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材料一:
前不久,在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教本》一书的出版研讨会上,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训字”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从“书”字的结构,会意该字以笔言事的含义;从“王”字三横一竖的笔画构成,把握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人贯通的特质。孩子们在适当的引导下,从造字之理开启学习之旅,原本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汉字乃至语文学习都是一种启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在时间长河中,汉字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字理结构,音形义又因时而变。追本溯源,让今天的孩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同时,需要优秀的启蒙读物,依赖专业的教师指导。
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则是越来越注重夯实文字根基。比如,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指出,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则要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相应地,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课程和各类读物。
(智春丽《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是形音义融合的文化生命体,一笔一画中跃动着中华文化的灵魂。汉字大美,它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笔下倾泻而出,在时光中流转淬炼,夯筑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一词一句一字,无不潜藏着玄妙的文化密码。认真推敲这些字句,就如同推开了一扇扇神奇之门,通往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氤氲着无穷的文化韵味。
汉语在交流和认知的功能之外,也承载着审美功能,字音无疑是这个文化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修改汉字读音,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审慎而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呵护汉字之美。
(辛识平《以敬畏之心呵护汉字之美》,选自2019年2月21日“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语言符号之一,其语惑、节奏、指向,包括音调的高低变化和长短轻重,都代表不同的表达。我们的警句名言、书法挂件,这些精短的文字,以音乐般的节奏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是美,也是文化,它已经成了人们的生命元素和生活个性的展示。要把握汉字的韵律、节奏、指向,没有血脉里的基因,没有数十年的浸润,根本写不出汉语言的味道。
中国历代文人对母语的创新比比皆是,唐诗写乏了出现宋词,宋词写到尽头出现元曲。几千年来,中国朝代更迭,但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却从未改变,并随时间推移愈发顽强。中国文人独立的个性和品质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深入骨髓,成为基因。“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品质,需付出生命方能得以彰显:即便饿死也不受嗟辱,即便杀头也不折——这是真正的文人品质和独立人格。
(赵伟《坚守母语的尊严》,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1日,有删改)
②“临摹名家书法,能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例如(人名)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有着“”之称。
试题篮