父亲赶开了。最后,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让我清静清静!”
        我回到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待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8。“你看到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一张彩票的角落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凯特立克,爸爸的老板?”我有些不解。“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凯特立克说,买彩票的时候可以帮他买一张,凯特立克同意了,过后也没再问这件事。348那张是给凯特立克买的。
        可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中彩汽车的。“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说。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
        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格言:“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④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注意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里。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人物与大人物相差的唯一一步

                                                                                             娄底人

       ①2010年10月1日,美国人卡尔洛斯因心肌梗塞逝世,声名显赫的《华盛顿邮报》居然在头版刊登了他的讣闻与故事,这是最重要的名人才享受的待遇。

       ②在世俗眼里,卖卷饼为生的卡尔洛斯肯定不算什么成功人士。1981年卡尔洛斯的祖国萨尔瓦多发生内战,为了逃离战火,17岁的他来到美国。最初一些年,卡尔洛斯刷油漆、打小工,尝尽生活的艰辛,1990年,他分期付款购置了一个有执照的食品车,在华盛顿街头做了小贩,最初是卖热狗,后来改卖有家乡特色的卷饼,一卖就是二十年。  

       ③卡尔洛斯做小贩有两个“绝招”,一是(          ),二是(          )。他的卷饼摊有好几百位常客,他都能记住他们喜欢吃什么,使顾客不禁联想到小时候品尝过的妈妈的关切。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他还会主动跟顾客聊天,出自内心地“希望你今天心情愉快”。在市长协会工作的谢尔曼每天早上都会在卡尔洛斯的小推车上买一杯咖啡,卡尔洛斯每次都要与他聊天,时间长达将近20分钟。卡尔洛斯也喜欢跟在附近一家专业机构做律师的罗布特·泰格聊天,有时几分钟,有时很长一段时间,谈论彼此感兴趣的孩子和足球。慢慢地,卡尔洛斯的卷饼摊成为当地的一个标志,一些上班族心中不可缺少的圣地。  

       ④卡尔洛斯的真诚换来顾客们对他的由衷喜欢和尊敬,许多人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们出差在外地或异国他乡,总不忘给他寄一张明信片,明信片的邮收地址居然是“17街和K街路口的卡尔洛斯卷饼摊”。神奇的是这样充满模糊性的邮收地址居然能保证卡尔洛斯长年收到信件。  

       ⑤然而,命运有时喜欢跟好人作对,不久前,正当盛年的卡尔洛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消息传来,他的顾客非常悲痛。10月5日晚上,有上百人在盖城参加了卡尔洛斯的追思会,其中很多是城里的上班族,他们和卡尔洛斯的关系仅仅就是那个热气腾腾的卷饼摊。10月6日,卡尔洛斯的妻子卡尔曼·戴阿兹率儿女来到17街与K街路口,与卡尔洛斯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场所作最后告别。数百名顾客络绎不绝来到这里,向卡尔洛斯的遗像献花致哀,这些人中有议员、律师、实习生、流浪者。有的顾客嘴唇紧闭,用双手支撑垂下的脑袋,有的顾客谈起他时声音哽咽,有的顾客当场痛哭失声。  

       ⑥小人物与大人物永远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鸿沟。卡尔洛斯算是小人物了吧,他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没有出类拔萃的才华,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没有炫目的金钱,做的也是缺乏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然而,这个小人物却能用内心全部的热情和友善去工作,通过自己的态度带动周围人的善意。正是这种巨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使他赢得了他人的尊敬,变成了事实上的大人物。

阅读《半碗月亮》,完成问题。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清亮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③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等着妈妈。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④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

      ⑤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探亲,却不见我们,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就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⑥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⑦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下头。旋即,他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⑧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⑨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⑩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⑪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向日葵

①我曾经在一堆嶙峋的乱石缝间,看到一株向日葵。或许是某个采石人无意中丢下的一粒种子,它就那般不管不顾地,在那坚硬的沙石间,无畏近乎窒息的干渴,将柔韧的根死死地扎向深处,倔强地生长起来,迎向酷热的太阳,艰难而孤独。它圆圆的转盘状的花,像一则寓言,又像一首歌谣。

②当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一起盛放时,那金黄色的汪洋,多么像大地上繁丽铺展的锦缎,那种令人目眩的巨大震撼,让人不敢与之长久地对视。甚至,只那么远远地一望,便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訇然而至。

③炎炎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望着自家小园子里的一排向日葵,发现有牵牛花讨好地缘着它们向上攀援,有豆角秧依恋着它们健壮的身躯疯狂地生长,旁边的那些韭菜、生菜、茄子、辣椒等等,则一律向它们仰首致意。而它们,有些随和,又有些孤傲,在开花的所有日子里,都只管无所忌惮地追随太阳的升落,那样赤裸裸地表白,教许多的爱情诗句都黯然失色。

④“向日葵是从来都不看别人的眼色过日子的。”这是一位七旬老农的一句朴素的赞叹。他是我印象中最勤勉的农民,一辈子躬耕十几亩薄田,风调雨顺也罢,年景惨淡也罢。他谙熟季节的语言,懂得土地的真谛,守着一份简单得一览无余的生活,他感恩而知足。在我心中,他已活成了一棵从容的向日葵,淡定而不失浓烈。

⑤成熟的向日葵,会低垂下高傲的头颅,像一位谦谦君子,在西风嘹亮的颂词中,将一份骄傲的饱满,呈现在深邃的十月。那些原本紧紧相拥的黑白分明的种子,将会以另一种友好的方式,走进我们寻常的生活,或作为最大众的零食,不分季节地芬芳我们的口齿,或被榨成上好的葵花油,香郁我们总爱挑剔的肠胃。

⑥有一年冬天,一位分别25年的初中同窗来省城看我,背来一袋粒粒饱满的油黑锃亮的向日葵瓜子。坐在那家高级饭店豪华的包房内,等着上菜时,我们一起磕着他精心挑选的瓜子,一颗又一颗,仿佛磕着悠悠的岁月。无疑,向日葵是我们青春成长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许多藏在岁月深处的往事,都像一颗颗向日葵瓜子,即使沉默无语,也不失芳香。

⑦一日,读到朋友写的一首诗,读到“那一路追随阳光与梦想的金黄,多么像我年轻岁月铿锵的誓言”两句,不禁怦然心动:站在诗句中的向日葵,承载着我生命中太多的美好,颗颗晶莹,粒粒馨香。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则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8-31题。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 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 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 “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量,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 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 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 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 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